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鵑隼屬鷹科鵑隼屬的鳥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30~33釐米,體重178~217克;棲居於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時也會出現在疏林草坡、村莊和林緣田間,多在晨昏活動。
黑冠鵑隼性警覺而膽小,頭上的羽冠經常忽而高高地聳立,忽而又低低地落下,好象對周圍所發生的事情都非常的敏感。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振翼作短距離飛行至空中或於地面捕捉大型昆蟲。黑冠鵑隼地區性並不罕見,在中國四川、雲南為留鳥,其他地區為夏候鳥。
中華歷史燦爛的文化與鷹隼這類飛禽之間有著某種深厚的淵源,在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期間的遺址中都發現有骨笛的存在。在我國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骨笛,距今8700多年前,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稱為我國笛子的鼻祖,也是後世笛簫類樂器的遠祖。骨笛又稱鷹笛或鷹骨笛,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也有用仙鶴的腿骨製作的,據說最好的骨笛是用鷹翅骨製成的鷹笛。
黑冠鵑隼頭頂黑色的長冠,身披黑色羽毛,間插白色寬紋,飛翼點綴著白斑,腹部有深栗色橫條。兩翼短圓,飛行時可見黑色襯底,翼灰而端黑,振翼如鴉,滑翔時兩翼平直,姿態甚為優雅。虹膜-紅色;嘴-角質色,蠟膜灰色;腳-深灰。巡獵時,怒目圓瞪、怒髮衝冠,威風凜凜、霸氣十足!
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類和蛙等小型脊椎動物;棲息於高大樹木的頂枝,以細樹枝築巢;常單獨活動,有時也集3~5只的;繁殖期間每次產卵2~3枚,屬留鳥。
分佈範圍:南方亞種國內分佈:雲南(南部)、廣西、廣東。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轉載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轉載自網路,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是出於傳播更多資訊的目的。 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絡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