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這種情況來說,「小尾巴」這類產品更多是一種補充。
追求方便的大眾會選擇無線產品,而渴望聲音上能盡善盡美的高階玩家更有自己一套的體系,從高質量的本地音源到播放器,再到耳放和耳機,哪怕是「便攜」套裝都能夠拼湊出「挪你命 3000」的氣勢。
想把便攜的緊湊設計思維和播放效能整合起來小尾巴,似乎就並不適合走向這兩個極端的人。
不過,玩家基本都花心。(笑
他們不會打算固定在同一套裝置,或者是同一類的方案上,總會希望在其他地方獲得新鮮感和新的體驗。
就正如:
魚翅食多了也會想試試碗仔翅,真骨雕玩多都會想試試掌動。(笑
毫無疑問,我也是帶這個這個想法進來的。
只是,這次我更偏向於 Quintet 五重奏。可能是之前已經接觸過七彩虹 U6 之後,我對七彩虹手上的高階產品多了一點興趣吧,很想來試試效果和體驗。這次的重點,也放在了 Quintet 上面。
至於 CDA-M1,在一個有著明顯「定價階級觀念」的人理解中,將它和 Quintet 放在一起總覺得有點違和。
但考慮到,七彩虹目前的主力小尾巴好像就是 CDA-M1 了。那讓這位新紮師兄擔大旗,再用定位更高的前輩搏一下表現,也未嘗不可。
所以這次的報告,我就按照「Quintet + CDA-M1 + 組合」的結構來做。
Quintet 的部分會插入常用的播放器來聽,CDA-M1 也會接入常用耳機和播放器,最後再整合兩者做一個體驗和組合的總結。可能會稍稍有些長,想知道對應結論的朋友,可以直接跟著標題跳轉。
那,我們開始吧。
Quintet 五重奏
相比之前接觸過大部分包裝比較誇張,熱愛不斷往外擴張的同價位產品,Quintet 的包裝都算可以用「精緻」來形容。
V 型開合的包裝盒,二層有挖孔放置耳機和木質收納盒,線材也可以直接收納在圓形木盒裡面。
木盒的質感還不錯,內部收納位置也都還算充裕。
平時出門使用的時候,只要你將 Quintet、CDA-M1 和連線線拆開,那同時收納三者還是夠位置的。如果想多臺一套備用膠塞,也可以。
配塞方面,七彩虹提供了矽膠和記憶海綿膠塞各一套,矽膠耳塞用上了親膚處理,觸控的手感就會比一般的矽膠塞要稍稍光滑一點。
外觀方面,Quintet 用的是類膚質外殼,外殼表面也加了亮光質感處理。面板用上了碳纖維材質,樣式也是用上「金字手寫體 + 高光蓋面 + 不規則切割花紋」的公式。Quintet 的手寫體 Logo 就放在裡面,這樣處理想必是有了減少磨損的考慮。
當然,這種黑色高光處理的樹脂耳機使用時還是要小心一點。避免和硬物接觸產生劃痕是其中一點,如常使用收納盒已經成了必須,入盒之前再擦拭一下就更穩妥了、
觀感的話,我個人就覺得相對公式化一點。
「金字 + 不規則花紋面板 + 樹脂亮面機殼」 已經成為一套常見公式,每一個價位上都有類似的產品,廠商會把定位差異,以及角力的重點放在不同的材質和工藝上,但在公式下似乎都顯得有點大同小異。
我個人是更希望外觀上有多一點大的變化,不然就變得像現在某幾個價位的手機一樣,遮住 Logo 之後就變得難以分清誰家所屬,分辨難度堪比百萬富翁裡 100 萬的問題。(笑
造型可能欠缺了些「驚喜」,但 Quintet 的佩戴感還是值得好評。
七彩虹表示 Quintet 用上了 3D 列印,外殼造型也更貼合耳朵結構。佩戴的時候,Quintet 可以貼合和填滿耳朵,耳機本體的固定性不錯。加上耳機本身體積不算大,剛好能夠填滿空間,不會有明顯撐大耳朵的脹感。雖然不算是無感處理,但要說長時間佩戴也不是問題。
另外,Quintet 這個貼合的機身也能夠提供更好的隔音效果。
官方表示可以降大概 15-20dB 左右,放在風機、空調存在感較強的環境,Quintet 隔音還是比較比較明顯的。要是在室內使用,也可以適當降低一下音量。
佩戴感的話,我會想起舊款 Orilous Chinensis 黑黃鸝。但 Chinensis 的體積會比 Quintet 要大一點,相對飽滿的造型也沒有 Quintet 修身,戴起來會再飽滿一點。
而修身的 Quintet 則是每個位置做到剛好,有些位置就算有壓力,也是稍稍「捏著」的感覺。
我算是個比較愛戴深入耳耳機,同時也喜歡帶上就可以填滿耳朵的人,不論 Chinensis 還是 Quintet 對我來說其實都是舒服的,都較長時間佩戴。
但不太有東西頂滿耳朵的用家,可能 Quintet 會更適合些。
介面方面,Quintet 用上了 0.78mm 的 2Pin 雙針介面。0.78mm 雙針是個很常見的介面,要替換成 4.4mm 或其他規格的 3.5mm 升級線都不是難事。
Quintet 的插口也有做二段插入的設計,降低了折斷的可能性。只要你不是經常帶著睡覺,或者經常插拔的話,那介面還是可以放心的。
線材的話,七彩虹為 Quintet 提供的是 8N 銅銀混編 S 絞線,同時用上特質包線,可以降低電磁干擾的影響。
老實講,現在耳機廠商在配套線上還是比較感堆料。按照「升級線大概佔耳機 1/3 定價」的模糊概念,如果你只是想滿足對應價位的體驗,那原配線也可以滿足,不是想換介面基本也不需要更換。
聲音配置方面,採用的是「9.5mm 動圈 x1+ 聲揚中高頻動鐵 x2 + 婁氏高頻動鐵 x2」的一圈四鐵組合。四個動鐵單元主要用於強化高頻表現,選用中高頻和高頻的搭配,主要是是降低中高頻之間過渡的段落感和斷層影響。
動圈則用上了 9.5mm 鍍鈦振膜驅動單元,尺寸在動圈耳機來說不算大,但考慮到 Quintet 的修身設計和還要塞下 4 個動鐵的情況下,有 9.5mm 都頗極限了。
動圈單元的背後,七彩虹接上大黑銅線圈和高磁鐵塊。官方表示可以精確控制動圈單元球頂中心和振動,搭配內部啟動控制通道的設計,可以讓低頻變得再清晰一點。
歌手:Supper Moment | 專輯:《19 Moment》| 規格:24bit 96kHz FLAC | 播放裝置:N6 II 預設配置
聽感方面,Quintet 的高頻和細節表現還挺討喜的。演繹重新編曲的 2019 版《今夜酒氣吹過》時,Quintet 表現出紮實的樂器細節。特別是 High Hat 的位置,Quintet 那個清脆的聲音,還是頗讓人舒服的。
而且在處理人聲和背景時,Quintet 的分離也做得不錯。主唱 Sunny 的聲音可以精準固定在一個位置上,同時可以和背景保持距離,不會有模糊和鬆散的情況。
整體的感覺會相對比較清晰,Quintet 還原人聲細節的時候也很突出。處理新版《最安靜的時候》以及《很久沒擁抱》,Quintet 可以把 Sunny 的演唱細節還原出來,而且會有「執字粒」的清晰感,頗有監聽的感覺。
有趣的是,Quintet 的聲場還聽寬闊的,可以讓聽者分清自己和歌手(人聲)的距離,還有人聲和背景的距離,整體都能夠放在一個寬鬆的密閉空間裡面。加上聲音不會有明顯的悶感,用 Quintet 來聽流行的話也還是挺舒適的。
歌手:陳柏宇 | 專輯:《Anyone But Jason》&《53FPS》| 規格 24bit 48kHz FLAC | 播放裝置:NW-ZX505
低頻方面,七彩虹提到 Quintet 的動圈單元設計可以將低頻控制得更精準一點,確保低頻輸出不會悶的同時,精準度和彈性也得到控制。像《化出個文化》的快鼓點,慢一點的《本能寺》,Quintet 都能夠確保鼓點的飽滿度,彈性還原方面都算交足功課。
可能是我更適應 NW-ZX505 的關係,Quintet 在這裡的表現更讓我舒適一些,人聲細節上的「J 點」也變得更突出一些。
正如一些前輩所言:
「Quintet 是在監聽的基礎上,多了一點華麗。」
面對主打聲音細節和質素的播放器時,Quintet 能夠把搭檔的優勢放大,並不差毫釐地表達出來。
遇上另一種風格的搭檔時,它也能夠結合自身那種「監聽感」轉化成細膩,然後自然地演繹。
兩種模式之間的切換並不違和,背後展示的不僅僅是 Quintet 有足夠硬的自身素質,還有它能食多種風格的適應力。
這種過人的適應力就像是遊刃有餘的歌手,多種風格切換之間帶著從容和自信,是一種優雅。
CDA-M1
要講 CDA-M1,就要從配置表和售價說起。
499 元定價,支援 DSD512 硬解和 PCM 32Bit / 758kHz,有 3.5mm 有 4.4mm 平衡口,再加上早前已經開始下放到更入門定位上面的 RT6863,以及 Colorfly 自家 α DAC 和 Hi-Fi 架構等配置... 不禁感嘆:
「現在要做小尾巴,廠商可算是進取到一個點。」
可能,CDA-M1 在定價的姿態上稍稍低一點。但看到這個配置,或許它也真的擁有能夠「硬食」Quintet 的實力。(笑
外觀上,CDA-M1 用上了較為圓潤的長條形設計。
CDA-M1 整體被 CNC 噴砂工藝處理的流體型金屬機身包裹,機身主要以曲面為主。整機除了介面、按鍵和指示燈,基本沒有開口,Colorfly 官方也強調這次他們也用上了不需要在螺絲口的設計,讓這個金屬小尾巴看起來一體性更強。
正面放置了一塊顏色稍深一點的啞光黑麵板,上面印上了 Colorfly 標誌。Colorfly 在標誌中間的 O 內,加入了指示燈。這個指示燈也可以根據文件規格變色,方便用家快速識別目前播放的規格。
不過,這款指示燈的開口不算大。在沒有亮燈的狀態下能夠看到比標誌的 O 要小一圈,而且開孔的處理比機身其他部分來說相對糙一點,看著會有些違和。
但其實 CDA-M1 的體積也很小了,日常很少會盯著那個地方看。而且 CDA-M1 成功連線裝置之後就會亮燈,在挑這個細節可能就有點吹毛求疵了。(笑
雖然用的是金屬機身,CDA-M1 並不算太重,平時「吊」在手機上也不會給介面帶來明顯壓力。
Colorfly 配的是和耳機線差不多軟的 USB-C 連線線,就算收納進袋時也能輕易適空間形變,不會出現因線過硬而折傷資料介面的尷尬。
CDA-M1 的配件都比較常規,本體搭配一條基礎的 C to C 鍍銀短線,還有一個 USB-C 轉接成 USB-A 的轉接頭,都是基本配備。
目前到接近 1000 元價位的小尾巴,基本都不會附帶 C to L 的線(或者是單獨推出一個帶 C to L 的選項,實質上線也還是另外買)。考慮到 Apple 本身在 MFi 等認證上的各種麻煩和成本,那定價 499 的 CDA-M1 不附帶 C to L,或者在同定價上面沒有提供附帶 C to L 的版本,也很合理。
配置,相信是 CDA-M1 最突出的賣點。
Colorfly 在它身上下放了 Colorfly U8 上使用的核心播放晶片 Colorfly α 和播放器架構,可支援 DSD512 硬解以及 PCM 32Bit/768kHz 兩種高規格的播放。這個播放規格放在 1000 元級別的播放器上面,也比較罕見。
在本地播放已經逐步被淡化的現在,很少人會在手機上播放這種高規格的音樂。流媒體服務亦甚少達到這個天花板級別的規格,如果只用手機來看,CDA-M1 的播放效能似乎有點太過剩了。
當然,CDA-M1 也並不只是應對手機使用者。連線電腦,播放裡面的高規格本地音樂亦算是 CDA-M1 的領域,或者用來做千元級播放器的補充也不錯。
CDA-M1 配備了與 U 系列播放器上使用的 JitterKill 2 獨立時鐘,可以繞過手機 SRC 和 USB 時鐘的干擾,降低時間抖動對於播放的影響。
介面方面,CDA-M1 提供了 4.4mm 平衡口和 3.5mm 介面,內建了 RT6863 運放,4.4mm 和 3.5mm 兩個介面也採用了獨立供電,保證聲音的乾淨度。CDA-M1 也附帶了高增益模式,以方便推動高阻抗耳機。
相容性方面,CDA-M1 支援 Windows、macOS,以及 Android、iOS 和 iPad OS 等常用的智慧裝置,算是頗為標準的兼容範圍。不知道,未來能不能透過新的韌體讓 CDA-M1 實現更廣的相容性,但目前的表現要應付日常使用其實都足夠。
最後,便是聽感體驗的部分。
3.5mm 耳機的聽感,會直接用 CDA-M1 + Quitent 的組合。而 4.4mm 的部分,我就會用 IER-M9 和 Orilous Isabellae 銅黃鸝:
歌手:葉巧琳 | 專輯:Never Too Late,My Path,Mi Way | 組合:CDA-M1 + Quintet | 音樂服務:Spotify(極高)
可能真的是被長期固化思維影響,哪怕看到這價效比慢慢的 CV,我對於 CDA-M1 + Quintet 的組合還是帶著「違和」的印象。
事實上,我還是低估了 CDA-M1。
得益於獨立供電電路的設計,CDA-M1 輸出的聲音都能夠保持乾淨的環境。不管連線的是 Android 手機還是 iPad,都能展示乾淨的黑色背景。
在「怪獸(心獸 version)」裡面,樂器的細節以及彈性和飽滿感都做足的鼓點整合起來,乾淨的背景少了干擾,可以把 Mischa 的躍動和節奏感展示出來。切換到「心獸(怪獸 version)」,背景乾淨的作用變成了演繹歌曲的重點,加上 Quintet 分離各種聲音的優勢,Manson 和 Mischa 想演繹空氣感和延展感都出來了。
特別是心獸開頭的那段安靜鋼琴,能夠透過組合在 Pop 之中聽出了一種 Independent 上常見的感覺。
哪怕只是未進化出 Hi-Fi 模式 Spotify,換上 CDA-M1 和 Quintet 的組合也能達到明顯提升。
但遇到了聲音規格的限制,CDA-M1 的壓力還是有點大。像是在聽感上感知到規格未盡如人意新歌,CDA-M1 和 Quintet 處理得還是比較吃力,毛糙感還是會稍稍有些大。
畢竟,低規格的限制還在那裡。播放效能再好,也很難扭轉這限制。
歌手:MC 張天賦 | 專輯:Have A Good Time | 組合:CDA-M1 + Orilous Isabellae | Spotify
換上伊莎貝拉之後,組合在鼓點乃至整個低頻表現會再突出一點,鼓的還原更飽滿更圓滑。人聲的細節也能夠保持,相似面對 MC 這種和 JayFung 有點相似的「鬼仔聲線」,CDA-M1 和伊莎貝拉都能夠將特點演繹出來。
加上乾淨的背景,更能突出 MC 聲線的 J 點。包括演唱時的微小位置,甚至呼吸換氣的細節,在 CDA-M1 加持下的伊莎貝拉都能讓你聽清楚。
有些位置會稍稍有點毛糙,這可能是來自規格的先天缺陷,也可能是伊莎貝拉和 Quintet 的本質差異...... 這些問題都不大。
反正,CDA-M1 做到這裡其實就足夠了。
組合與總結
整體體驗下來,兩款產品給我的驚喜其實也還是蠻多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習慣之後,可以發現到 Quintet 五重奏那種獨特的「監聽感」。
優秀的定位處理和分離度,加上中高頻單元上的部署,也讓它擁有所有東西一字一句清晰演繹出來的素質。配上修身的耳機設計以及穩定的佩戴效果,Quintet 都算是在此價位上標準的 IEM 產品,這也是它那標準、正路的一面。
在這個標準的監聽感背後,Quintet 能夠玩出一些自己的元素和風格。風格不需要突出,只要做到讓人感知到,其實就足夠了。這些聽感上的小點,足矣成為工作感背後的情趣。
加上,Quintet 自身有著較為靈活的相容性。
應付的是 CDA-M1 或 PAW-S1,是 NW-ZX505 還是 N6II,它都能夠保持最佳狀態。雖然我在這裡更偏好它和 NW-ZX505 的搭配,但這種不會「厚此薄彼」的適應力,也讓人動心、放心。
至於 CDA-M1,它給我的改變也還是挺大。
本以為是一款面向入門,解決溫飽的產品,也本以為是一個剔滿點心紙的配置型選手,CDA-M1 的實際表現都頗讓人滿意,和伊莎貝拉以及自家前輩 Quintet 組隊時,它也能帶著自身優勢好好完成自己的工作。
只要不是連聽起來「太悶」的耳機,CDA-M1 的聽感其實也很不錯。(笑
兩者其實都頗適合推薦的,但可能是每個人身處的領域不太一樣,我個人可能反而更推崇 CDA-M1。對於低預算使用者來說,選擇這個可能會是提升得最明顯的方案。
至於,兩者組合起來的結果?
之前,定價階級觀念重的我會覺得違和,覺得這 499 對上 5899 是門不當不戶對。
使用之後,我依然覺得違和。
違和並不在於組合不搭,而是這兩款產品自身。
「一個是能夠隨意上下相容的前輩,另一個則是可以扮豬食老虎的新丁。」
兩者表面看著違和,但組合起來,卻過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