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海合會六國中就有四國外長將集中訪華!”近日,海合會秘書長及成員國外長將集中訪華的訊息引發了外界關注。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0日報道注意到,這些海灣產油國外長訪華的時間恰逢哈薩克暴發危機之際,可能與中國對能源安全的擔憂有關。而從海灣國家角度看,他們或許還有擴大中國市場,平衡中國與伊朗關係發展的考慮。
但對於本次訪問,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劉中民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對觀察者網表示,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點,海合會國家此次訪華屬於雙方的正常外互動動,與哈薩克局勢“幾乎沒有關係”,將此訪與中伊關係聯絡起來也不能正確反映中方長期以來的外交政策。不過劉中民也強調,海合會與中國互動的背後蘊含著中美博弈、自身經濟轉型等多種因素;相較於美國單純的政治施壓,對華合作能在經濟等領域給海合會國家帶來更多長遠利益,“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都將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海合會全稱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是海灣地區最主要的政治經濟組織,成員國包括阿聯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和沙特等。據外交部網站8日訊息,應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邀請,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科威特外交大臣兼內閣事務國務大臣艾哈邁德、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海合會秘書長納伊夫將於1月10日至14日對中國進行訪問。
“在這場為期5天的訪問中,能源問題預計將是主要議題。”《南華早報》評論稱,儘管此次訪問的進一步細節尚未披露,但預計雙方將在全球能源供應面臨挑戰的情況下尋求共識。文章援引專家的話稱,哈薩克近期發生的騷亂令中國擔心其西線能源安全。中國希望與海合會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以保障供應鏈的穩定。
《南華早報》10日報道:在哈薩克動亂之際,中國將接待產油國部長
實際上,在7日的報道中,《南華早報》同樣渲染了哈薩克動亂對中國能源安全構成的威脅。
文章梳理稱,哈薩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石油和礦產資源豐富。中國是哈薩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國,在哈境內也有鉅額投資。如世界最大油田卡沙甘的股份,建有油氣管道。哈薩克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和通路,連線了中國和歐洲,被外界譽為“中國全球夢的起點”。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室副主任楊進此前分析稱,中哈油氣管道涉及到哈薩克的核心國家利益,因此即便哈國內動盪,也不會影響到管道的安全輸送。
劉中民同樣給出了與《南華早報》不同的意見,他直言,中方邀請海合會國家訪華與哈薩克局勢“幾乎沒有關係”。哈薩克局勢程序比較快,從騷亂暴發到如今局勢逐漸穩定,整個過程時間很短。而本次訪華應該在哈薩克局勢動盪之前就已經敲定,強調哈薩克局勢帶來影響的說法有些牽強。
港媒援引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東事務專家尹剛(音)的話分析,中國市場將是海合會國家的“理想選擇”,他們希望借中國市場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希望為資本找到一條新途徑和一個安全的市場。”此外,考慮到中國和伊朗去年曾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經濟和安全合作協議,海合會選擇接觸中國或許也有平衡中伊合作的意圖。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Eagle Yin預測,中方將尋求與海合會在國防、安全等其他領域開展合作。“海灣國家將中國視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大國,與北京改善關係只會有利於它們的國內經濟發展。”
而針對本次海合會訪華所引發的猜測,劉中民強調,海合會國家此次訪華首先是雙方的正常外互動動,可視作是對中國外長王毅的回訪。去年3月下旬,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曾密集訪問了沙特、土耳其、伊朗、阿聯酋、阿曼和巴林,使中國和中東特別是海灣國家的關係邁上新臺階。
“將海灣4國訪華與伊朗聯絡起來,其實是一種過度解讀,把事情複雜化了,無法正確反映中國的外交政策。”劉中民說,儘管沙特等阿拉伯國家與伊朗存在矛盾,但從中國與海灣國家交往的歷史可以看到,中國發展與該地區國家的關係,並沒有受到這些國家彼此矛盾的影響;中國始終平衡發展與各方關係。而從阿拉伯國家的角度來說,除民間少量的負面解讀外,政府層面和社會主流輿論都沒有對中國與伊朗的合作發出消極的資訊。
劉中民表示,本次訪問將會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將在自貿區建設、能源投資、市場等領域的合作力度。這一點受到了中美博弈、海灣國家自身經濟轉型及對華合作升級等多方因素影響。
首先在中美兩國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美國正在將中東視作雙方博弈的新平臺。從前美國認為中國沒有能力影響中東地區,但中國對該地區安全、經濟的影響今非昔比。比如在5G建設、能源投資領域,中國的參與程度越來越深。
另一方面,美國近年來整體呈現出戰略收縮態勢,從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撤軍,將主要力量向印太地區轉移;但出於對中國填補美國地區權力真空的擔憂,美國加大了對中東國家的政治施壓,要求限制對華合作。比如1月3日就有以媒體爆料稱,以色列已告知美國,若與中國達成重要交易將會知會華盛頓,一旦美國提出反對,他們將重新審查這些交易。
但在政治施壓的同時,美國在經濟上能提供給這些國家的幫助實在不多。一些海灣國家也看到了中美之間的這些形勢,儘管他們面臨美國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大,但也會避免在中美間站隊,試圖保持平衡。
新冠疫情給海灣國家的石油等支柱產業帶來挑戰,他們正在推進自身的經濟轉型,力促經濟多元化,中國的投資和市場成了繞不開的重要一環。
“實際上,用能源供應多元化來界定海灣和中東在中國能源供應中的地位,並不完全準確。”劉中民強調,中國有約一半左右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尤其是海灣地區,海灣能源供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從全球能源供需格局而言,中國市場對於海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對海灣國家來說,西方國家經濟增長乏力,能源需求有限,他們正把目光更多投向亞太地區。作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中國經濟穩中有升。因此加強對華合作不僅能穩定傳統的化石能源市場,更有助於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如今中國與海灣國家合作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能源買賣關係,中國對當地投資已經升級到了全產業鏈,涉及勘探、開採、煉製等各個環節。
“無論從何種角度上說,海灣國家選擇加強對華合作,都是多贏的局面。”劉中民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