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回家#不經意間,時光悄然從指間流過。眨眼間,皺紋滿臉、歲月改變了容顏,改變不了每年熱切期盼如期回老家過年的堅守執著。暮然回首過往的經歷,真是感慨萬千。守家在地,天天盼過年,穿新衣,戴新帽,吃餃子,過鞭炮,看磕頭,湊熱鬧。到了飯點,有娘在門口喊一嗓子:吃飯嘮! 小玩伴們像小麻雀似地撲稜回巢。兒時全家8人: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弟弟,妹妹和我。終於放假回家了,給娘打下手,做年貨,其樂融融。夜裡挨娘睡在熱炕上,卻聽到了她唉聲嘆氣,原來怕我在大學裡搞上異地物件,風俗習慣不同,關鍵是過年跟人回家,拉家帶口再回孃家大團聚,匆匆度過有限的年假。領孩兒帶包兒,倒三趟公交車到火車站,時常人滿為患,有時買不到座票,坐在行李上或站著,耐心聽完6個多小時咣噹,咣噹,單調的奏鳴曲到達省城,再去追趕大早那趟超負荷的長途公共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半天,中午才能到家。省城開往老家的長途車班次多了,大早動身,當天晚飯前就能到家。有幾年,到省城還可以搭親友的車回家。再後,有了自駕車,回家就更方便了。在婆家過年的幾天裡,我和老婆婆搶著在屋外大鍋旁燒火做飯。她總是說:“天兒冷,快去屋裡哄孩的,別弄髒衣裳”,邊說邊往屋裡推我。除夕晚,全家人坐在熱炕上,圍著小方桌,上面擺放著當地的小酒,涼拌豬肝片、豬耳絲、肥腸炒豆芽、熱騰騰的大鍋菜,內含豆腐、白菜、粉條、豬肉、海帶等。主食是大米撈飯、饃饃及油布袋等,一起開心地吃著幾乎與孃家相近的年夜飯。飯後,逗著兒子,包著餃子,聊著家常。我和老婆婆搶著在屋外大鍋旁燒火做飯。她總是說:“天兒冷,快去屋裡哄孩的,別弄髒衣裳”,邊說邊往屋裡推我。除夕晚,全家人坐在熱炕上,圍著小方桌,上面擺放著當地的小酒,涼拌肝片、豬耳絲、肥腸炒豆芽、熱騰騰的大鍋菜,內含豆腐、白菜、粉條、豬肉、海帶等。主食是大米撈飯、饃饃及油布袋等,一起開心地吃著幾乎與孃家相近的年夜飯。飯後,逗著兒子,包著餃子,聊著家常。愛人姐弟4人,大姐二姐分別大他16歲,4歲,早已出嫁外村。小叔子小他2歲。婆婆說,大姐之後,她生了兩個小子沒留住,36歲後像捉蠍蠍兒,也就是小心翼翼地才保住這兩個,為了長命,哥倆乳名中都帶有牛字。小院兒住兩戶,西邊是堂叔伯弟,買驢家,東側屬婆家的。小叔子陪公婆住東北兩間炊煙過炕屋,我仨擠在簡陋的小東屋,來拜年磕頭的人流如潮。幾個孫輩給公婆磕頭後,猝不及防地又跪下給這對新婚奶爺給人家,發糖,點菸。婆婆提著尿桶走下臺階到小東屋門口停下,然後咣噹、咣噹地撥門進屋說:“哈嫂,黑呀冷哩吧,帶孩的睡不好,你再睡一陣兒吧”,她順手就把尿盆端走,真讓兒媳難為情,忠厚老實的小叔子怕凍著我們,使勁往炕洞裡呲呲啪啪地燒好些柴火。被窩裡熱炕滾燙,週轉反側,可頭臉卻被從門縫裡鑽進來的寒風絲絲吹得刺痛。炕又短又窄,尤其是對結婚前後的“輩分秩序”,真有些無可奈何。有時就直呼其名,但娘一定讓懂禮貌。第一次走進婆家小院,受寵若驚。那天,幾個街坊婦女帶著孩子來看新媳,婆婆逐個給我介紹。竟然,有幾個半大孩子叫我奶奶。一下子紅到了耳根兒,頭大年初一清早,來拜年磕頭的人流如潮。幾個孫輩給公婆磕頭後,猝不及防地又跪下給這對新婚奶爺吧嗒、吧嗒地磕,我忸怩不安地說算了,算了,立馬拉起人家,發糖,點菸。早早起來好好表現,想著想著咯,咯,咯——的雞叫聲,與咚,當,咚,當——的炮聲,一起迎來了大年初一的黎明。真是天寒寒,心暖暖呀。 清貧的家庭,善良的公婆,用樸實的語言和行動譜寫著濃濃的愛心曲,兒媳享受著天下第一流的貴賓待遇。家裡寬敞了些,小叔子也成家了。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只要父母在,回家過年的路再難,也一定要陪伴左右。因為,他們的期盼,等候,比我們更苦!我們兄妹四路平山會師,全家20餘人圍著父母,團團圓圓慶新春,熱熱鬧鬧樂翻天。我和愛人先帶孫女回老家陪父母住了幾天,年三十離開孃家。大年初一,兒子兒媳開車帶侄女一家3口從北京趕回老家。響應國家少出門,不聚會的號召,各自分頭帶著口罩去看望了二老,這樣,我們延續三十多個年初二大聚會的傳統習慣,為了大家的安全,少給社群添亂,在外鄉的幾個家人各自就地過年,隔屏拜年送祝福。疫情徹底從地球村消失,讓人們摘下口罩露出笑臉,還人們出行自由,還全家人過年大團圓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