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砸錢造不了美麗鄉村!
近些年,鄉村旅遊增長強勁,發展迅猛,成為奪目亮點。很多隻重政績不重運營的鄉村模式面臨著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是也有很多實現轉型,體質升級,實現旅遊鄉村、產業鄉村,帶動了鄉村人口的迴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其背後的經營管理模式+創意愈來愈發揮著獨特而顯著的作用。
國內在實現旅遊鄉村、產業鄉村的問題上
可引發共鳴、深思的問題還有很多
一起來看一看吧!
近些年,鄉村旅遊增長強勁,發展迅猛,成為奪目亮點。很多隻重政績不重運營的鄉村模式面臨著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是也有很多實現轉型,體質升級,實現旅遊鄉村、產業鄉村,帶動了鄉村人口的迴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其背後的經營管理模式+創意愈來愈發揮著獨特而顯著的作用。
成功案例一:
鄉村再造不僅是鄉愁,莫干山民宿如何做到年營收3.5億元?
位於浙江省德清縣的莫干山鎮,距上海大約兩個小時車程,翠竹山塢間,民宿產業星羅棋佈。
來自官方的資料顯示,2015年,莫干山鎮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實現直接營業收入3.5億元。當地民宿動輒千元一晚的價格儼然成為了標配,有些甚至達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時候還需要提前一個月預訂。
與如今的火熱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鎮卻是另一副模樣。雖然莫干山風景名勝區在其境內,但當地卻沒有享受到多少旅遊經濟帶來的好處。作為水源保護地,莫干山地區所有產生汙染的產業都被清退,除了小農耕作和零星的農家樂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遊玩時發現,莫干山鄉間的寧靜非常適合都市人休閒度假,但檔次偏低的農家樂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高天成覺得這是一個商機,便在一個村裡租下六間破敗不堪的老房子,透過精心設計,改造成「洋家樂」。
高天成認為莫干山的農舍與當地自然、人文環境渾然一體,透過舊物利用和空間設計,就能滿足中高階人群的休閒度假需求。之後,他又相繼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鄉」等一干既有設計美感,又保留了鄉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遊客入住。
高天成的試驗,為莫干山開啟了一個新的產業,許多投資者紛紛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經被空置或遺棄的破敗老宅,重新煥發了生機。而近年來在中高階消費群體中興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則讓越來越多的人擁進莫干山。
在民宿產業的帶動下,莫干山農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漲。而當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還在民宿做起了服務員。此外,村民栽種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會以略微高出市場的價格供應給民宿。
在整個民宿產業發展中,當地政府也一直扮演著積極的角色。
德清縣政府認定精品民宿是鄉村休閒旅遊的發展方向之一,在舊屋改造上給予了相對寬鬆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縣釋出全國首部縣級鄉村民宿地方標準規範,有規劃地引導民宿差異化發展,並透過成立莫干山民宿學院,為從業者提供專業化的民宿課程培訓。
投資者、村民、當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為鄉村創新發展的出色範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成功案例二:
袁家村缺山少水但越做越大
人口:62戶286人,土地面積660畝;
1、以村民為主體協調發展;
2、以獨具特色的關中“農家樂”特色旅遊打開了一片發展的新天地;
3、整體發展約有一個多億的投資,其中村集體和村民投入就有六七千萬元,良好前景讓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紛紛回村;
4、比較典型的市場導向。
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地處關中平原,全村共有62戶286人,土地面積660畝。這裡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條件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典型村”。但這個村的村幹部們帶領村民們想辦法、出點子,齊心協力硬是以獨具特色的關中“農家樂”特色旅遊打開了一片發展的新天地。
袁家村持續發展的精髓是不斷創新產業形態。在村幹部的帶動下,袁家村先是建起農民個體經營的“農家樂”,後來又建了特色小吃街,引來特色餐飲、旅遊商品等資源,提升了鄉村旅遊層次。隨後又打造“月光下的袁家村”,發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間經濟,還透過成立股份公司、群眾入股的方式,實現“全民參與、共同富裕”。
良好前景讓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紛紛回村。2007年,現在很多村民收入是打工時的10倍。據村幹部介紹,現在每戶村民能保證年入20萬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輕人也幾乎全部回村發展。袁家村還帶動了周邊10個村發展,吸納了超過2000名外村民眾來此就業。
成功案例三:
曾經的光棍村-如今最美鄉村
2012年以前芭蕉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120戶,幾乎都住老舊瓦房和茅草房,環境衛生髒亂差,農民收入低於全鎮平均水平。“全村119戶人,以前竟然有40多個單身漢,‘光棍村’的說法曾讓村民和村幹部都倍感頭疼;“不是醉醺醺地打牌,就是衝突不斷,外人連村子都不敢進。”曾在芭蕉村任村民小組長的南班村黨支部書記高勇坦言,村民發展動力缺失、沒有上進心,以低效產業為主的芭蕉村,遲遲沒有富起來的跡象。
改變發生在2012年。這一年,白沙將芭蕉村納入“美麗鄉村”打造計劃之列,採取農戶出一點、政府出一點、銀行貸一點、集體補一點、企業出一點的方式,共投入3000萬餘元進行了整村大改造,讓家家戶戶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層樓房。縱橫有序的林蔭村道取代了泥濘土路,告別了每到雨季,村裡都是泥濘遍地、汙水橫流的日子。
美了村莊環境,也美了村民的心。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啟動,村民們開始主動外出打工,村民的精神面貌變了、接觸的人多了,40多位新媳婦一個接一個地娶回來——“光棍村”成為歷史。
芭蕉村村民們藉著邦溪鎮整體開發的機遇,紛紛做起了民宿,還成立了芭蕉村休閒觀光農業合作社,發動全體村民入股,吃上了旅遊飯。
依託芭蕉村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村裡成立了芭蕉村休閒觀光農業合作社,引導村民參與旅遊發展。此外,芭蕉村還整合1460萬元資金啟動休閒農莊建設,打造集民宿、餐飲、自駕、度假等為一體的綜合農業休閒樂園,讓全村在去年便實現了旅遊增收15萬元。
經過4年多的打造,2015年10月中旬,農業部揭曉2015年“中國最美休閒鄉村”榜單,芭蕉村以“特色民俗村”躋身其中,成為海南西部年度唯一入選者。
反面借鑑案例:
龍頭村,青山秀水卻生意冷清
人口:846戶3176人,全村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3900畝;
由政府主導快速推進;
2012年風光過一陣子之後,從2013年開始便逐漸冷清;
旅遊產業尚未做強,也未形成其他規模產業,農戶們在土地流轉後很難找到其他致富門路,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
缺市場引領和產業帶動,發展緩慢。
走進位於陝鄂渝交界處的安康市平利縣龍頭村,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馬頭牆、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築群與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龍頭村共有846戶3176人,全村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3900畝。龍頭村距縣城5公里,距離省會西安五六個小時的車程。
事實上,從三四年前開始,龍頭村的發展就有政府主導因素。也正因此,龍頭村很快就建起仿古一條街、秦楚農耕文化園、觀光茶園等特色景觀,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改善明顯。
然而好景不長,在2012年風光過一陣子之後,從2013年開始龍頭村便逐漸冷清:除重要節假日外,這裡遊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釀酒、豆腐等10個具有當地特色的作坊,已有三四家關門停業,仿古一條街兩側的商鋪也基本成為“擺設”。一位村民說,雖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沒有太多掙錢的路子,“帶動不了經濟發展”。
據龍頭村當地村民介紹,龍頭村核心景區範圍約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戶,其中約90%的農戶都將土地流轉了,流轉土地面積達2000畝,目前流轉費用約為每畝750元。
但是,由於旅遊產業尚未做強,同時村上也未形成其他規模產業,農戶們在土地流轉後很難找到其他致富門路,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村民姜宏偉感嘆道:“政府打造一個好的環境,如果人都出去了,就失去意義了。”
成功案例背後的思考:
一、定位準確,因地制宜,打造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體驗環節;
二、全民創業,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綁到一個產業鏈上,形成餐飲、住宿規模,同時透過合作社的方式,把優勢專案進行股份化管理,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三、透過旅遊,帶動傳統農業生產,提高農特產品議價能力。
反面案例背後的思考:
一些地方發展鄉村旅遊不考慮客觀實際,認為「是鄉村就能發展鄉村旅遊」,對投資開發專案不作科學論證和規劃,忽視交通、食宿、民俗文化、產業結構、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終導致投資專案沒有成為財富反而變成包袱。
版權宣告: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內容均會註明出處,部分文章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原作者的,僅標明轉載來源,還望諒解,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留言聯絡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