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錢乙與六味地黃丸
現代人一說起補腎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恐怕是大多數人脫口而出的第一選擇。其經近千年流傳,名聲之盛,若要排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中成藥排行榜,定有它的一席之位,甚至列為榜首也未嘗不可。
說起六味地黃丸的來源,就不能不提及宋代名醫錢乙。錢乙(1035~1117),字仲陽,山東鄆州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他豐富的臨證經驗經其學生閻季忠加以整理,編成了《小兒藥證直訣》一書,這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兒科專著,著名方劑六味地黃丸就載入其中。
錢乙在三歲時成為孤兒,由其姑父姑母收養長大。他的姑父是一名鄉村醫生,可以說錢乙學醫就是受到他姑父潛移默化的影響。
錢乙以擅長兒科而聞名,當時連很多皇親國戚的孩子生病了都請他醫治,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在宋神宗元豐年間,錢乙還因治好了長公主和皇子儀國公的疑難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賞識,被召往太醫院成為太醫。這些典型案例也都被記錄在了《宋史》之中,流傳至今。
六味地黃丸初名地黃圓,圓就是圓丸的意思,是錢乙根據醫聖張仲景書中記載的崔氏八味丸刪減而成的。傳說有一天,錢乙和弟子閻孝忠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前賢張仲景《金匱要略》裡的八味丸,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八味藥。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藥,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您以為如何?”這位大夫聽了,恍然大悟,連聲道:“原來如此!錢太醫用藥靈活,酌情變通,令人佩服!”閻孝忠趕緊把老師的話記載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
地黃丸最開始只是被用來治療小兒疾病的。中醫認為小兒之所以出現這些證候,主要是因為腎陰不足發育遲緩所致。地黃丸中用熟地黃補腎、山藥補脾、山萸肉補肝,同時用澤瀉瀉腎濁、茯苓滲脾溼、丹皮清肝火,三補三瀉補而不滯,藥性平和是補肝腎、治療小兒發育不良的良藥。
經過歷代諸多醫家的臨床治療驗證,發現地黃丸不只是對小孩子有用,對於成人腎陰虛的治療也有奇效。尤其是到了明代,有一派中醫非常推崇“腎”的作用,認為腎是人的“先天之本”,倡導補腎,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名醫薛己就非常擅長補腎,他還給地黃圓這個方子起了個新名字——六味地黃丸,沿用至今。薛己主張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八味地黃丸,而不是不分陰陽,見到腎虛就用六味地黃丸。而這個方子之所以稱作是“六味”,其中還含有兩種意思:一是由熟地黃、山萸肉、山藥等六味藥組成;二是指方中酸苦甘辛鹹淡六味俱備。
到了現代,六味地黃丸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比如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用六味地黃湯加黨參、太子參治癒不育症;用六味地黃湯加蛤蚧一隻,治癒一例7歲兒童哮喘症;用六味地黃湯治癒一例15歲女性雷諾症;用六味地黃丸治癒一例弱智兒童智力、成績欠佳症;用六味地黃湯治癒一例4歲不出牙症,等等。現代藥理研究還證明了六味地黃丸具有顯著的增強免疫、抗衰老、抗疲勞、抗低溫、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改善腎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及較強的強壯作用。
六味地黃丸雖是補腎名方,但並非包治百病的“萬能藥”,也不是“萬能補腎藥”。因為在中醫理論中,將腎虛簡單劃分一下就可分為腎氣虛、腎陽虛和腎陰虛三種,而六味地黃丸只是治療腎陰虛的。若是腎陽虛的人一直吃六味地黃丸來補腎,可能導致腎越補越虧。所以吃藥前一定要搞清自己是不是腎陰虛,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服藥,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到千古名方的魅力。
二、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飲”又名“普濟消毒飲子”,是金代名醫李杲創制的。
李杲(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老人,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因真定漢初為東垣國,所以李杲晚年自號東垣老人,後世人們為了表示尊敬,多稱其為李東垣。
李東垣出生於豪門望族,祖上還是宋朝邊關大元帥,世代以有錢稱雄鄉里。父親與叔叔們都喜歡讀書,交往的都是名士,李東垣師從當時的名儒翰林學士王若虛、馮叔獻。李東垣與其他富家子弟完全不同,據記載,一天李東垣的同學們張羅了一個飯局,請李東垣去。入座之後,幾位貌美如花的歌妓走了進來,還坐到了李東垣身邊。李東垣硬著頭皮坐在那兒,但他的同學還讓幾個歌妓親近他,開玩笑甚至用手拉他的衣服,李東垣一下子站了起來,怒斥這些人。並且“解衣焚之”,拿把火把衣服燒了,揚長而去。若是沒有意外的話,李東垣可能會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儒。但他卻最終成為了名震古今的一代中醫大家,所以意外還是來了。
李東垣的母親王氏患重病,請了好多醫生,幾乎吃遍各種方藥,病情不但不見好轉,反而日益加劇,最終還是不幸去世。李東垣是非常孝順的,母親去世了卻什麼病也不知道,對他是沉重的打擊。“痛悼不知醫,而失其親,有願曰,若遇良醫,當力學以志吾過。”他發誓說,如果遇到良醫,我一定拜其為師,以補我的缺憾。
當時易水(今河北易縣)張元素為燕趙名醫,李東垣求醫心切,不惜遠離家鄉四百餘里,挾千金拜其為師。經過數年的刻苦學習,李東垣“盡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張元素的學術思想和診療技術,遂辭別張元素返回故里。凡經李東垣診治的病人,儘管皆為疑難雜症,卻多獲奇效。
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李東垣沒有專職行醫,大約在30多歲時,他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錢買了個官位,做了濟源的稅務官。但史書記載就在這一年四月爆發了瘟疫,染病的人嗓子腫,話說不出來,頭部腫大如鬥。剛開始,大家都沒當回事。有人得病了,親戚去看望,回來就也開始頭部腫大,不久就去世了。當時把這病叫作大頭天行或大頭瘟,“俗雲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傳染上了就救不過來了。而當時的醫生全部茫然,大頭瘟之前少見,書上也沒有記載。
當時張縣丞的侄子也患上了此病,請來的醫生給開的處方是承氣湯加板藍根,服了一劑之後,病情有所減輕。但是到了第二天,他的病又恢復了原狀,再服藥,又有所緩解。反反覆覆,就是治不好,漸漸地病情就很危急了。這時,有人說,乾脆去找找李東垣吧。李東見到患者後,詳細地詢問了患者的各種情況,心裡有了數,對患者解釋說:“每個人身上都由氣來支撐,上半身的氣來自於天,下半身的氣來自於地,這樣才維持了身體的平衡,您患的病是因為邪熱寄居到了心肺之間而且直往上攻,破壞平衡,直到頭部沒有出處了,就使頭面部腫大。這本來是發生於心肺間的疾病,可您前幾天服的藥卻是瀉胃的承氣湯,胃部本來沒有病卻用藥去攻,心肺部位有病卻沒有得到治療,竟不知道服了藥治不好病是什麼原因,如此用藥之誤,這也叫醫生嗎?我來給您開一個處方。”於是,李東垣在在紙上寫下處方:黃芩、黃連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各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粘子各一錢,殭蠶七分,桔梗二錢,升麻七分,柴胡二錢。把這些藥磨成粉,每次用水煮五錢服用。患者把藥服用之後,大頭瘟也就痊癒了。這方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普濟消毒飲子”了,其配伍法度嚴謹,所以至今還是中醫院校教材中的必學方劑。
因為疫情蔓延,為了讓更多的百姓得到救治,李東垣將方子刻在木碑上,並把木碑插在人來人往的鬧市區,病了的人抄了回去,按方服藥都得到了改善。一時人們都以為此方為仙人所傳,為了流傳更廣,遂將其鐫刻於石碑上,以傳永久。
普濟消毒飲子中的“普濟”二字,就是普度眾生,懸壺濟世的意思。雖然此方古代是用來治療大頭瘟的,但在當代也可以借鑑,用來治療各種上焦熱毒壅結,症狀是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灼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有力的情況。現在本方常用於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嚴重呼吸道感染、淋巴結炎伴淋巴管迴流障礙等屬風熱邪毒為患的情況,多有良效。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18ZZ04
課題名稱:數字方劑文化趣讀
負責人:劉玉良
推薦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