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啥糧食不漲價,農資卻在漲價?照這樣下去,農民的種田收益怎樣才能得到保障?
這個問題,問到了農民的痛處,也是農業的世紀之問!
的確,只要是從事農業生產或者與農業有關聯的人,都會關注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糧食和農資之間,始終有個價格邏輯在作用。對於農民要求糧食漲價,專家們通常也是用這個邏輯來解釋,為何糧食不能漲價:其中,除了糧食是國家戰略物資、十幾億人的飯碗要保障之外,其餘的最直接的邏輯就是,糧食價格是一切物價的源頭,糧食一旦漲價,就會帶動各種生活必需品連鎖漲價,而在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今天,農民透過糧食漲價得到的利益,很快就被其他商品漲價所剝奪,其中,農資是就是農民利益消耗的大頭,言下之意就是,糧食漲價一定帶動農資漲價,進而增加農民種糧成本。
於是,糧食和農資之間的一條價格暗鏈就形成了。糧食不能漲價,否則,農資價格也會漲價,其他生活日用品都會漲價,最終糧食漲價的受害者反倒是農民自身!這個邏輯目前已經算是深入人心,特別是當一斤糧食還不夠買一瓶水的時候,農民們仍然選擇忍受。因為,多年的薰陶讓他們懂得,糧食漲價會帶動農資等生產生活用品的漲價,所以就忍著不喊漲。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糧食價格沒漲,農資還是漲了!
這是為什麼?
其實,只要解剖下農資價格構成,就很容易發現,農資的價格是由兩大部分構成的,即生產農資的固定成本(廠房、裝置等)和變動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構成,為了闡述便捷,這裡面撇開固定成本不表,單說變動成本,即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我們知道,對於農資而言,主要包括農機具、化肥、農藥等,它們的生產原材料與糧食關聯度不高,它們有自己的原材料構成與價格體系,一旦鋼材、化工原料等漲價,那麼就必然導致成本的上升,最終表現為價格上漲,否則的話就要虧本。大家都知道,今年大宗商品漲價幅度很大,僅就鋼材來說,價格已經上漲了一倍多,而其他的原材料漲幅也很大,這就倒逼農機具等產品成本高企,價格必然上漲。而化肥、農藥等原料價格也漲幅很大,這樣就迫使農資整體上價格上漲。
同樣,對於勞動力成本來說,雖然構成勞動力成本的因素很多,但是,凝結在農資生產經營中的人力成本主要是勞動力的生活成本,其中,糧食是主要因素。這才是專家們反覆強調的糧食不能漲價的邏輯起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構成農資價格以及漲價的因素,其實有兩大方面,一個是原材料的漲價因素,一個就是糧食漲價因素,這兩大因素無論是單獨漲價,還是共同漲價,都會引起農資的漲價!其中,原材料漲價帶來的農資成本上升更為直接。但是,由於多年來,專家們只強調糧食漲價會帶來農資等商品的漲價,導致了農民們的一個思維定勢,那就是,只要糧食不漲價,那麼,農資就不應該漲價。可見,這個認識上是有偏差的。
解決農資價格問題與糧食價格問題這個認識問題,並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的目的在於,如何保障種糧農民的種田收益,否則,農民的種田積極性沒有了,那樣才是危險的。
我們知道,目前,農民的種糧成本就是農資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如何降低種糧成本、提高種田收益,不僅農民本身要關心,政府機關和相關的涉農機構都應關心,並採取相應的措施,確保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降低成本不外乎這麼兩大源頭:第一,就是要控制好農資使用成本。一方面要控制農資價格的上漲,對農資生產要採取傾斜政策措施,從源頭上穩住物價。另一方面,要發展共享平臺,透過平臺實現農機具的共享或者是社會化的服務,來減少一家一戶的採購,用社會化服務的方式,來滿足種田需要,後者,目前剛剛興起,潛力巨大,也是農業生產服務走向社會化的方向。第二、要發展規模農業。這裡的規模農業,不一定是美國西方那種大規模農業,而是適合我國農業勞動力過多、戶均耕種規模過小這一基本國情下的規模農業。農業比較效益低,加上規模不經濟,種田很難掙錢,只能維持溫飽,這與全面小康以及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顯然不相適應,應該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這樣充分依靠科技種田、機械化、資訊化耕種,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畝均種田收益。此外,要充分發揮並總好用好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國家補貼,厚植種糧收益。
根據以上分析解剖,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農業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種糧收益,是可能的,只要措施到位、執行有力,農民種田就不止於解決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