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首次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首次發現和重構新冠病毒轉錄複製機器的完整組成形式……1月10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佈了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專案成果入選。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由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自2015年起開展,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2021年度入選專案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其中知識創新類專案“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合成”備受矚目。
來自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的介紹稱,2021年,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大連化物所等單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全合成,能效和速率超越玉米等農作物,為澱粉的車間製造打開了一扇窗,併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複雜分子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被認為是一項里程碑式突破,將在下一代生物製造和農業生產中帶來變革性影響。
入選的十大進展中,有兩項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分別是“新型冠狀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藥物的機制研究”和“冠狀病毒的跨種識別和分子機制”,兩個專案對當今國際社會複雜的抗疫形勢有重大意義。
具體來看,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和重構了新冠病毒轉錄複製機器的完整組成形式,並首次明確了病毒信使核糖核酸“加帽”成熟的關鍵酶分子,他們還首次發現病毒以“反式回溯”的方式對錯配鹼基和抗病毒藥物進行“剔除”,闡明瞭瑞德西韋等藥物效果不良的分子機制,為最佳化針對聚合酶的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建立了高效評估冠狀病毒跨種識別能力的方法,提示我們要持續對動物源性冠狀病毒進行監測,預防新的冠狀病毒引發疫情,同時為理解病毒進化提供分子基礎。
此外,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演化的遺傳創新機制、轉錄起始超級複合物組裝機制、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療效的高效低毒治療新模式、異源四倍體野生稻快速從頭馴化、揭開鳥類長距離遷徙之謎、干涉單分子定位顯微鏡、全腦單神經元多樣性研究及資訊學大資料平臺等成果也入選十大進展。
來自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的訊息稱,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7個年度。每年公佈評選結果後,邀請入選專案專家編寫和出版科普書籍,並舉辦交流會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報告會,向公眾揭示生命科學的新奧秘,為生命科學新技術的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了生命科學和相關技術的社會影響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