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皇帝就是明初第五個皇帝,是和他的父親明仁宗兩個人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的好皇帝,他的父親在位時間不長,就一年不到,他也是個短命的皇帝,在位十年,因為在位時間短,有做了很多好事情,歷史對他的評價總體上講是不錯的。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宣德帝有個喜好就是鬥蛐蛐,這其實不算太大的毛病。愛鬥蛐蛐的好皇帝不止他一個,三國時曹魏的曹叡,也就是曹丕和甄宓的兒子,是魏明帝,也是個愛鬥蛐蛐的主,皇帝當的也不錯的。
當皇帝的,九五至尊,哪能沒有什麼愛好,好色誤國好酒誤事,還有個好戲子丟天下的後唐莊宗,鬥蛐蛐鬥雞之類真不算什麼大毛病,危害有限,這些玩意體積小,價值低,就算再抬高價,也沒有辦法和鬥馬甚至鬥人相比,當然,鬥人中國沒有,羅馬很流行,那就是角鬥士,硬是鬥出了個斯巴達克起義,古今中外,從沒有聽說過鬥雞鬥蛐蛐逼反百姓的。
而且,鬥蛐蛐鬥雞在古代上層社會中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還有個奇怪的現象,越是強盛的時候,越是斗的很,越是流行。比如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執政的前後,包括唐太宗執政和後來唐玄宗前期,貴族皇子王孫都鬥蛐蛐鬥雞。那個時候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初唐四傑的王勃,作為皇子沛王的幕僚,給另一個皇子英王寫了一片檄文《檄英王雞文》,也就是寫文章代沛王的雞向英王的雞挑戰,按說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是有些有辱斯文,但初唐四傑文采很高,並不代表品格很高,僅此而已。
但這件事卻觸怒的英武的唐高宗李治,也許是武則天,從此,有文采在機會多的盛世本該有個大好前途的王勃就此熄了火,被打入冷宮,直到死,就再也沒有得到重用。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在唐代,文人地位很高,考科舉是詩賦取士的,詩和賦寫的好就能做大官,文人地位很高,鬥蛐蛐鬥雞也很流行,但即使再流行,也不能登大雅之堂,他是不務正業的標誌。但是,王公貴族或者王子們為什麼要玩,為什麼可以玩,表示自己玩物喪志,沒有野心,免得引起猜忌,假如作為儲君的太子也去玩這個,估計即使不會被廢,也會被當皇帝的父親嚴令禁止,其它自甘墮落的王子們,玩一玩這個,本來就不需要他們有大志的,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而王勃是有才華大有前途的文人,怎麼能跟墮落了的王子們去攪和這個,有辱斯文。
這也說明了蒲松齡為何要寫《促織》 黑化宣德帝的部分原因,蒲松齡是個文人,雖說晚年才考取功名,但卻讀了一輩子書,是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讀書人以鬥雞走馬為恥,包括鬥蛐蛐,認為那是玩物喪志的標誌,不僅自己不能沾,自己心中嚮往的聖君也不能沾。
明代文人地位很高,有風骨,執拗,明代皇帝有個性的也多,所以在有明一代,自明成祖朱棣之後,不包括明成祖,就開始和以官僚為主的文人不對付,鬧了很多矛盾,明代天子有個性,就是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的,你們文人文官們不喜歡鬥蛐蛐,想讓我樹立個明君的形象,我幹嘛非要照你們的規劃去做,我偏不,我非要鬥蛐蛐,其實,在明宣宗那裡,鬥蛐蛐從心裡講也許沒有那麼好玩,但就是要大張旗鼓的玩,讓那些自詡清高的文人既受不了,又拿他沒辦法,而且不影響工作,不從根本上影響君臣關係,幹嗎不玩。
明朝的文人也不是好對付的,你既然玩蛐蛐,視我們如無物,我們就可以鄙視你, 把你稱作蛐蛐皇帝,現在你是皇帝,不敢大聲詬病你,但讓後世去罵你這個皇帝的這個毛病,看誰鬥得過誰。再加上明史是清代寫的,每個皇帝都會被黑的很慘,英武的明宣宗也不例外,好不容易找到點明宣宗的壞毛病,能不放大誇張,蒲松齡是讀書人,既受到鬥蛐蛐是玩物喪志的前代讀書人觀點的影響,又受到清代寫明史的偏見影響,借鬥蛐蛐黑化明宣宗來諷喻時事也就很正常了。
還好前段時間拍了個《大明風華》,湯唯主演明宣宗的皇后,把明宣宗和他的父親狄仁傑演的明仁宗都排的不錯,基本接近史實的樣子,才給我們這一代還了明宣宗朱瞻基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