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我們基於政策風向和行業發展階段,做出了對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全面看衰的判斷(《網際網路永失主愛》:“今年的網際網路相關股票,謹慎看待,或乾脆不要再看了”)。
隨後,SEC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正式通過後,我們進一步做出了《歷史級脫鉤》的趨勢預判。
總體來說,網際網路行業在過去一年是兩面捱打:
一方面是自身內因,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魅力不再。
另一方面則是外部因素,動盪的國際環境導致其在資本市場上多年來依賴的迴圈模式(以VIE為代表)被生生打斷。
預判未來的核心難點在於“歸因”。
在當下我們注意到,許多人在對中概股的現狀歸因時,過度放大了外部因素而忽視了更為固化持久的內在難題。
從而輕易得出結論:“此次不過是寒流過境。隨著監管與外部國際形勢的緩和,網際網路依然會大幅回暖。”
從業者這樣想還能理解,畢竟困難時期信心比黃金還貴。但投資者若也輕信了這套說辭,恐怕還會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繼續捱打。
放眼2022年,我們將進一步修正判斷,從全面看衰轉向“K型復甦”。
一方面,部分企業本身的自救措施、前瞻佈局、轉型速度,都將在新的一年裡逐漸顯現作用價值,結合資本情緒的理性修復,這部分企業將迎來相對強勢的反彈;
另一方面,行業價值與社會需求的底層根本性轉向,也將對那些自救不積極、轉型速度慢、抱殘守缺的網際網路企業以更重的致命打擊,這部分企業則將成為“K”中的那條下行曲線,直至消失在歷史長夜。
上一篇中,我們對宏觀外部環境進行了四項總結,分別是:
“資訊差生意到頭了”(傳統網際網路核心競爭力到了失效期);
“走向廣義的專精特新”(從無邊界模式到深耕細作);
“社會價值與企業命運高度繫結”;
“導向反轉後,企業的優勢/劣勢原地互換”。
基於此認知,再結合企業現狀,我們將企業劃分為“堅定看好”、“謹慎看好”、“不看衰”、“謹慎看衰”、“堅定看衰”五檔。
必須說明的是,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意外”,比如強人中興(微軟找到了雲計算),或黑天鵝(華為被制裁)等,這些都是不可預料的。
因此這份所謂的分類名單,最多也就是僅供參考的一家之言,絕不構成投資建議。
01 堅定看好
*比亞迪、寧德時代、蔚小理等新能源賽道
資料顯示,特斯拉2021年全年交付93.6萬輛,比亞迪60.38萬輛,蔚小理中,按銷量排名,小鵬、蔚來、理想分別給出了98155、91429、90491的成績,哪吒、威馬、零跑也緊隨其後,各自拿出了不錯的成績。
與2020年相比,幾乎所有廠商都實現了翻倍增長,大勢明朗。
關於這一賽道前景的光明,我們甚至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在做判斷,只能說是“陳述事實”。
誠然,盛世之下,裂縫依在。
比如安全隱患,電池方面的自燃問題,自動駕駛技術的不穩定性,再比如續航問題,充電模式問題,營銷過程中出現的品牌問題,補貼退潮、乃至盲目招商的行業虛火等。
這些道理都是存在的,也是非常有必要反覆曝光、督促、重視的行業弊病。
但我們一直以來更加強調的是,世界上有許多邏輯,其中更是分為“大邏輯”與“小邏輯”。二者之間,“大邏輯”是管著“小邏輯”的。
一百個強有力的小邏輯,在一個壓倒性的“大邏輯”面前是毫無招架之力的。
價效比更高的技術方向(效能),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無人駕駛),更符合共識的大勢所趨(碳中和),在這幾項堅定如山的大邏輯面前,新能源賽道勢不可擋。
乘聯會最新資料顯示,1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37.8萬輛,同比增長122.3%,環比增長19.8%。
11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為20.8%,1-11月滲透率為13.9%。乘聯會判斷,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可突破20%。
過往網際網路行業的經驗告知我們,當一個行業使用者滲透率來到20%時,其發展速度將迅速呈指數型上升(引爆點)。
一方面種子使用者的口碑傳播將初步形成規模,另一方面現有規則體系,廠商水準也將趨於成熟,再疊加行業本身的先進性,一個增長最為迅猛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爆炸級的資料面前,一切問題都將被暫時掩蓋。
整體賽道的光明,也使得企業之間的差異化競爭,戰略戰術等問題相對不那麼凸顯。
*小 米
關於2022年,我們首先想指出的是:“智慧手機市場,海外空間仍然巨大。”
基於國內整體環境的殘酷競爭,我們早在2019年就作出了“智慧手機市場已進入紅海”的判斷。
但透過資訊的進一步收集,我們逐漸改變了看法。
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智慧手機最大消費市場,且競爭最激烈的廠商都來自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智慧手機市場是高度內卷的。
在行業交流中我們也瞭解到,北歐市場的手機做工及品質,差不多落後國內手機市場一到兩年。
而非洲市場,南美市場等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地區,增長空間依然巨大。
然後就是新能源汽車賽道。
一方面,小米基於歷史原因,分別在網際網路和供應鏈製造兩端,都有著豐厚的經驗積累,這種獨特性可以說天然就是為造車所準備的。
另一方面,現金流、品牌效應、營銷渠道、供應鏈關係等重大門檻方面,小米本身也都儲備豐富,更不提對汽車行業本身的投資佈局。
現如今,唯一的問題就是“新能源賽道的發展速度遠超此前想象”。
人們擔心的是,倘若2022年急速增長過後,市場格局已趨於穩定,那麼小米造車又該何去何從?
雷軍也曾表達過“首戰就是決戰”的判斷,對此我們也相當認同。
就目前來看,小米官方給出的首發時間節點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確實顯得有些太晚。
但依然有幾個確定性因素需要考量:
1、與智慧手機相比,汽車的購買決策鏈更長,更換更低頻,技術爆發也相對低於摩爾定律。因此增長曲線也將更平滑,時間視窗也會相應延長;
2、小米選擇的自營模式是典型“先難後易”,其背後打通的是全部公司技術積累、產品體驗甚至是銷售運營、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和資源,與從零開始的創業專案全然不同;
3、所謂的時間視窗,更重要的是品牌心智的佔領。小米在這一方面的積累,哪怕真的很晚上市,市場也會給予其一定的實驗空間,好比老乾媽去做休閒零食,基於以往的品牌信賴,消費者是願意進行大規模的“嚐鮮式”消費的。當然,若產品口碑不佳,那麼一定會更加難以開啟局面,這就又回到了“首戰即決戰”的邏輯;
4、隨著2022年新能源賽道的進一步爆發,資本市場的小米股票,由於確定性預期很可能會迎來搶跑;
最後再簡單說一嘴“AIoT”業務。
官話來說,小米造車的戰略定位就是“切入汽車賽道,讓全球使用者享受無所不在的智慧生活”,即造車本身,也是AIoT大戰略下的一個細分領域的突破。
但老實說,由於新能源電動車風口的強勁,資源的擠佔一定是會出現的。
我們認為,作為在該領域佈局最早,投入精力最多的企業之一,AIoT業務對小米來說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但更重要的是風口的起風。
目前來看,AIoT業務缺乏統籌的切入點。我們認為,隨著家裝市場的進一步整合,AIoT才會在C端市場上(家庭場景中)迎來起飛的可能。
一個人能撐起的夢想是有限的。
整個社會所能容納的探索方向,風口機遇也是很有限的。
對當下的小米來說,AIoT業務仍需要較長時間的蟄伏,且風口來襲時,也仍舊需要面對來自華為、谷歌乃至BAT們的高強度競爭。
*京 東
在“堅定看好”這一維度,“新能源汽車”,是新物種,新賽道,新風口。是2000年的網際網路,是2010年的TMD(頭條、美團、滴滴),是新生力量,不可戰勝。
“小米”,以及未上市的華為,是風口照拂而來的巨頭,是現有資源高度適宜新賽道的傳統豪強。是切入雲計算的阿里微軟,是推出微信的騰訊,這需要強大的執行與努力奮鬥,但更重要的是去順勢而為。
“京東”均不屬於以上二者,它全然脫胎於曾經的高光賽道“網際網路”,也和每一個傳統網際網路企業一樣,面臨著嚴峻的“穿越週期”的難題。
但相比於其他同行者,京東已經提前拿到了“免死證”,以下是論證過程。
有統計顯示,2021年整個中概股累計跌去了7600億美元,差不多蒸發了1/3的市值。
其中,大跌80%及以上的有40家左右,跌幅40%以上的超過150家,教育股瀕臨團滅:高途今年累計下跌96%,好未來累計下跌95%,新東方累計下跌89%。
其他知名企業也同樣難堪,愛奇藝累計下跌76%,拼多多累計下跌69%,阿里巴巴累計下跌51%。
港股方面,以年初2月為基點,騰訊、美團、快手等企業也分別下跌了42%,53%,82%。
相比之下,京東股價則顯得相對平穩,全年跌幅為26%。按年內的最大跌幅來計算也只是下跌了35%。
中國金龍指數走勢圖
值此風雨飄搖之際,京東在一系列的恐慌情緒中表現得相對最為穩定。這已經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了,資本市場認為該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相對最少。
但在我們看來,京東某種意義上踩中了“反壟斷”的風口。
基於歷史原因,京東從一開始就不得不選擇進行差異化競爭來謀求其成長空間,這種表現很長一段時間都使其在以靈活、快速見長的網際網路行業中像一個異類。
比如對自建物流的擁抱,對納稅的強調,對五險一金的堅持,以及後來飽受爭議的“兄弟論”等。
套用我們第四項宏觀認知,京東就屬於“劣勢變優勢”的典型代表。
隨著國內外環境對品質、共同富裕、員工關懷、企業社會責任的不斷強調,京東以往拖累自己的品質也直接扭轉為了利好。
再來看對“資訊差”的依賴。
自營模式為主的京東,從一開始其核心價值就更多地側重在了對品牌方的掌控,對供應鏈的最佳化,以及對消費市場的敏銳把握等實體維度上。
當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京東也在不斷地走向開放,但放眼整個行業,京東依然是對“資訊差”業務依賴最少的企業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0年5月,在整個行業最為如火如荼的“晚宴階段”,京東就已經開始自己給自己潑冷水,劉強東在一封題為“京東是誰”的公開信中,花了整整6000字去反思近年來在戰略上的迷茫,並堅定不移地表示將轉型成為一家“技術驅動的供應鏈服務公司”。
雖然沒有明說,但這種本質上對“網際網路”身份的放棄,在當時也一度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如今回頭再看,其戰略水平已被現實印證。
總體來看,基於對實體商業的天然親近,京東正在其主營業務的基礎之上,以京東云為主要抓手向外提供一攬子賦能最佳化服務。
而京東商城、京東物流等傳統業務,也將基於對品質的堅持,對員工關懷的強調,逐步拿下更多的市場份額。
可以看出,無論是其傳統業務的模式形態,還是其賦能實業的定位追求,這都是當下社會最緊迫,最實際,也最為需要的發展方向。
換言之,其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的高度重合,是我將其擺在這一檔位的最大原因。
最近訊息顯示,京東拿下了2022年春晚的獨家互動合作伙伴。
關於春晚營銷在網際網路史上的定位,大家可以詳情看這一篇文章(《拼多多錯過春晚的蝴蝶效應》),在這裡我們只強調一點:
春晚合作伙伴除了對財力和技術水平有所要求之外,對品牌自身的民眾口碑以及輿情友好度,也有著相當不低的門檻。
在“反壟斷”轟轟烈烈的這一個特殊的年份,此次合作伙伴的達成更有其分量。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絕對值上,我們並不認為京東在未來一定就會拿下多麼高的絕對市值。
此處的“堅定看好”,更多意味著對其未來向上機率的認可,以及對其底部堅實的判斷。
02 謹慎看好
*百 度
在資本市場上,小米與百度有諸多相似之處。
主營業務都在不久前經歷過低谷,眼下都處於回升期,預期穩定,但市場本身競爭激烈,且紅海趨勢明顯(廣告、手機硬體);
都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第二增長曲線,在業務上,都對“下一個時代”做了充分的投入和準備(AI、造車、AIoT);
關於其未來佈局的價值評估,市場的態度一開始是“看不懂”,後來是“不相信”,現在是“不確定”。
以及最大的共同點,二級市場上都餵過投資人吃x,由於極其糟糕歷史的錨定效應,市場統一採取了“不承認”的穩妥態度。
作為一家以技術見長的企業,百度面對“場景創新”的態度和麵對“技術革命”的嗅覺,是截然不同的。
在戰略方向上,百度可以說是整個網際網路中最早做準備的,也是最早喊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經結束了”的公司。
這當然與它在移動互聯時代的重大失意有關。
但正所謂“生於憂患”,在這種失意的倒逼之下,百度比任何人都想知道“未來的下一個風口是什麼?”並且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去進行佈局和準備。
具體來看,AI與自動駕駛汽車是百度最終選定的押寶方向。
AI方面,百度同樣是選擇了雲計算這一切入點,但與京東聚焦於實業不同的是,百度的雲計算更側重於“AI專案”。
關注百度這塊業務的朋友,也應該會在其在宣傳中常常見到“雲智一體”這個高深莫測的概念,其實就是專精AI的意思。
其前景來看,百度智慧雲的未來,與國內外AI專案的增長速度有著直接關聯。
如果AI專案越來越多,那麼百度智慧雲的市場,也很有可能隨之越來越寬廣。
這一業務的存在,我們認為它為百度守住了未來的下限。
但在確定性更強,風口更強勁,上限更高的自動駕駛領域,我們認為百度目前依然沒有形成相對清晰戰略合力。
今年5月,李彥宏在全員信中首次明確了智慧駕駛業務的三種商業模式,分別是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類似於谷歌的Android),二是百度造車,三是共享無人車業務。
在這所謂的三大場景中,百度要分別對標谷歌,比亞迪,滴滴。
其中橫跨了IT、製造、強網際網路運營三大領域。
就技術實力來說,從專利資料和行業風評來看,百度可以說依然有著一定的領先優勢。
但除此之外的地方,無論是在行業影響力,生態佈局,實際產品推進速度,to G關係,資本影響力等各個方面,百度都有所欠缺。
舉個小例子,蔚小理起步階段,由於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聲望和早早佈局,他們都曾優先找尋過百度希望可以獲得其投資合作。
但百度一次次提出了匪夷所思的苛刻條件,最後竟一個也沒抓住。
以至於行業起飛在即,百度仍像個門邊人。
一句話總結:技術好,佈局早。但執行差,佈局亂。戰略時機把握得當,但戰略節奏和戰術打法卻不盡如人意。下限相對穩健,上限謹慎看好。
*拼多多
拼多多自己其實相對無辜。
最大的泡沫時期被資本選中,炒作上天。很快又隨著行業的崩塌一起墜落,在過山車之中,這一企業本身的方向、節奏、定位、打法,其實都沒有太大變化。
與京東類似,拼多多最大的利好在於初心。
現在我們應該都看明白了,什麼叫“下沉市場”?
那分明是“共同富裕”!
在第二曲線的發展上,拼多多也準確地切到了“助農扶貧”這條賽道上,依託著自己的特色優勢,日拱一卒。
更長遠來看,拼多多還在加大力度切入“圖書品類”,在“知識普惠”的大旗下,以高精細化的態度向著內容產業逐步試探,想象空間巨大。
總體來看,中國鄉村的電商基建設施縱深非常長,這都需要企業踏踏實實去一點一點鋪設完善,並利用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去提高其效率。
在這一點上,拼多多是最為聚焦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拼多多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比如營銷模式的爭議,要效率,還是真誠?
再比如客服體系的完善,服務態度,差評的威懾力,無論是拼多多還是京東,老實說在這些細節問題上,距離老大哥阿里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以及技術積累,資料豐富度,物流體系的可控性等等。
事實上,這一切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即創業時間太短。
一句話總結:先富帶後富的商業典範。但乾的都是苦活累活,很難再有爆發式增長機會。社會價值巨大且上升勢頭明顯,但存在原罪問題,以及補課訴求。
*快 手
快手更無辜。
其股價的反常式沖天,很像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最後的迴光返照。
2021年初時的氛圍是網際網路漲瘋了,閉眼買就是賺到。
但客觀上,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風口都已經逐步進入了紅海僵持階段,其餘的要麼過於遙遠,要麼商業化路徑不通,很難形成共識。
在這樣的一個時間背景下,快手的上市意味著網際網路行業中最大的一個確定性風口正式向資本敞開,並在隨後的瘋狂炒作中,泡沫越炒越高。
因此看待快手的巨大跌幅,我們更要有一個客觀的心態,這並不是企業本身邏輯的變化,而是資本市場自己也很清楚的,投機過度後的排水現象。
放眼未來,得益於反壟斷的保護,快手首先不再有“死亡”的可能。
其次基於對中小型創作者的保護,快手對流量普惠的堅持,對私域流量的尊重,相比於其競品,也更加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訴求。
就社群治理而言,我們不可否認抖音當下的內容生態,內容質量整體高於快手。
但就發展前景來說,二者基於自身的治理理念,快手的成長空間要高於抖音。
由於演算法推薦的完善與高效,抖音面世以來就這麼優秀,直到今天也同樣是很優秀,但它未來很難進一步優秀。
但面對其當下無法解決的難題,比如資訊繭房、豬食論、二八分流、爆款流等弊端,抖音過去無法解決,現在無法解決,以後也很難解決。
相比之下,智慧推薦演算法早已不是什麼高門檻技術,隨著使用者的逐步上漲,創作者生態以及收入的進一步最佳化,社群氛圍的持續經營,快手在理論上是有可能追上,乃至超越抖音的。
並不準確但更好理解的說法——
面對推薦難題,抖音的解決方案非常粗暴:內容是絕對核心,一條內容可能會被多少人喜歡,抖音就會最大限度地去幫助這條內容觸達這些人,並最終達成內容的理論峰值。
但快手顯然考慮的問題更加繁多:每一個創作者都值得被看到;社群應該更有人的溫度;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溫情聯結;平臺自身的價值導向;除了被人“喜歡”之外,內容所附帶的社會價值......
短影片作為時間殺手,當下無論是抖音還是快手,二者其實都沒有大規模觸達到真正的“藝術/人文價值”。
而這一點或許就是整個行業接下來的增長空間。
至於市場上都十分關注的電商業務、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廣告、直播等,其本質上依然是基於“資訊差”的流量生意。
對此,我們的判斷是,在有關部門的督促下,數量更多且更加分散的賣家/品牌方的話語權在持續上升。此消彼長下,平臺的利潤空間也會不斷下降。
雖然依賴著足夠大的流量規模,平臺方不會過得太難受,但想要突破更進一步的市場份額,可能還是要回歸主業內容,持續最佳化內容生態,提升自身的文化屬性與商業價值。
在謹慎看好檔位中,我們還有美團、騰訊、愛奇藝三家沒有談到。
分別對應的關鍵詞是社會價值、元宇宙、文化強國。
此外,我們還有“不看衰”、“謹慎看衰”以及“堅定看衰”三個檔位要談。
其中,我個人認為值得關注的是對位元組跳動、滴滴以及中國平安的看法。
在急速的時代轉向中,這三家企業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過往優勢的束縛。
而遠勝於同行者的安全感,也使得其在面對未來的戰略預案上顯得十分倉促。
大象悠然進入到死衚衕裡。
接下來的戲碼便是,或割肉,或悲鳴,或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