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天下時要麼害怕被兒子篡權,要麼害怕功臣造反。這始終都是一柄雙刃劍。
李淵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憋屈的開國之君了,手裡拿著最好的牌,結果晚年不但被兒子篡了權,還徹底成為兒子的背景。李淵為什麼會混得這麼差呢?為什麼三個兒子爭皇位卻沒有什麼朝中重臣支援自己呢?
提起歷代開國之君,劉邦手下有韓信,朱元璋手下有徐達,就連劉秀手下也能想起鄧禹、馮異、吳漢,趙匡胤手下有石守信、曹彬。而李淵呢,手下其實只有李世民。李靖雖然是不世出的軍事奇才,但是出征大多是作為李孝恭的助手。唐朝的其他開國功臣也大多是作為李世民的助手出現的,很少有單獨領軍的情況。
這是李淵作為開國之君的第一點不同,“任人唯親”。這並沒有什麼不對,畢竟將自己的軍隊託付給陌生人,一旦發生叛亂就會造成很大的困惑。可這也導致了朝廷的實際掌控權從自己手裡轉移到自己的兒子手中。畢竟,沒有人是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自然很難對自己產生忠心,這些人反而會對自己的兒子們更加忠心。
我們可以做一假設,假如李淵像劉邦用韓信一樣用李靖,李世民的功勞會大大減少,也就可能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了。
如果說“任人唯親”是李淵失去朝廷掌控能力的第一個錯誤的話,那麼冤殺劉文靜就是李淵犯的第二個錯誤。劉文靜是唐朝取得天下過程中的首義功臣,僅僅因為有人告其謀反就被李淵殺掉。這樣做在當時雖然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在功臣心中無疑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功臣們更加不會選擇對李淵忠心了。
李淵犯下的第三個錯誤就是任由兩個兒子爭奪權力。李淵任由兩個兒子爭奪權力的後果就是逼迫手下群臣站隊,因為他們必須要做出三種選擇:支援李建成、支援李世民、誰也不支援。在這裡的選項中根本就沒有支援李淵這一選項。李淵缺少明確表態,導致群臣根本不會去選擇去效忠一個很快可能就會失去權力的人。康熙時期也是一樣,當康熙默許兒子們爭奪儲君的地位時,就意味著朝臣會選邊站。而無論選哪一邊站最終的結果都不會是支援當時的皇帝。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氏宗族能夠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固有自身出色的因素,但不得不說這與李淵“任人唯親”的態度密不可分,這樣的態度導致李世民逐漸做大,之後的放任兒子爭權,導致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終落得個被兒子完全架空的局面。這不得不說是李淵自己之前選擇導致的結果。
爭奪天下過程中,要麼倚重親族,要麼倚重功臣,沒有第三條路。同樣的,坐天下時要麼害怕被兒子篡權,要麼害怕功臣造反。這始終都是一柄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