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日本央行行長的第二天,白川方明和妻子去東京一家植物園賞櫻花。之後在園裡的小賣店買冰激凌。沒想到店主認出了他,不僅冰激凌免單還贈送了兩杯咖啡。白川方明最終盛情難卻。“品嚐著冰激凌和咖啡,結束了過去5年馬不停蹄的奔波生活,又得到了店主的特殊關照,我感到非常開心。”2008年至2013年擔任日本央行行長的白川方明在其回憶錄《動盪時代》中,寫了這樣一則趣事。書中,他以全球視野反思了日本經濟繁榮與衰退的39年。
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白川方明表示,日中兩國經濟有三個相似之處:都經歷驚人的高速增長並與美國產生貿易摩擦;都面臨從高速增長向穩定增長過渡的挑戰;都面臨解決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的艱鉅任務。“但兩國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處於有利地位,可以從日本的經歷中吸取教訓。”
在任期間,我最欣慰的決定
環球時報:在任期間,哪項決策讓您覺得最為欣慰?哪件事最為遺憾?
白川方明:我自認為最為欣慰的決定是,2008年9月日本央行與美聯儲簽署“美元互換協議”,該協議旨在恢復因“雷曼破產”而動盪不安的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當時,任何國家都很難籌集到美元資金。為此,日本與歐元區、英國、加拿大和瑞士的中央銀行達成協議,以本國貨幣為擔保,向美聯儲無限制借入美元。如果這項措施沒有得到執行,日本經濟和世界經濟會出現更大幅度下滑。
最為遺憾的是,日本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沒有得到政治家和公眾的充分理解。我在任期間,諸如“日本經濟增長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如果日本銀行更大膽地提供資金,問題就會得到解決”,這種爭論逐漸變得有影響力。但我堅持認為,日本經濟面臨的真正問題是,由於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潛在增長率正在下降,提高生產率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後來,儘管日本央行顯著增加貨幣供應,物價卻沒有上漲,這也讓人們對日本經濟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有了更多瞭解。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走向?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否會發生改變?
白川方明:世界經濟正面臨各種挑戰。很多人此前並沒有意識到新冠疫情會帶來全球性的經濟問題。全球化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好處,但若過度就會產生問題。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人們對人員和物流往來中斷的警惕性提高了,一些人對未來前景相當悲觀。但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國際貿易正在恢復。各國必須做出必要的努力,避免對全球化的副作用視而不見,同時努力確保全球化趨勢不會發生大逆轉。
中國防止“經濟泡沫”發生的重要條件
環球時報:上世紀90年代,日本在高速增長向穩定增長的過渡期遭遇了經濟泡沫,根本原因是什麼?
白川方明: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機是80年代後期“泡沫經濟”破滅的直接結果。“泡沫”是一種複雜的化學反應,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我想提出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表現良好。在發達國家中增長率最高、物價漲幅最低的背景下,日本的官員、企業高管和普通民眾都變得過於自信;
第二,80年代末,日本的“人口紅利”達到頂峰。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峰值與房地產泡沫出現的時間點呈現一致趨勢;
第三,金融緩和政策長期存在。日本央行曾試圖修改金融緩和政策,轉向緊縮,但以失敗告終;
第四,銀行監管、會計制度、公司治理等領域監管薄弱。雖然“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也採取了很多補救措施,但多以失敗告終。比如,為處理不良債券亟需建立必不可少的制度框架,特別是公共資金的投入,但此舉因政治家、媒體及國民的強烈反對而被推遲。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中國經濟在過渡期會不會出現類似泡沫?
白川方明:這個重要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回答“是”或“否”,我想提供一些自認為可以幫我們做出判斷的材料。許多國家的歷史告訴我們,“泡沫經濟”往往發生在我們認為它不會發生的時候。中國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泡沫經濟”經驗的深入研究是極其恰當的,這種態度是中國防止泡沫的重要條件之一。
本著研究國外案例的精神,讓我們結合日本“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來分析一下中國的情況。首先,對於中國是否“過度自信”,作為一個外國人,我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不過,無論過度與否,如果經濟表現繼續相對良好,我認為任何社會都無法擺脫許多人自信的趨勢;
其次是人口動態,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4年達到頂峰。雖然很難準確界定支撐住房和消費支出的核心年齡層,但這些年齡層人口增長率的上升和下降可能會在整個經濟中形成巨大的支出波動,並影響房地產價格;
再次是金融政策,中國人民銀行不僅關注物價走勢,還關注房地產市場的過熱和低迷現象,並能做出相對迅速的反應;
最後是抑制金融機構過度行為的機制,與貨幣政策一樣,中國對金融機構實施必要的監管也相對迅速。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對中國經濟的觀察是,雖然出現了小泡沫,但是避免了大泡沫的出現。
“泡沫經濟”是否會出現的問題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如果“泡沫經濟”出現,政府能否迅速採取必要措施,包括在泡沫破裂的情況下投入公共資金。在這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的優勢是,一旦政府決定方針就可以立即付諸實施。當然,這種做法取得成功前提是,官方能做出正確判斷。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老年人勞動力參與率是最高的
環球時報:近年中美兩國在晶片等經濟領域摩擦不斷。20世紀80年代日美也發生了貿易摩擦,中國可以從中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白川方明:我對中國專家圍繞日本經濟各種經驗的熱情研究感到驚訝。我們尊重中國從國外經驗中學習的態度。不過,關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日美貿易摩擦,中國專家不時地提出這樣的論點:“日本屈服於來自美國的壓力,簽訂‘廣場協議’,接受日元升值,這導致了日本經濟隨後的低迷”。對此我不同意。
首先,美國要求日本壓縮貿易順差,並要求日本擴大內需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這一要求是基於錯誤的經濟學論點。一個國家的經常賬戶盈餘和貿易赤字是由人口動態、宏觀儲蓄、投資平衡等綜合因素決定的,即使日本透過金融和財政政策擴大內需,日本的經常賬戶盈餘和貿易赤字也不會消除。如果美國想消除經常賬戶赤字,只能改變本國宏觀投資超支的經濟體制。儘管如此,日本還是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這也是造成“經濟泡沫”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不認為“廣場協議”是導致此後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考慮到當時經濟的基本面,一定程度的日元升值是很自然的。真正的問題在於,因過度擔心日元升值導致經濟衰退,日本長期堅持寬鬆的貨幣政策。
我認為,從日美貿易摩擦中需要吸取的教訓是,妥善管理貨幣政策至關重要。貨幣政策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與經濟持續增長一致的穩定金融環境,即物價穩定和金融體系穩定,而不是消除貿易摩擦和抑制匯率升值。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警惕金融失衡問題,即資產價格上漲、債務增加等問題是否正在擴大。
環球時報:對於正在經歷人口老齡化的中國,您有哪些建議?
白川方明:如果根據日本經驗向中國提出建議的話,最主要的建議就是“應該儘快採取必要的行動”。在我看來,日本的努力是不夠的,但也確實做了很多事。我想結合中國的情況,介紹日本進行的三項重要嘗試:第一是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需要被長期照顧的老年人提供涵蓋相應護理費用或護理服務的社會保險;第二是調整2005年實施的公共養卹金領取水平。目的是根據宏觀工資、物價和平均壽命等情況調整養卹金領取水平;第三是提高勞動力參與率。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日本老年人勞動力參與率是最高的。
我認為,隨著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中國如何設計和管理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針對兩國共同面臨的老齡化等課題,我本人期待的是,利用雙方都具有優勢的數字技術,推出先進的解決方案。(本文由周寧翻譯)
作者:貨殖說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