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解釋表明大陸正在移動。
但從常識上看,很難想象地球上的大陸在移動。即使是在學校學過地球在移動的人也一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無法感受到地球大陸在移動。
魏格納推翻了當時的科學定論,首次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了地殼發生的事情。但是他卻被稱為“說不出道理的話的非科學家”,受到了當代極大的指責。
魏格納認為,如果認為大陸在地球的周圍運動,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釋在地球上發現的各種矛盾點。
魏格納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創造的世界》《板塊構造論,魏格納》中講得更詳細,在這裡就不講了,但無論如何,魏格納的板塊構造論給亞特蘭蒂斯的信徒們帶來了一場噩夢。
板塊構造論暗示在板塊邊緣相接的地方可能會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兩個板塊中有一個可以從地幔下向下沉降,也可以爬到另一個板塊上,這很自然地說明了地震和年輕山脈的形成。特別是在兩個板塊相遇的地方,會發生摩擦,產生巨大的熱量,這足以融化底層的岩石。地球內部的巨大壓力使岩漿向上噴出,導致火山噴發,熔岩流出,這也解釋得很清楚。
哈里·赫斯(harry hess)發表了他的論文,因為他發現了東太平洋上存在著南北連續的特殊磁場異常帶(高地磁條紋)。他的理論既簡單又驚人。
在大洋中間的海嶺,從地球內部湧出熾熱的動態岩漿,形成海底。就像地球內部冒出一座新的,長長的火山一樣,這些物質會湧上來,堆積成從海底升起數公里長的巨大山脈。岩漿還在海脊上向相反的方向擴散,形成新的洋底,年齡不超過2億年。
從大陸漂移說出發的海底擴張說引出了名為板塊構造論(plate tectonics)的新的地球科學。傳統觀點認為,地球橫斷面上的地心,圍繞著熔化的鉛和未完全溶解的岩層,其表面覆蓋著薄薄的堅硬的地殼。在現代,這種知覺形態並沒有發生變化,但與過去的理論不同,地殼本身是可以運動的。
據推測,大陸或巨大的島嶼等地殼上部的“地大板”位於地殼下部類似板的板床上。這種被全世界稱為岩石圈的地殼板塊漂浮在被稱為脆弱圈的半液態的廣闊地幔上。結果,穿透脆弱圈的熔岩流入分隔兩塊地殼的縫隙中,使這塊地殼與大陸分離。
根據板塊構造論,大西洋以中大西洋海嶺為中心,東西兩側存在海底盆地。這意味著東西兩側的海底盆地,噴出的熔岩向兩側下沉,形成凝固。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的巨大板塊,因這些廣大盆地的逐漸擴大而不斷移動。
板塊構造論對相信利亞大陸存在的研究人員作出了致命的宣告。結論是,大陸規模的土地在大西洋海底盆地根本不可能存在。
據推測,大西洋陷落地帶只有加勒比海附近的一小塊地帶,其作用也是為了調節南、北美洲的巨大板塊的張力。如果確實存在大陸規模的利莫里亞,那麼它也應該在板塊上,因為巨大的板塊是看不見的。
而且大陸的移動可以追溯到2億年前。2億年前是席捲地球的恐龍的世界,人類所屬的哺乳類還沒有誕生在地球上的時代。當然,利莫里亞大陸的死亡宣告和亞特蘭蒂斯大陸的死亡宣告是一樣的。因為大陸本身並不成立,而文明卻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