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輝正在為病人看診。
“親眼目睹伯父從肉身化為灰燼,心中滿是不捨與憐惜,淚水禁不住往下流。雖然人生本就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坦然面對親人離世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參加完伯父的喪儀回到學校,這封感謝信醞釀良久……”
近日,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聶輔嬌受伯父之託向秦裕輝教授發去感謝信。
背後故事,起因於聶輔嬌的伯父聶維(化名)的一次看診經歷。2021年8月的一個週六上午,秦裕輝照常在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名醫堂坐診,聶維在家人的陪同下走進了診室。
“老人家,您哪裡不舒服?”
聶維的面色有些難看,“最近眼睛看東西很模糊,不知道什麼原因。”
“您別急,我幫您檢查一下。”檢視完聶維的眼睛,秦裕輝表情有些凝重。眼前的患者舌苔和脈象都有異常表現,他明白這不是簡單的眼睛問題。
“情況還可以。”秦裕輝安撫好聶維,把家屬單獨約進了診室。
“他已經查出了肝癌晚期……”家屬的回答印證了秦裕輝的判斷。隨著交談的深入,秦裕輝才知道,幾周前,聶維腹痛難忍,在老家醫院檢查出了惡性腫瘤。
“醫生說已經沒有手術條件了,只能活一個月了……”家屬告訴秦裕輝,醫院建議在最後的時日裡,聶維想吃啥想去哪,家人們都儘量滿足。
這一切,聶維一直不知情。
“他想來湖南走走,爬嶽麓山看橘子洲。這次出來,他視力突然下降,我們就帶他來看眼睛了。”
秦裕輝十分理解家屬的心情,作為一名經驗豐富中醫師,見過了太多世間疾苦,他也深知,治療方案不應該是冰冷的,患者更需要的是人性關懷。用中醫辨證施治,幫助患者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提高生存質量。
“我按病情對症開個處方吧,幫他在最後的日子裡,緩解一些痛苦……”秦裕輝的決定讓聶維的家人們臉上有了久違的釋懷。
回到老家,聶維堅持服用秦裕輝開的藥方,身體狀況奇蹟般地好轉起來,儘管家人們知道最終的結果,但依舊維持著一個“美麗”的謊言,告訴聶維,他會好起來。
“我在長沙遇見神醫了!”在老家,聶維帶著孫女在街上溜達,逢人就誇秦裕輝的醫術高超。
醫院“判決書”的時日早已過去,三個多月裡,家人們發現聶維的狀態依舊良好,腹痛不再發作,能吃能睡,大家都不敢相信幾味中藥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2021年12月22日,聶維突然感到呼吸困難,被送往當地醫院,醫生檢查後委婉地告訴家人,“情況已不樂觀……”
一週後,聶維與世長辭,面帶安詳。
幫忙料理完伯父的後事,聶輔嬌遲遲不能從陰霾中走出來。學醫十餘載,她一直堅信,挽救生命必傾注所學全力以赴,但面對無法根治的惡疾,一味施救,只會讓病人加劇痛苦。這似乎是一種矛盾。
在這盞醫學倫理的天平上,醫生手裡的砝碼應該放在哪一邊?即便是最權威的醫理教材,也無法給聶輔嬌一個標準的答案。
一位肝癌病人聽完故事,對聶輔嬌說:“雖然你伯父最終還是離開了,但他沒什麼痛苦地多活了3月啊!對於癌症晚期的人來說,這多麼寶貴!”
猛然間,她想起了老師秦裕輝的那句話,讓病人在最後的日子裡,少一些痛苦……”
聶輔嬌心裡頓時有了答案:是啊!為了儘可能延長癌症患者的生命,往往讓病人承受著疾病和治療的雙重摺磨,忽略的卻是一個生命體對生存質量的渴求。
“面對惡疾,我們深感無力。醫療界有句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放在姑息治療上再合適不過,這並不是放棄治療,也不是臨終關懷……思考過後,我還是想向大家分享一下伯父的治病過程,一是感謝秦裕輝教授,二則為癌症病人提供治療參考。”
落筆一刻,聶輔嬌拭去了眼角的淚水,面對生命法則,她更多了一份敬畏,這份敬畏,帶著溫度。
【來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