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時節,故鄉的月亮快圓了。在我的印象中,故鄉三垛鎮民風淳樸,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祖祖輩輩尊重四時八節的風俗習慣,每當中秋節之類的節日到來之時,從來不缺傳統節日的氣氛。漫步街頭,到處都是古色古香的秦磚漢瓦建築,茶樓酒肆,滿目皆是。三垛鎮地處魚米之鄉的裡下河地區,三陽河與澄子河在這裡交匯,又緊貼郵興公路旁,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四鄉八鎮商賈雲集,十分繁華。三垛鎮一共有三條街,前河街、二街、三街,都是坐東朝西,二街最為繁華熱鬧。小時候,前河的水清澈透明,兩岸居民臨水而居,擇水而憩。河上有一座小石橋緊挨著李家茶爐,據說是侵華戰爭時期由日本人建造的,八月十五夜晚,明月高懸,秋風徐來,我獨自站在橋上看風景,三兩艘烏篷船在河岸邊停泊,兩岸燈火通明,給人一種似乎置身於秦淮河上的錯覺,好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風情!從橋上往下看,小魚、小蝦在河裡自由遊弋。我的家座落在前河南岸,過了小石橋,沿河邊狹窄的小道右拐一百米,再進入一條小巷向南幾步之遙便到我家。
記憶中的中秋,父親張羅買菜,蘿蔔、青菜、蓮藕、老菱、魚、肉、雞、鴨之類是常常購買的,那個時候,不用塑膠袋子拎菜,用的是竹子編織的菜籃子。中秋節是必須吃月餅的,一家人要吃,還要敬月亮公公的,當一輪明月升起來的時候,在自家小院子裡擺放一張小方桌,桌上鋪滿月餅、蓮藕、老菱、魚、鴨等食品,父親雙手合十虔誠地遙拜月亮公公。母親負責調麵粉做月餅,月餅的餡一般用炒熟的芝麻、豬油、紅糖,包好之後,一塊塊地貼在燒燙的鐵鍋上烤,餅在鍋裡發出哧哧的聲音,隨之而來是撲鼻的香味,迅速抓起一塊餅,吹一口氣就算象徵性地降溫了,也不管燙不燙,先咬一口,咬嚼的快感至今記憶猶新……!麵粉是糯米碾碎的,節前幾日,母親就開始忙活,先淘米,再把掏過的米曬個八層幹,然後,母親才用自家的手搖石磨研磨起來,磨把嘎吱、嘎吱聲夾雜著磨盤互相摩擦發出的咕嚕、咕嚕聲,這大約需要耗費母親半天功夫,磨好麵粉之後,倒進柳條編織的扁中均勻地攤開,在秋後的陽光下曬上一、兩日方可做餅。過節總歸是要殺雞、殺鴨的,母親從來沒有殺過雞,也沒有殺過鴨,她不敢!這殺生的活自然屬於父親份內之事了。
中秋的夜晚稍有些許涼意,但也不乏秋高氣爽的舒適感。中秋的月光下,一家子圍坐在八仙桌邊,喝酒暢談,倒也別有一番愜意!父親是長輩,是必須應該坐在上席的,我們這些晚輩沒什麼固定的位置,除了上席之外,隨便坐便是了。計劃經濟時期,平時沒有也不敢如此奢侈,於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把個肚瓜吃圓了才善罷甘休!
二十一年前那個初秋,父親駕鶴西去了,後來老家拆遷,舊時古鎮的模樣早已面目全非,我家的老屋也在劫難逃,拆遷辦三文不值兩文給了我們家幾個錢,算是打發了,母親隨後也移居城裡,而今已是九十一歲的老人。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一股鄉愁湧上心頭,我再無故鄉的中秋,我懷念故鄉的中秋以及母親手工製作的糯米月餅,更懷念我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