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六安市的偏遠小山村裡有個孩子,從小就特別能吃苦,和他一樣的大的孩子還只是每天嬉戲打鬧、混吃混喝的時候,他就幫父母下地幹農活。
1929年正逢革命起義,他積極報了名,成為了“六霍起義”中的一員,這讓他對革命隊伍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以後的人生規劃也有了新的鋪陳。
這一次起義軍隊伍的參與,為他日後加入紅軍戰鬥奠定了基礎。1931年,他被編入了紅軍第二十五軍,成為了第七十三師中的一名戰士。
由於他從小幹農活,身體素質良好,肯吃苦、腿腳也很利索,在入伍不到半年時間,就被團長看中,把他選為班長。
作為班長的他,更是把一切責任往自己身上扛,任何困難事他都衝在第一。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生了革命戰鬥,作為新兵的他主動請願要去前線戰鬥。
由於他所在的團屬於戰鬥後勤保障團,而他所在的班是擔架班,主要負責運送受傷計程車兵,這是一項難度挺高又很辛苦的工作,經常要連夜運送傷者,還得學會躲避敵人的埋伏與追蹤。
此後,大大小小的戰爭他都積極參與,在紅軍第四次“反圍剿”的戰場上也有他的身影。
隨著戰事的吃緊和局勢的惡化,在紅軍主力撤離大別山之時,我們的損失較為嚴重,一瞬間產生了好多傷者。他作為擔架班的主力軍,已經有三天三夜沒有閤眼,一直負責運輸傷殘士兵。
在前往川陝地區的途中,他突然肚子疼痛難捱,緊接著大口吐血,原來他的身體早已透支,但那時他一直不聲不響、默默奉獻,從未喊過苦、喊過累。
後來在漢中附近,他終於無法堅持下去了,停留在此地休息。因失血過多,他只能就近找一個戰壕躺一會,伴隨頭頂戰機的轟鳴,他暈睡了過去,卻不幸被敵人的轟炸機炸傷,導致耳朵失聰。
但是他還是沒有放棄革命的征程,堅持把最後一波病人接送完畢,才去附近的救護所就醫。可惜的是,由於錯過了最佳的醫治時間,他造成了終身的雙耳失聰。
可是,他再也無法親自踏上前線的戰場了,轉而被分配到了後勤部的炊事班。
士兵的老班長
鑑於他的身體狀況,好多人都勸他轉業或者是離開部隊,但是當時的他,身後還有三個孩子,一對嗷嗷待哺的雙胞胎嬰兒和一個8歲的男孩,妻子又正在坐月子中。
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他還不能倒下,而且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普通人也沒有什麼更好的出路。
“鍋裡有碗裡才有”,只有加入戰鬥,為國家獻力,只有革命勝利之後,大家才能迎來明媚的曙光,過上好日子。
就這樣,他按照組織的安排又來到了炊事班。其實他心裡想的是,只要能為革命再繼續做貢獻,在什麼崗位上都不重要,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就夠了。
從小就照顧一大家子的他,自然做得一手好菜,每次他一出手,大家都特別喜歡,紛紛誇讚。又因為他曾經上過戰場,那些新兵和小戰士們都對他很欽佩,喜歡聽他講故事。
踏上長征路 繼續發光發熱
後來組織上乾脆就把他調到了長征隊伍中的炊事班,他便又有機會跟著部隊開啟兩萬五千裡的征途。
他跟著大家一起爬雪山、過草地,他仍是曾經那個風裡來雨裡去的老班長,事事挑大樑、處處關心士兵們的生活冷暖。但是最無奈的莫過於無米之炊的“巧婦”。
當時我國的經濟壓力重大,已經把所有的錢都投入到了武器裝置的購買上,條件異常艱苦,所以後勤工作很難做,一方面是糧食緊缺,每天做什麼菜都是一大難題;另一方面還要安撫大家的情緒。
勤勞的他一有空就去山上挖野菜,儘量去找更多的食物為大家充飢。大家知道後都親切地稱他為“老班長”,他對大家的好表現在方方面。
有一段時間正逢梅雨季節,由於空氣潮溼,草地上的草都太過於潮溼,採摘後無法食用,他便用自己的身體將草捂幹。但是那個年代,他自己也是穿不暖、吃不飽,還因此患上了溼疹。
他就是這樣一個默默付出的人,為人老實忠厚,為了他人常常不顧自己的處境和利益。時間久了,大家把他的故事傳遍了整個大部隊,李開文這個名字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話題主人公。
主席的炊事員 勤懇工作11年
連主席都聽聞過他的事蹟片段,後來三大主力勝利會師,長征落下了帷幕,而他也因突出的貢獻和精湛的廚藝被調入中央機關,為主席做飯。
一開始,他激動得說不出話,雙手也不停地顫抖著,能夠和自己一直敬仰的人近距離接觸,換作誰都會緊張。
那個時候物資匱乏,能吃到肉的時間幾乎為零,難得吃一次肉,他就把豬肉做成紅燒肉,這一創新深得主席好評,直到晚年提到他的名字,主席都對他做的紅燒肉讚不絕口。
他們之間的相處就像朋友,他會在深夜把熱騰騰的飯菜送到主席正在工作的桌角,主席也會在某個天氣驟變的時刻提醒他多穿一點,甚至把自己的馬甲送給他。
就這樣,一直到50歲他還陪伴在主席左右,他一直謹記主席的教誨,仔細周到地做好每件事,曾兩次被評為勞動模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某一天,機關來了一位退休炊事員,他顫顫巍巍地敲響工作人員的門,將工作介紹信交給對方。
對方說:“你在主席身邊兢兢業業工作了11年,就讓你當天津糖廠副廠長吧!以前的日子你受苦了,今後多享一點甜吧!”
他急忙問道:“那廠裡一共有多少人呀?”對方笑道:“一千多人吧!”他急忙擺手,表明自己無法管理這麼多人,主動申請要回自己的家鄉。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何放棄優越的工作要回大山。
回到縣城後,他又放棄了金寨縣縣長的職務,而選擇來到糧站當主任。他說大半輩子都在做一件事,那便是守好國家的糧、做好吃的飯給主席、給士兵,那就在晚年守好人民的糧吧!
由於太多年來他都在外地,無法回家照顧妻小,所以等回到鄉下他的妻子也早已改嫁,透過他的努力,又重新把妻子追了回來,過上了美滿的日子。
結語
他的一生都在付出,都給施捨,而自己卻什麼也沒有,他不為名利所累,安心於自己內心的一隅,踏實肯幹、艱苦樸素,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全部,這是值得所有年輕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