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啟程的2020和2021之後,
世界變成了什麼樣子?
我很想念它,幸而它也並沒有停下來,
這5座博物館已經列入必去清單,
他們有這個世界最好的樣子!
法國巴黎
商品交易所私人博物館
Bourse de Commerce
安藤忠雄 + Pierre-Antoine Gatier
博物館位於巴黎市中心,盧浮宮與蓬皮杜藝術中心之間,由原來的巴黎商品交易所改建而成,由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攜手法國遺產總建築師Pierre-Antoine Gatier等人聯合打造,原定於2020年9月開張,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5月22日正式開幕。改造工程耗資1.95億美元,由法國億萬富商、大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諾(François Pinault)投資,展出他本人收藏的從1960年代至今的一萬多件現當代藝術品,型別涵蓋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和表演等等,包括Mark Rothko、Urs Fischer、 Cindy Sherman和一眾新晉藝術家的作品。
皮諾是法國奢侈品公司開雲集團創始人,旗下有Gucci、Saint Laurent、Boucheron等品牌,他還是拍賣巨頭佳士得的老闆。這是皮諾繼威尼斯的格拉西宮和海關大樓博物館後第三次將專案委託給安藤忠雄。2016年他與巴黎市府達成協議租用歷史古蹟-巴黎商品交易所50年,將其改造成城市地標性的當代私人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巨型圓穹頂建築物,建於18世紀,早期用於儲存玉米和麵粉,後被改造為商品交易所。建築風格受古羅馬紀念建築物啟發,外圍柱廊上的柱子來自於16世紀曾屹立於此地的美第奇宮。
“
我的任務是將這座建築物
改造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
同時不能改動被已列為歷史建築的結構部分,
我的構思是設計出一個活躍的空間,
可以促進新、舊之間的動態對話
這也是這類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應有之義。
”
博物館最吸引人的場景是巨大的鋼骨玻璃穹頂下的環形壁畫,這是1889年舉辦世界博覽會時為紀念法國革命百年而繪製的,兩者均屬歷史古蹟。
安藤忠雄具體的解決手段是在恢復外觀內部保護部分的原貌的基礎上,在內部置入一個直徑20米、高9米的圓柱體,同時往地下發展,以提供新展示空間、禮堂。標誌性的清水混凝土筒體和精美的古典建築立面之間形成了一條實用的環形走廊,陽光變換著角度射入廊道,兩者間進行著關於歷史間的永恆對話。而來自穹頂的光影則投射在圓形展示空間內,面對天空、巨型壁畫和人類歷史創造的積澱,觀者怕是不由得不有所觸動吧?
法國阿爾勒
阿爾勒藝術中心
LUMA Arles
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
由解構主義大師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設計的這座博物館位於南法的阿爾勒,這裡早已因凡高而聞名遐邇。博物館於2021年6月26日揭開面紗,2013年由瑞士收藏家瑪賈·霍夫曼(Maja Hoffmann)出資建造,包含展廳、檔案室、圖書室、辦公、會議和咖啡等功能。
Dezeen.com
藝術中心位於1986年起閒置的佔地27英畝的鐵路站場內,亦由霍夫曼出資1.5億歐元改造為Luma Arles文化園區,除蓋裡的建築,場地內的其他工業建築由紐約的塞爾多夫建築師事務所(Selldorf Architects)改造為展覽、演出場地以及酒店餐廳。
蓋裡設計的靈感當然離不開向當地遠自古羅馬的歷史和凡高致敬,建築物的橢圓形底座是對這裡的古羅馬橢圓形競技場的簡單模擬,而上部則是蓋裡新提出的“繪畫建築”概念的反映。
“
“它試圖抓住離散的元素在某一表面上運動時地狀態,
從而讓建築表皮變成無數個分解地可視單元。”
而這是來自於凡高的啟示,
蓋裡表示“凡高描繪阿爾卑斯山脈時
運用的渲染技法深刻地影響了我對藝術中心地設計。”
”
藝術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上部建築由一萬一千個不規則鋁板拼合合成,雖然高達56米,但是龐大的體塊在這裡被分解、割裂、扭曲。直線消失,曲線也變得來去無蹤,鋁板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變幻出一幅奇景 。這種手段蓋裡早在德國杜塞多夫港口的設計中就用過,只不過如今分解得更瘋狂、徹底了。
architecturaldigest.com
退一步說話,中心在不同光線下形象的微妙變化,可能更能讓人想起塞尚筆下的的聖維克多山,同樣位於南法的普羅旺斯的艾克斯,無論是阿爾勒還是艾克斯,兩者都是未來可關注的目的地。
德國
杜伊斯堡MKM博物館擴建
MKM MUSEUM KÜPPERSMÜHLE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
瑞士建築事務所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MKM博物館擴建工程經過四年建設,於2021年9月25日重新開放。
博物館官方推特
這裡原是1860年由杜伊斯堡內港的創立者之一、工業家Wilhelm Vedder建造的一座穀物磨坊,號稱“杜伊斯堡的麵包籃”。1908年被替換為一個三段式結構的糧食工廠,即現在的老館所在,1930年邊上又建了鋼筒倉,1972年工廠關閉。原MKM博物館亦由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於1999年設計,當時目的就是為了給內港帶來驅動活力。
herzogdemeuron.com
新展區共五層,含36間藏室。建築面積約4900平方米,展覽面積2500平方米,展出300多件藝術品。主要藏品為德國和歐洲戰後藝術家的抽象作品。
新展區由三個體塊組成,透過相鄰經改造的筒倉與原展區連線。主體沿用舊工廠紅磚外牆以保持水岸原有的歷史感,同時以編織手段組合的磚塊形成了微妙的立體感,彰顯出新展區的現代個性。內部則以白色為主調,與外部形成鮮明對比。
筒倉經過大幅度改造-部分拆除、切割、廊道貫穿,一、二層成為連結新舊展區的重要節點,同時又保持著碼頭工業建築的歷史印記。這裡亦有獨立的展覽部分,頂部的觀景平臺可供眺望魯爾地區的風景。
一座赤紅色混凝土螺旋樓梯是新展區最抓眼球的地方,它彷彿是被安置在三角形空間裡的一件巨大的雕塑,光線從幾條豎向窗戶中投入內部,整個空間因此充滿了張力,觀眾的期待在行走中得到昇華。
美國洛杉磯
電影學博物館
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
佐倫·皮亞諾
由義大利建築師佐倫·皮亞諾設計的電影學院博物館於2021年9月30日向公眾開放,該館位於洛杉磯市中心的“奇蹟一公里“,利用了費爾法克斯和威爾希爾街角的原Wilshire May公司樓進行改擴建。
本來去年92界奧斯卡頒獎儀式上湯姆·漢克斯就透露了風聲,但是疫情紛亂下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這個專案由美國影藝學院於2012年籌資一億美元起步,2015年獲市議會透過,歷經9年時間終於完成,對如今備受疫情衝擊的電影行業是一針強心劑。
academymuseum.org
博物館由兩個部分組成,南側1939年落成的公司樓已改名為薩班樓(Saban Building),它已列為洛杉磯歷史保護建築,包含6層空間的現代展示和活動空間,其中包括288座影院、教育工作室、電影資料館以及咖啡餐飲。
academymuseum.org
北側就是由皮亞諾設計的巨型球狀建築物,下部懸空,僅由數條鋼索接地,沉重的球體彷彿脫離了地心引力,正是好萊塢善於營造奇蹟的象徵。新舊建築間以多座玻璃廊橋相連。球體下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容納了有一千座位、世界最先進的David Geffen劇場,上部的鋼結構玻璃穹頂下是杜比家庭觀景臺,可遠眺洛杉磯城景,包括好萊塢山和山上最著名的字母標牌。
RPBW事務所網站
開幕展包括宮崎駿作品在美洲的首個回顧展以及Teamlab的超大裝置,而位於二、三樓的永久展覽用來展示電影工業的發展和演變,整個三樓都是主題名為《電影的故事》的展覽,此外還有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虛擬體驗。當今逐漸流行的沉浸式體驗無論影院還是展覽都將予以採納,業內最先進的科技一定會讓人過足癮。
挪威奧斯陸
蒙克博物館
MUNCH
Estudio Herreros
munchmuseet.no
數年前到挪威正遇上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大展,內容極豐富,以至於展覽只能放在兩處美術館內展出,觀展頗為不便。現在這種尷尬沒有了,新的蒙克博物館在奧斯陸時髦的濱海區峽灣城(Bjørvika)落成了,2021年10月22日在挪威國王和王后的主持下正式開放。
munchmuseet.no
多數人對蒙克的瞭解僅是一幅充滿了焦慮恐懼的《吶喊》,但是,僅僅圍繞這個主題畫家就創作了很多情感表達程度不一的作品,《吶喊》只是某一方向的極致表達。實際上,蒙克高壽且是位極其多產的畫家,一生中作品風格經歷過數次明顯變化,每一階段都很有個性。後期一批海岸明月主題的風景作品更反映出這位北歐畫家融水土於血脈中的冷峻風格,流露出與巴黎畫家們極其不同的情感趣味。
munchmuseet.no
蒙克是獨一無二的,他是挪威的繪畫英雄。1944年去世時留給奧斯陸的遺產包括油畫、素描、雕塑、印刷品、照片以及大量私人檔案和物品共約28000件,新博物館提供了充足的收藏和展示空間。
博物館常設“無限Infinite”和“不朽Monumental”兩個主題展,前者是對蒙克的主題研究展,後者則為《研究人員》、《太陽》這類大型作品提供了展示空間。
博物館的立項和建設自2008年起可謂一波三折。如今,13層樓60米高的博物館由西班牙的Estudio Herreros建築事務所設計。整體佈局不同常規地往豎向發展,共有11個大小各異的展室以及舉辦音樂、表演藝術、電影、對話和工作室等活動的空間。在本已充斥著眼花繚亂現代建築的峽灣城,建築師利用臨水的有利位置,在高度和細節上突出建築物的個性:彎折的上部玻璃空間俯瞰港灣,彷彿是蒙克在凝視故鄉的風物人情。外牆面由不同穿孔率的波浪形鋁板組成,白天融合、反射著天空和海灣、城市的光影,夜晚則熠熠放光,燈塔般守護著奧斯陸海灣的入口。
博物館投入很大精力的部分普通遊客不一定感受到,這是一座滿足碳中和目標的被動式節能建築物,無論是平面佈局、回收材料利用、自然通風和隔熱保溫等方面都嚴格遵守挪威的《未來建築標準》。為鼓勵節能,博物館甚至不設一個停車位,無論工作人員還是訪客,都只有利用便捷的公共交通到達。
博物館落成後,集近年開放的奧斯陸歌劇院、戴希曼圖書館的峽灣城新藝術和文化區已經得以完善,奧斯陸的吸引力與日俱增,對遊客來說,這裡不會再是前往四大峽灣遊覽的一箇中轉城市。
當然還有我們已多次報道的國內新開的博物館,
如上海臨港的天文博物館、浦東美術館、
寧波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等等,生活內化,
人們對美術館和博物館的興趣如今與日俱增,
在旅行限制下,這類地方無疑提供了一個穿越時空的機會。
我們想說——
我們沒有失去世界,
世界也永遠不會失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