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鄉村有民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年年過年,馬上又要過年,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話包括了多少在外遊子對家鄉的思念。因為生計問題不得不終年在外漂泊,已經有幾個年頭沒有回家,每當與人談起有關“回家”的話題,心裡總是熱乎乎的。
結婚成家後,過年揉進了思念的味道,那是對家鄉年邁父母的牽掛與憂慮,對童年孩提般單純快活生活的懷念與留戀,對少年時放蕩不羈做派的反思與糾結。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想念家鄉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我惦記著在家鄉寫春聯的情景,我惦記著老家鐵鍋裡咕嘟咕嘟煮的餃子,我老早想著大年初一和家人們一起在村裡給長輩拜年問安。
忍不住,聊一聊山東鄉村過年的那些老規矩。
對子
“對子”是山東農村對春聯的暱稱,是本鄉本土的家鄉話,臨近春節寫對子,是本村有文化的人一展身手的好時候,先買了大張的紅紙,裁剪整齊,大小不一,方方正正,有長有短,還要分門芯、門框,還有單字,買好墨水,刷好毛筆。
請有文化的老師來家裡寫對子,是春節的一大傳統鄉俗,老師在一邊寫,娃兒們在一旁吵吵鬧鬧,大人們在一旁指指點點,這個字寫的好那個字寫的好,這個字寫的胖,那個字寫的瘦,各有各的說法,熱熱鬧鬧。
老師總是很和藹,一邊寫一邊說,寫得好也好,孬也好,多少是個喜慶啊?主人家莫有怨言啊!萬一不滿意,將來你家出個狀元郎自己寫啊!只聽見旁邊一陣陣的歡笑聲……
最重要的是單字聯,一個“福”字,傳說中這個字最費功力,最為出彩, 任何一家人,福字都需要寫十幾20張,貼在全家各個不同的部位,還有倒起寫的,意思是現在很享福,福到了的意思,寫字的老師往往沾飽了筆墨,一氣呵成,從不拖泥帶水,裡面還有一個小彩頭,那就是寫福字不能停頓,要寫就一筆寫完不能猶豫,象徵著主人家未來的一年都順順利利,萬事大吉,家庭和睦。
現在的春聯都是花錢買的,花樣也是五花八門,有立體的、塑膠的、帶電的等等,還有的帶了金粉,看上去亮光閃閃,好像是很高階,花上三五元錢,十多元就能買夠家裡所有的春聯,方便是方便了,但是總感覺年味有那麼一絲絲的淡化了。
買來的春聯,家家戶戶幾乎都是一模一樣,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了,我至今還記得幾乎每家都會貼的一幅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新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
貼春聯,一般從年三十晌午開始,天黑以前一定要貼完,這是小孩最快樂的時刻,特別是家裡有讀了書的小孩,有模有樣的把對子擺在地上,仔仔細細的刷上打好的漿糊,所用的工具一般是使用過掃把疙瘩,什麼樣的地方該貼什麼樣的字,也是有講究的,不能胡亂貼。
為什麼說不能胡亂貼呢,只因為一樣有一樣的講究,每樣東西的用處不同,當然,人們希望的也有所不同了,放糧食的屋子門前要貼上“五穀豐登”,廚房的門口要貼上“香飄四海”,老人的床頭上要貼上“壽”字,小娃子的床頭上要貼“安”字,雞棚和鴨棚還要貼上“六畜興旺”的字,至於灶王爺兩旁,有專門的對子,分別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總之一句話,該貼的地方都要貼上對子,希望一家人來年人財兩旺,出入平平安安,家中學生學業有成。
餃子
除夕夜和初一的早晨這頓飯一定都是餃子,差別就是除夕的餃子是肉餡的,寓意即將過去的一年,豐衣足食,大家都吃飽了肚皮兒。初一的餃子一定是素餡兒,寓意即將到來的一年,安安穩穩,和和睦睦,素素靜靜,沒有煩心事兒。
大年30的中午,大菜刀開始鐺鐺的剁肉餡,豬肉餡,牛肉餡,羊肉餡都可以。剁的時候把姜一起放進去剁好,胡蘿蔔切絲,蔥切碎,上大菜板把它們也一起剁碎,肉、胡蘿蔔和大蔥分別剁碎後混到一起繼續剁,直到所有的材料都均勻的混在一起,加上準備好的花生油,撒上鹽,倒醬油,加胡椒粉,最後倒上香油,順時針攪拌,一定要一個方向攪拌,餡兒才能飽滿不散,攪到餡兒起筋,很有阻力的時候就可以停止啦,這時候,包餃子的肉餡兒,就算辦好了。
素餡有韭菜、雞蛋、蝦皮三樣材料就行,要求不高,價錢便宜,營養豐富,經濟實惠,口感又不賴。把韭菜清洗乾淨,甩幹水分後,再切碎,入盆備用,起鍋燒油,碗中打入2個雞蛋,放食鹽,攪成雞蛋液,快速滑鏟,炒成雞蛋碎,放涼後出鍋入盆備用,韭菜盆中,放入雞蛋碎、蝦皮,加入適量的蠔油、五香粉拌勻,這個是有小訣竅的,炒雞蛋的時候稍微多放點鹽,拌餡的時候就不放鹽了,這樣韭菜就不會出水。
接下來就是和麵,和一塊稍微軟一點的生麵糰,反反覆覆地揉好,醒一會兒了,分割出一塊,揉搓成大長條,然後,用刀切成小面劑子,用擀麵杖擀成中間厚四邊薄的餃子皮兒,就可以包餃子了,把餡放在中間,餃子皮合攏,從一邊開始捏,知道捏晚半個圓形,再捏一遍,捏得結結實實,就可以啦,包好的餃子成半個彎月牙形,看上去個大飽滿,小時候我曾記得媽媽包的餃子最好看,總是那麼稜角分明,一排排的像被檢閱計程車兵,放在用高粱杆做的鍋排子上,很誘人,也曾試著包上那麼一兩個,總是歪歪扭扭,現在想起來總是那麼令人懷念。
除夕夜吃餃子,說是除夕夜,其實從四五點鐘就開始,鞭炮一直響個不停,吃了餃子,還有其他的事去歡樂,那時都是大鍋柴灶,灶房裡的柴火是早就準備好了的,大人們燒火煮餃子,小娃們就在院子裡準備放鞭炮,要先放鞭炮再餃子下鍋,大人們往往吼一聲,放鞭炮啦,放鞭炮啦!
聽到院子裡小娃們噼裡啪啦的放鞭炮,這才高高興興的下餃子,一邊下一邊用大鐵鏟來推來推去,煮熟了的餃子,個人不能先吃,要盛在碗裡,放在灶臺邊和堂屋的神像邊,祭拜過灶王爺和先人們,還要多盛一兩碗,放在灶臺邊。
所有的程式都完成以後,才能每人端一大碗開吃,這是老一輩留下的規矩,不能錯,美味的餃子和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除夕夜,真令人懷念吶,那時的春節年味。
拜年
初一大清早,天剛矇矇亮,有的時候天還不亮,五點多六點鐘,家人們早早地起來,燒鍋下餃子,這頓飯在魯西南叫做喝早湯,吃完餃子,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去給本村年長的長輩拜早年,這時候,大街上已經熱鬧起來了,東來西往的人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的一家人由戶主領著,有的三五個小青年在一起,大家成群結隊地去長輩家裡拜早年。
原來拜年是要磕頭的,現在這些規矩已漸漸地不再那麼堅持了,現在的夫妻大多天南海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大年初一,一進家門上來就讓別人跪下來磕頭,多多少少有點“那個”的意思,很多時候是在屋裡坐一坐,向長輩問安,說一些祝福的話,問一問身體健康情況,坐下來,喝點茶水,吃個糖果就結束了,還要匆匆忙忙趕到下一家,如果在村裡輩分比較低,一村子要走一個遍的話,也要兩三個鐘頭,大清早起來,給長輩拜完年,從村頭走到村尾,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碰到親近的長輩,有時候談起來就是十多二十分鐘,真是個體力活。
還有一個細節,也是一個大問題,稍微一不留心,就會吃虧,那就是進家門邁門檻時你可留意腳下,特別是天還沒有大亮時,要小心被絆倒。春節當天一大早,每家每戶都會在大門門來那兒放一根草木棍,這根棍子可不簡單,當地叫做擋財棍,意思是說把家裡的財產擋在門內,不外流,寓意來年外出打工多掙錢,少花錢,平平安安,把錢財擋在家裡,把不好的東西擋在外面……
哦,當然,小孩子的壓歲錢是少不了的……
不知道這樣的老傳統,在家鄉是否仍然還流傳著。
菜好、湯好、味道好,感情好。這年頭,沒有兩個拿得出手的好菜都不好意思出門。人間煙火味,你我相知,點選上方的“關注”感謝上蒼賜予的相遇,與“番茄愛陽光”相伴,幸福美滿。
為了減少閱讀時間,儘量縮減了篇幅,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交流。
友友們,有關食材的經驗和心得體會,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吧,如果你覺得還有點用處,請給我點個免費的贊,歡迎關注、轉發、分享,感謝。
本文由“番茄愛陽光”原創制作,未經允許,嚴禁搬運抄襲。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不妥,請聯絡刪除,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