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天的下午,鄧穎超女士與幾位朋友休息時,聊起了革命時期的往事。
只是在講到周總理上大學時,鄧穎超女士似乎想起了什麼,欲言又止。
這引起了朋友的好奇,於是笑著追問下去,鄧穎超女士回過神來後,詢問他們是否知道張若名這個奇女子。
周圍的朋友聽到這個名字後若有所思,表示曾經聽到周總理提起,但也僅限於這個名字,再多的事他們就不知道了。
鄧穎超女士聽後笑著說:
“如果恩來上大學的時候,不堅持獨身主義,那麼他和張若名真是非常般配的一對。”
(五四運動期間學生合影,前排左一為張若名,四排左四為周恩來)
五四女傑張若名
張若名於1902年,出生在河北清苑縣一個富裕家庭中。
由於自小家境殷實,張若名從小就接受到完整的通識教育,並在14歲的時候,越級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並因此被冠以“天津第一才女”的稱號。
但張若名卻並不開心,因為她考到天津女子師範,是為了紀念她半年前去世的母親。但在她成功考入女子師範的同時,張若名的父親在妻子喪期沒有結束時,就迎娶了一位新的妻子。
這件事使張若名意識到舊社會的腐朽與虛偽,於是在上學期間,張若名開始積極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推動中國婦女解放。而與張若名一同投身婦女解放運動的,還有她的同學鄧穎超。
1917年春天,張若名與鄧穎超作為女子師範的學生代表,參與天津南開中學的畢業典禮。在典禮上,他們看見一個面貌俊朗的男學生,作為畢業學生代表登臺發言。
由於這名男學生的長相,張若名特意看了看他的胸牌,只見上面寫著三個字:周恩來。
只是這時候周恩來與兩人並不相識,並且在畢業後周恩來就前往日本進修,三人就這樣分開了,但很快他們就會再度相見。
1919年5月4日,為了反對北洋政府簽署《凡爾賽條約》,京津地區的愛國青年開始遊行示威,五四運動正式爆發。
在五四運動中,張若名作為天津女學生代表,前往北京街頭髮表演講,痛斥北洋政府賣國求榮的行為,並呼籲全中國的女性,擺脫舊社會束縛,為建設一個新的中國而奮鬥。
為了更好地組織抗議示威活動,也為團結革命同志。張若名、鄧穎超與剛剛回國的周恩來,一同組建了覺悟社。
在覺悟社時期,張若名逐漸喜歡上了知識廣博、面容英俊的周恩來。
只是,此時的周恩來奉行獨身主義,並公開表示革命尚未成功,無心男女感情之事。所以張若名只能將自己的愛慕,埋藏在心底。
但接下來的一次變故,讓周恩來改變了心意,也意識到張若名對自己的愛慕。
1919年11月中旬,福建地區的學生與工人,組織起來發起抵制日貨運動。日本政府為防止自身利益受損,在運動期間,派出士兵與打手襲擊參與運動的愛國人士。在11月16日的襲擊中,日本士兵多次朝人群開槍,打死打傷多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福州慘案。
慘案發生後,全國人民要求北洋政府出面,制止並懲罰開槍的日本士兵。但北洋政府卻假裝無事發生,甚至在報紙上指責被打死的學生是咎由自取。北洋政府的態度,讓所有愛國人士都十分憤怒。
周恩來與張若名,為了逼迫北洋政府改變態度,決心再發起一次學生示威遊行。但在策劃遊行期間,北洋政府派出軍警強行衝入校園,將周恩來、張若名等學生代表抓入監獄。
北洋政府的監獄陰森恐怖,從未體會過這種環境的張若名,在長時間的關押中差點精神崩潰。但周恩來的安慰與鼓勵,使她再度振作起來,堅持到了釋放那天。自古患難見真情,經過這次牢獄之災,周恩來與張若名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加深。
法國之行
1920年7月,在覺悟社與其他愛國人士的幫助下,周恩來與張若名被北洋政府釋放。隨後兩人在組織的安排下,乘坐輪船前往法國深造。
在前往法國的輪船上,周恩來反思過去兩年的經歷,意識到戀愛與革命並不是對立的。革命並不意味著要苦修,只有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真正理解革命的意義。於是到達法國後,周恩來接受了張若名的愛慕,兩人正式成為情侶。
但好景不長,經過1922年一整年的相處,周恩來意識到,自己可能與張若名並不合適。
剛到達法國時,周恩來與張若名就時常待在一起,一邊翻譯學術文章一邊學習法語。在這個過程中,周恩來發現張若名的性格過於要強,不論什麼事都要與他人相爭。
在日後,當年與周總理一同前往法國的同學,為張若名的性格做了一個精準的定義:
“若名很可愛,但是她的才學矇蔽了她的雙眼。她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一旦別人指出她的錯誤,她就要跟別人辯論一番。直到辯論失敗,她才會不情願的表示,自己犯錯誤了。”
與張若名一次又一次的辯論,讓周恩來感到疲憊不堪,也讓他開始懷疑這段感情。但接下來事態的發展,讓周恩來與張若名都有些措手不及。
雖然周恩來與張若名都在法國參與學習,但張若名本身還肩負著一項秘密任務,就是作為中國共產黨與法國共產黨的聯絡中介人,確保雙方溝通順暢。
這項任務,決定了張若名必須時常出現在法共集會現場。這為後來的悲劇,打下了伏筆。
1924年,由於法國共產黨的工作失誤,巴黎警方成功突襲法共集會現場,雖然參會人員及時撤退,沒有人被抓捕。但遺留在會場的中文檔案,讓巴黎警方的目光盯上了中國留學生。
其中張若名因為外出次數最多,且無法提供外出理由。巴黎警方就將她視為突破口,不但派人跟蹤她,還多次進入張若名的住所中對她進行盤問。
這讓張若名的精神十分緊張,按照正常的組織工作流程,法國共產黨應該想辦法,幫助張若名脫罪。但由於巴黎警方的嚴密搜捕,法共一直無法接觸到張若名。
最終因為巨大的精神壓力,張若名決定不再從事革命工作,打算留在法國專心學習。
張若名的決定,讓其他中國留學生都很生氣。因為她並不是唯一一個,受到法國警方不公正待遇的人,所有人都在努力堅持,位置最關鍵的張若名卻選擇放棄。
張若名的選擇,讓周恩來十分失望。在日後的談話中,周總理與妻子鄧穎超提到這件事時,周總理表示:
“我認定馬克思主義能夠拯救中國的,這條路註定危險重重。
所以我的伴侶,必須與我擁有一樣的理想,願意與我一同穿過重重艱險。
因此當我聽到張若名決定放棄革命後,我就主動與她說清楚這一點,然後我們就分手了。”
與周恩來分手後,張若名離開了為中國留學生準備的住處,搬入距離學校較近的天主教女子公學宿舍中。
並且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裡,她拒絕與任何一名中國人見面,也不再說中文。這種稍顯過激的方法,很快就讓法國警方相信,她並非是法國共產黨的一員,結束了對她的監視。
1927年10月,張若名成功考入里昂中法大學 ,開始攻讀文學博士學位。
中國第一位留法女博士
張若名考入里昂中法大學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她本以為,自己不會再和周恩來有什麼聯絡了,但事實上週恩來並沒有忘記她。
1930年春天,周恩來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乘坐輪船前往莫斯科,參與共產國際會議。途徑法國時,周恩來特意繞路,來到張若名的住處找她。
在春天的某個深夜,周恩來走到張若名的住處,小聲呼喊著她的名字。循聲而來的張若名,驚訝地看見,周恩來穿著筆挺的白色西裝站在自己門前。
張若名看著周恩來,一時之間呆住了,隨後在周恩來的邀請下,前往咖啡館聊天。當晚兩人交談的內容,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是周總理在革命成功後,曾經對身邊人談起張若名脫離組織一事:
“我和張若名,在天津的時候是一起坐過牢的。我瞭解她的人品,她不會背叛組織。
她放棄了革命理想,不代表她是我們的敵人。對於她是否出賣過同志,我可以用人格擔保,她不會這麼做。”
事實證明,周恩來對張若名的看法是正確的。1930年6月,張若名成功獲得博士學位後,決定回到中國,為中國教育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她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名留法歸來的女博士。
但不幸的是,張若名回國後不久,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中國大地再次被戰火覆蓋。張若名只能放棄教育工作,投身到抗日宣傳工作當中。直到戰爭勝利後,才重新回到學校中繼續擔任教職工作,直到1958年去世。
參考文獻:
人民政協報:《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張若名》
鳳凰網:《周恩來與他的初戀情人張若名》
新華網:《張若名:急先鋒的新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