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十五,我36歲了。也就在這一天,凌晨4:45被鬧鈴喚醒後,我就開始了我的禪修之路。世事無常,餘生我不知道還有多長,但禪修會成為我最底層的色彩。
緣起一:被我的目標反噬
上學的時候,從來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學,反正就是要上學、要寫作業、要被打屁股,當然還有很多同學一起玩。
上著上著,發現原來還有考試、還有成績、有分數、還有排名、榮譽、獎勵……然後,還會被別人誇獎,還會成為一個“傳說”,於是就進入到這個遊戲當中,成為了一個瘋狂的玩家。
大學畢業後,照樣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反正好像要功成名就、要出人頭地,要有錢、要混得好於是,我又加入了這個行列。
我追求快速賺錢,我去做銷售、然後做策劃、然後做運營……。我沒有一刻放鬆的時候,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回到家就學習,我顧不上吃飯、顧不上睡覺、更沒時間社交,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我總覺得成功就在眼前,但是總差點什麼。就這樣……一眨眼時間到2018年,我參加工作10年了,但突然發現自己離所謂的“夢想”依然是那麼遙遠。
於是我開始反思:問題出在哪裡?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這麼碌碌無為!
我想起了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雄心勃勃,看到公司30幾歲的那些人,心想:等我30歲的時候,一定不能像他們這樣。
但經過十年的努力後,我終於也活成了這個樣子,這到底是為什麼?!
更糟糕的是家庭關係也變得緊張,老婆是我高中的同學,我們是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礎的,但因為我的“努力”,根本顧不上她。感覺孩子、父母……一切都在影響我,都在打擾我好好“努力”。
可以預見得到,如果我一直這樣“好好努力”下去,我會失去一切……我已被自己的目標反噬。
於是,我給自己按下了暫停鍵,前年十月(2020年)我離職了,最後一份工作,堅持到合同滿期,提前1個月通知公司,我不續了,我要從新選擇道路。
我要真正地活一次,我要自己做飯、掃地、做家務、帶孩子、我還有許多被目標壓抑住的熱情……。於是,和老婆商量後,我做回了家庭主男。
緣起二:由心理學走向佛學
我們有一位高中同學,和我老婆的關係很好,她是一位心理諮詢師。老婆愛去她家,喝茶聊天抄經,還參加了她們開設的一期《心理諮詢師》的課程學習。
一個週六,我要去參加公司的活動,老婆則帶著孩子去同學家玩。活動結束後,老婆讓我過去接她們,並且說王老師也在,可以一起聊聊,我想反正順路我就去了。
之前老婆幾次約我一起去,但我都拒絕了,因為我也有很深厚的心理學積澱。
但這次,真的要感謝老婆,是她的助緣,讓我開啟了新的一段旅程!
王老師,是我高中同學的愛人,我清楚地記得我們聊天的開場:
王老師:“你怎麼看佛學?”
我:“我持懷疑的態度!”
王老師:“你這就是很中肯的態度,既不偏信他有,也不偏信他無!”
……
王老師的評價讓我有點意外,我沒有做正向的肯定性回答,但他卻對我的這種“懷疑”的態度予以肯定!
於是,我便敞開地和他聊了起來,我們從傳統文化、哲學、歷史、佛學、工作、自己的經歷、人生感悟……一直聊到深夜。
我感覺我從工作以來,從來沒有說到過這麼多話,也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聊得如此深入。
難怪我老婆多次給我提起過,她說:“你們很像,可以聊聊”。
由於老婆工作原因,她上課的時間不太將就。正好我離職了,就把學習的資格轉給了我,於是我就上起了《心理諮詢師》課,心想也許還可以當個心理諮詢師呢!
課程的安排是每週一次,我同學講基礎理論、另一位老師講實操技術。而參加學習的,都是有過多年工作經驗的人。所以,這樣的一堂課簡直就是一次高強度的腦力碰撞。
對於我而言,另一個好處就是:能保持頻率的和王老師深度交流。
“覺察力”是我從心理學習得的第一個工具,這與王老師和我聊的“覺性”不謀而合。粗略地講,持續如鏈的覺察力就是覺性。而“動中禪”就是直取覺性的好方法。
於是,我能越來越多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和起心動念。我知道了自己為什麼總是對孩子發火。這時,我的這顆狂風暴雨般的心才慢慢地平靜下來。
去年開年,一次課上完後,晚上還是和王老師聊天,我們盤腿坐在他家陽臺的墊子上。我們討論動中禪的一些原理。當時,王老師手裡拿著一本書,書名叫《觀察而不成為》。
我看到書名,就理解了“觀察而不成為,自然就守住了戒”,當我把這句話說出來時;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觀察而不成為,也就自然得定了”,我正想把這句話說出來,還沒說出口時,身體發生反應了:
胸口劍突的位置,一下子鬆開了,一直往下松,松到腹部、到整個腿部,松到哪裡一股熱流就走到哪裡。整個胸口以下像是空了一樣,一股力量把我的身心往裡拽,整個人如坐雲端。一股喜悅湧上來,我不能自抑,我狂笑出聲來。我試著掙脫出來,但又被拽進去……,直到第三次時,我就開始做動中禪的手部動作,直到這股力量消失,自己平復下來。
我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因為此時我對佛法的理解還是在學術層面。我笑出了一身大汗。我兒子在身邊玩,他問爸爸你怎麼了?王老師說這叫“法喜”,他說我的笑非常有感染力,連他也被我帶著笑了起來。
從此以後,我的胸口處就像有一個泉眼,每當我狀態比較好的時候,一做手部動作,胸口處就開始湧動,但做一會兒就有消失了。
心理諮詢師的基礎課程,在今年5月底結束了。我覺得非常受用,我知道了大腦的運作機制,知道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學到了認知行為療法,也對自己有了很深入的認知。
但按我同學的話說,我才摸到自我探索的門口,還沒進入,於是我又一口氣上了以“精神分析”為主的高階班課程。
精神分析的確帶勁,“投射”、“習得性無助”等等概念讓許多不合理的行為都有了答案,我也看到了自己的習得性無助,認識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但隨著學習的不斷加深,我對前後兩段學習的內容有了整體性認知,於是就對心理學產生了懷疑。
基礎課程裡的“認知行為療法”,是把我們的心理問題,指向我們的信念系統,這個我覺得是ok的;
而在高階班的“精神分析”裡,信念系統的根源則指向了原生家庭,指向父母的養育方式。
這個我就不贊同了,按照這個邏輯,只有完美的家庭才能養育出完美的孩子。但現實中是沒有那麼多完美家庭的,而且有很多人是不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
現在我自己也為人父母了,透過大量觀察,我覺得孩子出生就自帶了一些東西,所以即便是同一個家庭的雙胞胎,性格也會炯然不同,這就不是“原生家庭”能解釋的了。
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心理學還是在“理”的層面解決問題。
諮詢師只是拆掉了讓來訪者陷入死衚衕的這堵“思維的牆”,而在來訪者的心理還有無數的“牆”存在。
而從精分的理論來看,心理學最終的根源只找到了“原生家庭”,這還是在找“外”面的原因,還要和父母“和解”、還要“原諒父母”,請問你憑什麼?!
所以,按我的理解,所有的問題,無論是從諮詢師的角度還是來訪者的角度,最根源的都指向我們這顆“心”。
心才是牆的根源,心改變了牆自然就消失了。
在去年10月初,課程接近尾聲時,我按照心理學的這套理論,對自己做了一次徹底的探索,我刨到最深的核心信念就是“我無能”,但我又要追求“外在的評價”,所以我就拼命的向外抓取,這就是我35歲之前的行動邏輯。
而要跳出這個怪圈的第一步就是從“信”開始,相信自己,說到底又是這顆“心”的事。
所以,心理學於我而言,就是一處旅遊景點,我來了到此一遊,看到了這裡的美景,但我不能在此停留。
緣起三:皈依覺,以覺為師
我知道了下一站:佛學;更具體點:動中禪。
有了那樣一次“法喜”體驗後,就算有人說破大天也不會動搖我的信心,但我還是對“動中禪”存有疑心。因為動中禪是非常講究實修的,沒有那麼多的談玄說妙。所以,法理上始終還存有疑問。
一次逛頭條時,看到一個東華寺的萬行法師,發的一條微頭條,內容大概是他大半夜走路時,走著走著空了,一股力量與自己結合……。
我發現這個與動中禪有點像就開始關注他的其他內容,然後就自然地買了《降伏其心》這套書,然後就讀了他所有的作品。在瞭解了一些東華禪原理的同時,也更加加深了對動中禪的理解,我不再有疑了。
經過這一年的暫停,透過心理學和佛學的洗禮,在心境上,我最大的成長就是“臣服”,臣服自己、臣服當下。
我才發現老婆的很多行為出發點都是在考慮我;才發現我兒子是個非常善良的孩子;才發現我們用了幾年的盤子原來是這個花色;才發現原來有一種紅茶的味道帶著烤紅薯的香味;才發現原來我們的地板磚有很多刮傷;才發現原來我們住了5年的家,東西為什麼擺放得這麼亂;才發現小區原來這個季節像彩林一樣美麗……。
我知道,我的心迴歸了,我知道了“身”、知道了“心”,我解悟了“身心相應”。
我知道,我可以上路了。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還是徵求了王老師的意見,他問我發心是什麼?
我本來是有發心的,但當時被王老師這麼一問,居然忘了。
那可能就不是真正的發心。沒有發心,那還有什麼?
那就只剩“好奇心”了,我想見到本源,見到實相,這是我的原動力。
“皈依覺,以覺為師,觀察而不成為,當下即是!”這就是我的北斗導航。
立志修3年動中禪,一門深入;用10年回到本源,福慧雙施!
(注:原文於2021年11月26日發表於公眾號:禪者說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