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忠群
過了臘八節,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星期天,筆者到鄉村年集“采采風”,看看“西洋景”,閒逛了一圈,感受一下漸濃的年集氛圍,放眼望去,讓人眼花繚亂,年集上買的賣的、言談話語與年都能“沾親帶故”,男女老少們歡聲笑語,在為年而忙得不亦樂乎,兒童們跟隨大人後邊,興高采烈、歡蹦亂跳地看熱鬧,看到孩子們那高興勁,讓筆者想起童年時的家鄉年集。
五十年代初,在我老家那個偏遠小鎮上,過了臘八,趕年集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集上賣的年貨五花八門,“土生土長”唱“主角”,地攤上的對聯、年畫、剪紙、“門神”雖是“下里巴人”但光顧的人群絡繹不絕 ,我看“門神”挺好賣,這種“小本生意” 掙個“三瓜二棗”買鞭炮過年玩,有多好!於是就在地攤上買了一對“門神”做樣子,又買來幾張半透明的“光年紙”,“照葫蘆畫瓢”描出幾幅“門神”畫,拿到集上地攤賣,由於描的水平太差,又是小孩在賣,“無人問津”,“前功盡棄”,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家裡,看到大人們可忙得熱火朝天,忙活地“重頭戲”是“蒸年糕” 、“蒸豆饃”,年糕是蒸成“華光肥皂”那樣的長方塊,蒸了好幾筐,涼透了,放到大水缸裡用水泡著,“細水長流” 吃到“二月二龍抬頭”。“豆饃”是豆麵當皮,“雪裡蕻”當餡,包成大包子,也是蒸幾筐,包起來放在室外“天然冰箱”裡,想吃,拿幾個放在焦炭爐子底下一烤,“外焦裡嫩” “香脆可口” 勝似飯店“美味佳餚”, 回眸那些時光,童年的記憶是那樣的美好。
七十年代末,在我第二故鄉的年集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最擁擠的是鞭炮市,那裡人聲鼎沸,賣鞭炮的攤主們站在桌子上高聲叫賣,吐沫星子滿天飛,一個勁地在那裡“誇海口” ,說自己的炮好,不信試試響,東家放一掛,西家燃一炮,一個比一個“盛”,鞭炮聲“震耳欲聾” “硝煙瀰漫”年味十足。
年近除夕,家家戶戶都少不了“酥菜”,這是“通稱”。燒開油,要過油的“年貨”多了去了,蘿蔔丸子、肉丸子、魚丸子、“金果條” 、“椒葉子” 、土豆條……,炸滿一大筐,“豐衣足食”。過年還要備足主食,這是主婦們“義不容辭” 的“重任” ,熬上一夜,烙上一大摞煎餅放在那裡,心裡踏實。
有位“湖西”人家,因家中人口多一些,過了小年,蒸的大白饅頭真喜人,數量看了讓人“咋舌”,蒸了一籠又一籠,堆在乾淨的燈草蓆上,好似一個小山包,十分壯觀,一道“別樣風景線”,吃到正月底,不少饅頭成了“開囗笑”了。
另外,用刀剁的葷餃子餡也是一盆又一盆,過了年,天氣變暖,沒吃完,餃子餡就“紅了眼”,既使這樣,心中也樂。
八十年代初,隨著老百姓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家用冰箱進入尋常人家,有了冰箱,忙年的“程式”也“刪繁就簡”了,年關將至,各種五顏六色的新鮮蔬菜買了一包又一包,把冰箱冷藏室塞得滿滿當當,箱門上也圍得“水洩不通”,而肉餡有了好的“藏身之處”,到冷凍室裡零下18度去“冬眠”,再也不會“故伎重演”得“紅眼病”了。
然而,令人“喝不透”的事時有發生,綠油油、嫩生生的青菜,放在冰箱冷藏室本想進了“保險箱”,可時間長了也“人老珠黃” “無容身之地”了,只好“忍痛割愛”扔掉,來年“忙年”可要“吃一塹長一智”了,理智地用好“高科技”。
現如今,盛世繁榮,國泰民安,人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天天像過年一樣,過節的食品不再需要“私人定製”了,新鮮蔬菜、瓜果梨桃,超市裡應有盡有,大年初一也能買到,沒有必要再去吃那些“開口笑” 饅頭了。
“忙年”繼而轉向高雅氛圍中去,大搞起室內外環境衛生,撣塵掃房子,掃除一切不吉利,讓來年更加平安幸福。廚房衛生也是列為“重中之重”,防止“病從口入” 從源頭抓起,要把“瓶瓶罐罐”、“鍋碗瓢盆”、“七碗八碟”洗刷得乾乾淨淨,有時一不小心,瓷盤子從手中滑出,掉到地下摔碎了,寓意“碎碎平安”會脫口而出,緊接著道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辭舊迎新”的吉利話來,重新買來一撥新歺具“入伍”,有著添人丁增興旺之期許,讓廚櫃裡“舊貌換新顏”去喜迎新春。
忙忙碌碌、忙中享樂,為的是迎接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雖年代不同,“忙年”方式不一樣,但天南地北的華夏兒女們,“忙年”的意願一往情深,“爆竹聲聲辭舊歲,賀歲盈盈滿乾坤”“忙年”,“忙年”,讓濃濃的年味驅散寒冷,讓春暖花開早日到來。
2022年1月10日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致謝原作者﹚
編輯:嚴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