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汪村白衣觀音殿,建於明代天啟三年(公元1621年)。民國《寧晉縣誌》卷二:
白衣觀音殿,在城東南東汪村,踞洨水之濱,明天啟三年建立。廟貌崇宏,規模壯麗。歷康熙、乾隆,各有重修。而以乾隆四十二年工為最巨。住持道福,感大士靈應,多方勸募,助捐者百餘村。香火之盛,甲於邑南。今則式微,大非昔比矣。有古碑二通,巍然尚存。中有:“襟洨水而帶滏陽,南望則大泊萬頃,漁舟往來於其中,洵吾地之勝地也”等句。為邑人孫鵬翀撰記。
東汪村白衣觀音殿,是誰建立的?
東汪村白衣觀音殿建立前,王之棟倡議、曹伍疃村人高文蔚在縣城建立白衣大士庵。民國《寧晉縣誌》卷二:
白衣大士庵,邑王石柱先生之棟,感觀音大士靈應,欲建廟。同邑高光祿文蔚有同情,因建白衣大士庵,踞城艮方,背離面坎,牛館陶光先撰文書碑。數公邑中人望,事以人傳。後孫恭憲公重修。置瞻田,迄今重修多次。近年,武生孫定山重修,貢生孫冠蘭撰碑文。
東汪村白衣觀音殿,是否是他們修建的呢?
東汪村白衣觀音殿建於明代天啟三年,當時,王之棟、高文蔚都已去世多年了。
王之棟,子養隆,號柱石,寧晉縣城北五里石柱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生,萬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58歲,追贈“光祿寺少卿”。逝後十二年,天啟三年,熹宗敕命立“清忠耀華”石牌坊一座,以為旌表。
高文蔚,曹伍疃高氏家譜記載:“高升一支,十一代,諱文蔚,光祿寺署承。”
高文炳,和高文蔚同屬曹伍疃高氏十一世,且比高文蔚年長。明萬曆庚子年(1600年)捐谷兩千擔給官府賑災,自己又拿出一千擔糧救濟災民,皇上頒詔建義民坊旌表。曹伍疃高氏家譜《高文炳傳》:“觀王父傳義舉種種,知皆自東汪村東白衣殿後員外場。”也就是說,當時東汪村、白衣觀音殿周圍的田產當時屬於高文炳所有,曹伍疃高氏十一世高文炳的土地都在那裡。
那麼,東汪村白衣觀音殿,是否是高文炳修建的呢?
也不是,東汪村白衣觀音殿建於明代天啟三年,當時高文炳去世已經三十餘年了。
張鳳翔,字稚羽,號蓬玄,山東省東昌府堂邑縣人。萬曆二十九年考中進士,天啟二年,張鳳翔由太常寺少卿升為右僉都御史,做保定巡撫。康熙《寧晉縣誌》卷七,載有張鳳翔撰《高文炳傳》:“餘昔奉簡書以中丞開府恆山郡,時公歿十餘年,固以心儀之矣。今復二十餘年,言念伊人,彷彿如見。”
綜上所述,東汪村白衣觀音殿是曹伍疃高文炳後人即曹伍疃高氏十二世或十三世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