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戰役中,面對敵人深藏在地下的堅固的工事,我軍創造出“沒良心炮“這一大殺器。工作原理就是把TNT炸藥包裝在汽油桶裡,用黑火藥拋射出去,在敵人的工事上爆炸。它有多厲害?有國軍老兵回憶稱:這個炮非常厲害,比美式武器都厲害,有時候一發炮彈過去即使人沒被炸到,反而會在原地七竅流血而死,竟然是被活活震死的,20米內都不留活口,敵人為之膽寒!
二戰中德軍苦心研究出德版“沒良心炮“巨型臼炮,準備對付法軍馬其諾堅固防線,卻沒用上。
德國為了對付法國建造的“馬奇諾防線”,陸軍總司令部提出了大口徑迫擊炮的設計要求。任務書中要求,迫擊炮的口徑為800毫米,發射4噸重的迫擊炮彈時的初速為100米/秒,最大射程為1000米;發射2噸炮彈時的最大射程為2000米;迫擊炮的移動採用履帶式底盤車輛。不久,軍方和萊茵金屬公司簽訂了研製合同。
6門“卡爾”重炮從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爾”的統稱外,每門炮都還具有極具北歐神話色彩的個性化名字:一號(亞當)、二號炮(夏娃)、三號(索爾)、四號(奧丁)、五號炮(洛基)和六號(提爾)。
與“多拉”鐵道炮一樣,“卡爾”超重型臼炮是為攻破馬奇諾防線而量身打造的利器,但是兩者都未能趕上法蘭西之戰,首輛“卡爾”在1940年7月2日下線,那時法國已經舉旗投降了。德軍曾計劃將“卡爾”投入攻擊英國直布羅陀要塞的“菲利克斯”行動,但這項計劃因為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拒絕合作而流產。
面對這樣的大殺器,德軍也配備了“豪華陣容”。
每門“卡爾”臼炮配19人的炮班,其中指揮官1人,炮手18人,另外底盤還需要正副駕駛員各1人。它自身只能攜帶兩發炮彈:炮膛一發、後部吊車一發、彈藥搬運車最多可載4發炮彈。“卡爾”是後裝填,送彈等環節都有液壓機械助力,通常先用4號彈藥輸送車將2噸多重的彈頭吊到炮尾再用專門的推杆推彈入膛,最後塞入發射藥。
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卡爾”多次轉戰東西兩線,屢次參與重大作戰行動,佈列斯特要塞的牆壘曾在它面前坍塌,塞瓦斯托波爾的炮臺曾在它面前顫抖,華沙起義的火焰也曾被它撲滅。
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被蘇方稱為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當德軍對塞城久攻不下時,又先後祭起了“卡爾”大炮和“多拉”大炮這兩面大旗。1942年4月18日,幾輛“卡爾”到達指定射擊位置的151高地附近。6月2日起,這種“超級巨炮”開始轟擊。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將122發炮彈全部打完。
根據蘇軍戰俘的供述,在炮臺被其他炮兵火力和俯衝轟炸機攻擊時,工事內部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當遭到“卡爾”攻擊時,他們馬上就意識到自己是被某種超重型炮彈給擊中了,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當炮臺東北部的裝甲炮塔被直接命中時,炮臺的電力系統停止工作,直到德軍攻佔炮臺時都未能恢復。39號堡壘多處深埋於地下並有厚重水泥板保護的掩蔽部被徹底摧毀,一面寬約30米的垂直水泥牆被炮彈撕裂後整體坍塌。
攻堅利器卻被德軍用來幹“髒活”,成為屠殺華沙軍民的極不光彩的角色。
1944年8月1日,波蘭人民起義軍對德國佔領軍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武裝起義。只幾天時間,起義軍便佔領了許多重要市區,德國佔領軍有些吃不消,隨即調集重兵鎮壓華沙起義軍,先後調去裝備“卡爾”巨炮的第628、428重炮兵連。德國佔領軍在給總部的報告中稱,攻擊“非常成功”。華沙軍民在堅持63天的戰鬥中,起義軍犧牲1.87萬人,華沙市民犧牲187萬人。“卡爾”巨炮扮演了屠殺華沙軍民的極不光彩的角色。
面對盟軍潮水般的進攻,幾門“卡爾”巨炮顯得十分渺小。其後也紛紛成了蘇聯紅軍和盟軍的戰利品。
卡爾臼炮的二號炮(夏娃)和五號炮(洛基)分別在1945年3月21日和4月11日被美軍俘獲。由於在鐵路運輸中遭到襲擊,五號炮俘獲時已經受損,二號炮俘獲時尚是基本完整的,並被運送到阿伯丁,本可成為鎮館之寶,但不久在一次報廢行動中被遺憾地拆解。
卡爾臼炮的一號(亞當)、三號(索爾)、四號(奧丁)和六號(提爾)在1945年4月20日被蘇軍在特博格附近俘獲,其中僅一號車“亞當”完好儲存至今,存於庫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