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美大陸就不得不提起一個國家,巴西!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在南美舉足輕重,光領土面積就幾乎佔據了整個大陸,另一方面就必須提到巴西在上個世紀完成的一個壯舉,把一個工業國硬生生地發展成個農業國。
有一說一,完成這份“壯舉”之後,巴西就已經能夠笑傲全球了,而作為看客的我們,難道不好奇這背後發生了什麼了嗎?彆著急,下面咱們慢慢說!
(事情的起源會說得有點長)
二戰,巴西,美國還有蘇聯
對於二戰,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從此世界的中心由歐亞大陸轉到了美洲大陸,事實情況也確實如此,原有的歐亞列強都被戰爭給打了個稀巴爛,只有美國前期靠著兩頭倒賣軍火,後期一錘定音,是即發了財又掙了名聲,賺了個盆滿鍋滿。
但這裡有個問題,美洲好像不只有美國這個國家,巴西同樣在美洲,而且當時國力也還過得去。
其實呢,在那個時候,巴西是美國的堅定盟友。巴西一看美國參戰了,自然也加入同盟國,也派出軍隊與德國作戰。
所以總的來說就是美國吃肉,巴西喝湯。同樣的在這一段時間,靠著美國的援助以及部分軍火訂單,巴西國內經濟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
直到1950年代末期,巴西上臺的幾任總統都堅定不移地要實施所謂的“國家發展計劃”,要漸漸遠離美國,發展同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的關係。
熱圖利奧·瓦加斯:巴西1950年代初總統,出身工黨,大家應該明白了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過度干涉了巴西的國家內政,在巴西選舉中“著墨太重”,使得巴西領導人感到不安。
到了1961年,新上任的古拉特總統在內政中也表現出明顯的“左翼傾向”,甚至支援科斯特羅,還率領巴西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這一下可是徹底惹惱了美國。
於是乎在1964年,由美國支援的反對派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起了軍政府,一個對美國友好的軍事政權就此誕生。
軍政府創造的巴西經濟奇蹟
本著事實為原則,對於那時巴西來說,從一個發展中國家轉變為南美經濟強國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在 1964 年發生政變後建立的軍政府。
“對美國好,就是對巴西好!”秉持著這個理念,新上任的軍政府對美國可謂是百依百順。再加上那時歐洲、美洲等已開發國家已經成長到了一定程度,國記憶體有大量資本可對外投資,巴西就是各個大爺撒錢投資的目的地之一。
於是乎對外高舉國債,投入鉅額資金以興建公共建設以及扶植國內鋼鐵業、石化業、造船與飛機、水力發電等工業相關產業。
就這樣那個時候巴西的製造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很快也出現了一個問題,生產過剩。
所以軍政府接著透過開放貸款等多種政策來補貼人民的消費,從而推動經濟的成長。
在雙重補貼下巴西在1967 ~ 1974年間的 GDP 成長率高達11%,其中1973 年更破紀錄達到 14%,這一時期也被後人譽為巴西的經濟奇蹟。
然而,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存在著巨大的隱憂,因為這背後巴西政府欠下了鉅額外債。
在1968年的巴西外債金額為 38 億美金,到了1973年增加到了164億美金,整整翻了超過四倍。
(那個時候的美元才能真正叫做美金,哪像現在美元和黃金脫鉤後,美國政府可以隨意印鈔,導致現在各個國家不欠個幾千億美元的政府債,都不好意思見人。)
經濟發展遭遇挫折,美國釜底抽薪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1973年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直接讓油價從每桶3美元飆升到11美元,使得製造業大國巴西的通脹率,從1973年的15.5%上升到1974年的 34.5%。
為了維持經濟的高增長率,巴西軍政府沒有細水長流,反而加大舉債,雖然這使得巴西經濟在1970年代後期繼續保持增長,但其負債和通膨率也在飆升。
終於到了1978年,壓倒駱駝的第二根稻草來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隨著而來的就是巴西政府債務整個大爆發,1979年的外債金額為 500 億美元,1981 年就超過了600億美元,隔年 1982 年接近700億美元。
這時國家印錢還債都來不及,經濟出現巨大危機,沒辦法,只能去求美國了。但此時美國自己都自顧不暇。
另外美國除了不給巴西軍政府貸款外,當時還出臺了個“禁止向侵害人權的軍事獨裁政府提供金融援助的法案”,這讓巴西國際組織得到優惠利率貸款的這條路也被硬生生斬斷。
(這時巴西軍政府沒準在心裡想:當年可是你叫我軍事政變上臺的,現在完全翻臉不認人了?但實際上,因為美國經常政黨輪替,所以前一個政府政策被完全否決,也是屢見不鮮。)
但巴西有因此而停止借錢嗎?並沒有,因為不借錢就是當場去世,借錢苟活沒準還能搏一搏。
就這樣,巴西頂著高額利息找到商業銀行借錢,用新債來還舊債,一來二去之下,到了1986年,巴西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達到 1000 億美元。
隨之而來的是巴西國內通膨率逼近 3000%,經濟成長几乎為零,甚至幾度出現 GDP負成長的情況。
(這就有點像當年國民黨的時候了,早上100元可以買斤米,晚上100元只能買根火柴了。)
雷亞爾計劃再出發,結果一言難盡
經濟低迷,物價飛漲,自然導致民眾自發走上街頭抗議,軍政府一看勢頭不對,再次找大哥美國求援。但美國自然是一臉“聖母白蓮花”的模樣,聲稱支援巴西民眾的選擇,一腳踢開軍政府。
1990 年3月,新上任的巴西民選總統科洛爾一上臺就抱緊美國大腿,尋求美國幫助巴西經濟脫離泥沼,但此時高傲的克林頓政府沒有過多理睬。
這套爛攤子一直到 1993 年底,民選的第二任總統卡多佐提出緩解惡性通膨的雷亞爾計劃,才終於有所好轉。
在西方專家的指導下,雷亞爾計劃確立了幾大方向的改革措施,主要為:釋出新貨幣雷亞爾,將匯率盯住美元,與美元等值並嚴格控制貨幣的發行。
保持新幣完全不波動,但舊幣“克魯塞羅”每天都會波動,目的是讓民眾感受到新幣值的穩定。設立一個緩衝期,半年後再將新貨幣正式取代舊貨幣。
該項有效地降低了不斷攀升的惡性通膨,1994 年的通膨率還高達 2076%,1995 年已大幅降為 66%,到了1996年通膨只剩下 15.76%。
然而這個計劃也不是都沒有缺點,嚴格控制貨幣的發行,讓本就遭到經濟打擊的國內企業更難貸到款,無法維持生產紛紛倒閉。
再加上與雷亞爾計劃同期的,還有貿易自由化、放寬對外資的限制等相關市場對外開放的政策調整,使得還能正常運轉的優質企業,面臨到極大競爭壓力,最後也走上破產倒閉道路。
企業倒閉,勢必導致大量工人失業,社會出現動盪。沒辦法,巴西政府只能放寬對外資的限制,使得巴西大批優秀的製造業或倒閉,或被國外資本控制,自此,整個巴西製造業化為泡影,一個工業化國家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農業國。
更壞的還在後面
在國內經濟持續萎靡不振的時候,巴西在 1997年遇到了亞洲金融風暴,原本這和處在南美的巴西沒有多大關係,但奈何巴西國內經濟的發展過度依賴外資投入。
亞洲金融風暴使得國際上的投資人紛紛回籠資金,保全自己,這使得巴西的股、匯市多次受到衝擊,資金外流導致外匯儲備下降,雷亞爾的貶值壓力上升,這就是巴西金融危機爆發的開端。
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在1999 年1 月6日,巴西第三大州的州長宣佈該州欠聯邦政府的 154 億美元債務將延期 90 天償還。
其他州看到後也紛紛效仿,這使得整個巴西的信譽產生問題,外資信心更加動搖,大量拋售股票、證券並撤資。
雷亞爾快速貶值,巴西政府試圖動用國家貨幣儲備救市,但奈何還是杯水車薪,巴西股市發生極大動盪直接啟動斷路機制,中止交易半小時,整個國家財富在半小時裡蒸發了幾千億美金。
自此,巴西經濟一蹶不振,雖然後來十幾年多任總統都進行改革,讓國內經濟漸漸好轉,但其巨大的隱憂依然存在,製造業近乎崩潰,國家債務高漲,整個經濟發展靠出口原材料維持,貧富差距位居世界前30大經濟體第一。
更別提這幾年的新冠疫情對巴西經濟的衝擊,所以,未來巴西想要從磚塊變成金塊,真的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