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不少朋友愛吃火鍋,吃火鍋、串串等辛辣的食物,加上冬季氣候乾燥,陰液不足,容易出現口乾舌燥、聲音沙啞、口腔潰瘍、咽喉發炎等“上火”症狀,不少朋友已經成為了“火星人”。
很多人便有了疑問:不是隻有夏天才會上火麼?為什麼冬天也會上火呢?
在中醫看來,夏季“上火”通常是有炎熱、暑溼引起的,而冬季“上火”更多是由“陰虛生燥”所引起的。是因為在寒冷的冬季,很多人都沒那麼愛喝水,喝水較少的情況下,氣候又十分的乾燥,身體的水分消失得太快,水分又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器官黏膜的淨化作用就會變得很差,從而影響到正常的新陳代謝,導致上火症狀的發生。
中醫認為,選數味中草藥煎湯或以沸水沖泡單味或幾種中藥,徐徐飲之,補水兼有治療作用,以藥物的寒熱溫涼糾正身體寒熱之偏。
由此,我院治未病科主任李紅梅為大家介紹五款適合在冬季泡水喝的中藥及三款藥茶。
羅漢果
首載於《嶺南採藥錄》,味甘,性寒。歸肺、大腸經,用於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滑腸通便。
羅漢果、僧或佛果Lo Han Guo, Monk or Buddha fruit
菊花
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味甘、苦,性微寒。歸肝經。可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金銀花
首載於《名醫別錄》,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能夠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癰腫疔瘡、喉痺、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的治療。
注意:因為金銀花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過量服用,隔夜的金銀花水也不可服用。
薄荷
首載於《新修本草》,味辛,性涼。歸肺、肝經。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痺,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的症狀。
木桌上的新鮮薄荷。鄉村風格。選擇性焦點Fresh mint on a wooden table.
胖大海
首載於《本草綱目拾遺》,味甘,性寒。歸肺、大腸經。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潤腸通便的功效。胖大海常用於肺熱聲啞,乾咳無痰,咽喉幹痛,熱結便閉,頭痛目赤的治療。
甘草
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味辛,性溫。歸脾、胃經。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
結合嶺南的氣候特點,根據自身不同症狀表現,大家不妨試試以下3款藥茶。
羅麥利咽茶
【適用症狀】咽乾、咽癢
【做法】可取適量羅漢果半個、麥冬15克、玄參15克、太子參15克、薄荷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沖泡10-15分鐘飲用。
【功效】生津利咽,緩解口鼻乾燥。
甘桔開音茶
【適用症狀】咽喉伴有聲啞、失音
【做法】應取適量生甘草6克、桔梗10克、木蝴蝶6克、麥冬15克、玄參15克、杭白菊10克,一起煎煮20-25分鐘飲用,
【功效】開宣肺氣,暢快咽喉。
金蒲解毒茶
【適用症狀】咽喉腫痛、吞嚥困難、口渴、聲音嘶啞。
【做法】取適量金銀花20克、蒲公英20克、生甘草6克、木蝴蝶6克、鹹竹蜂4只、金果欖4個、狗肝菜50克、胖大海1枚,一起煎煮20-25分鐘飲用,【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溫馨提示
潤喉利咽類代茶飲,其服用方法有其特別之處,飲用時應慢慢溼潤於咽部,再緩緩嚥下,多次反覆,以利於藥物在咽部充分發揮藥效。
指導專家
李紅梅
治未病科主任
主任中醫師
擅長
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疾病以及亞健康的中醫調理,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出診時間
總院:內科 週四 週六上午
骨傷科分院 :特需門診 週三下午
總院地址:廣州市荔灣區龍溪大道261號
骨傷科分院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江南西路青竹大街22號
治未病科簡介
治未病科是我院集醫療、教學、科研、體檢、康復和保健於一體,彙集各名老中醫、流派和傳統療法,具有獨特臨床療效和中醫特色的診療科室。針對具體的健康狀態,以中醫“治未病”理念為指導,以中醫藥特色療法技術和生活方式干預為主要措施,按照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包含:健康資料採集、辨識、綜合評估、諮詢指導、干預、隨訪、宣教等,開展治未病服務。我科室配有各類先進診療裝置,並積極挖掘藥熨療法、督脈灸法、藥膳膏方、中醫五音等各類特色療法,針對治未病的三個階段九大體質,開展中醫特色療法干預治療,體現傳統醫學治未病、防重於治、養生保健和健康調養的學術思想。設有專職的管理人員、高階主檢醫師,由各科室資深中醫專家擔任顧問,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擔任工作,承擔個性化的中醫特色體質辨識。突出中醫特色,開展“體檢—預防—保健—診斷 —治療—體檢康復”為一體的環式治未病保健治療鏈。實行科學化管理,人性化服務。
服務宗旨
讓人不生病、少生病、遲生病、不生大病、帶病延年、高齡自理、提高生活質量。
主要服務人群
① 身體健康,無異常指徵,需保持最佳狀態者。
② 體質偏頗,有疾病易患傾向者。
③ 自覺症狀明顯,但理化指標無異常者。
④ 理化指徵處於臨界值,但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者,即疾病的易患人群。
⑤ 慢性疾病穩定期需延緩發展、預防併發症者。
⑥ 病已痊癒,但需預防復發者。
⑦ 大病初癒、大手術後身體虛弱,需進一步調理者。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責任編輯:葉美琪
校對編輯:李鎵洧
初審:李紅梅
稽核:王劍
審定釋出:範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