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危機過後,俄羅斯和美國的唇槍舌劍看得很多人覺得過癮,不過對於很多周邊國家來說,這件事給他們帶來的震撼是非常大的。美國搞顛覆其他國家的政權這種事此前發生過很多次,基本上出手就一定會成功,至少也會導致這個國家大亂。但是這次不一樣,在中俄的支援下,哈薩克不到一週就基本穩定住了局勢,甚至讓美國都措手不及。這就透露出一個資訊,只要跟中俄保持緊密關係,就不用再害怕美國翻臉,即便翻臉也有反制的手段。所以,這邊哈薩克還沒收尾,海灣地區幾個國家就坐不住了,突然集體宣佈將派出外長出訪中國。
根據觀察者網1月10日的報道,外交部網站近日突然宣佈應王毅外長的邀請,沙特、科威特、阿曼、巴林四國的外交大臣將在1月10日至14日集中訪問中國,這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個訪問的時間節點比較有意思,因為現在熱度最高的就是哈薩克事件,很多人都將這次突然的集中訪問和哈國內的危機聯絡在了一起。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冬奧會就開幕了,如果是早就準備好的訪問,完全可以把時間放在冬奧會期間,這樣雙方都有面子。“海合會”這四個國家這樣急著在冬奧會前半個多月訪問中國,多半是有些事情讓他們必須要有所行動,為後面更加高級別的接觸做準備。海灣這幾個產油國影響力很大,不是拿定主意的情況下,是不敢貿然行動的,美國航母可是時時刻刻在盯著。
其實認真地講,中國和海灣國家的關係一直都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比較隱晦的方式。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和沙特在上個世紀就有密切的軍售來往,只是沙特迫於美國的壓力,雙方都沒有表現得很高調。在美國的頁岩油技術獲得突破之後,沙特等“海合會”國家和美國在能源上已經是直接的競爭對手,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多。
只是同樣的迫於美國壓力,這些國家敢怒不敢言,畢竟說多了可能就是伊拉克的下場,美國在此之前可是“無往不勝”。這次哈薩克國內的“顏色革命”能夠迅速解決,給了這些國家一個明確的訊號,美國現在的掌控力下降了,跟中俄合作是有可能擺脫美國控制的。中東國家必須要尋求變數了,現在他們的核心利益實際上是跟美國在對立面,合作都只是互相敷衍罷了,大家都是賣油的,怎麼共存嘛。
美國近兩年的一系列表現也非常的讓人“失望”,從拜登上臺以來,就沒有一件讓美國人提氣的事情。跟俄羅斯在“北溪2號”上角力被迫妥協,阿富汗撤軍一地雞毛,冬奧會又沒幾個國家願意站隊美國。
更加搞笑的是,哈薩克整個事件中,美國從上到下表現得極其的遲緩,俄羅斯軍隊都到機場兩天了,布林肯才慢悠悠的表示“譴責”。這還譴責什麼,事情都塵埃落定了,美國這反應速度體現的是他們現在確實大不如前了。
一邊是中俄實力大大提升,還有現實案例在眼前,另外一邊是美國衰弱,這兩者對比之下,有些刺眼。中美關係已經到了現在這個局面,撕破臉是遲早的事情,早“加入”總比“晚加入”好,這點眼力勁還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