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吉爾吉斯斯坦東部伊塞克湖州的伊爾德克村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這裡原本是個安靜的村莊,但是這天卻有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國內各地,以及哈薩克、烏茲別克、俄羅斯的東干人在此聚集,慶祝首批東干人從中國遷居至吉爾吉斯斯坦140年,時任吉國總理索隆拜·熱恩別科夫以及多位吉國國會議員也專程到訪表達祝賀。
東干人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東干人遷居異國他鄉呢?他們現在怎麼樣了?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走進東干人這段塵封了一百多年的艱難歷史。
東干人之殤:陝甘回亂讓數十萬陝甘回民遠走中亞
清代同治年間,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大規模入侵,清廷統治下的中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彼時西北吏治敗壞,官府盤剝百姓,加之同治年間的西北大災荒,最終導致了陝甘回民之亂,他們憤怒拿起武器反抗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一時間,陝甘回民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西北捻軍共同對抗清軍,這讓清政府一時焦頭爛額,疲於應對。陝甘回族曾一度擊斃清軍悍將多隆阿,震驚了清廷,但最終還是被名將左宗棠擊敗,而左宗棠也正是因為這次鎮壓平叛有功,更加穩固了其在清政府的政治地位。
在武裝暴動失敗後,陝甘回民紛紛逃亡中亞避難。他們分三批向中亞逃亡。第一批在1878年,馬鬱素夫率領下由甘肅狄道州前往吉爾吉斯東方卡拉科爾,有1180人;第二批人數最多,有3314人,他們在白彥虎率領下前往哈薩克江布林州與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一帶;第三批有1000人,在馬大老爺率領下由吐魯番前往吉爾吉斯斯坦奧什。此外還有因為各種原因未能統計在內的散民也向中亞遷徙,但這三次大遷徙的五千多人,構成了日後紮根中亞的東干人的主體。
東干人之心:說中國話,結中式婚,骨子裡銘刻著陝甘情
十多年前,有一位資深驢友深處中亞旅行,當他來到吉爾吉斯斯坦的一個鎮上時,猛然聽到鎮上的居民操著一口流利的中國北方方言,開始他以為是從國內來此經商的,於是就上前打聽,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從出生就在這裡生活,其祖上就是來自中國的陝甘回民。然後這位居民還給驢友介紹附近幾個村鎮的東干人情況,這讓他大為震驚。
現在,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總共生活著十多萬的東干人,他們主要分為兩支:一支為陝西東干人,住在哈薩克的江布林州的馬山青鎮、朔爾一提別鎮與奧克提亞勃爾集體農莊,約4萬人。一支為甘肅籍東干人,住在吉爾吉斯斯坦,約51132人,俄羅斯境內也有1651人,其餘散居在烏茲別克和中亞各城市。有意思的是,雖然已經是當地公民,但他們卻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陝甘傳統。如使用筷子吃飯,食品名稱也都是中國話,如滷麵、面片兒、饃饃、胡椒等。大多數東干人都講的東干語(即漢語),語調中仍有純樸濃重的陝西、甘肅方言和一些北方漢語成分,結婚時講究嫁妝、彩禮、鬧新房,這在當地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了,儼然一箇中國村,陝西村。可能對他們而言,他們的故鄉是中國,他們的根在中國,中國人到哪裡都不會忘了自己的根,這也是華夏民族之所以能大融合大發展的密碼。
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和我國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而居住在中亞各地的東干人與我國聯絡更為緊密,經常都有東干人回陝西尋祖的新聞報道,還有越來越多的東干學生到中國學習。由於會說漢語,與我們有著天然的親緣關係,東干人中有很多人從事著與我國經貿往來的工作,成為雙方加強合作,加深聯絡的重要紐帶,在“一帶一路”的指引下,續寫著和故鄉的不變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