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講:“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戰勝別人的人只能說是有力量,而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
人生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為心裡裝錯了東西,心態安寧平和,痛苦自會遠離。
人生最難的就是修行:遇事不怒,對錯不辯,輸贏不爭。
不怒就是修養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淮陰屠戶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
有人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子。
韓信明白殺人償命,自己還有很重大的使命去完成,即便是被人侮辱,選擇隱忍、不怒。
正如蘇軾在《留侯論》當中寫到:“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無緣無故侵犯他也不動怒。
強者心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無論諸葛亮如何挑戰和辱罵,司馬懿都拒不出戰。
不得已諸葛亮遣使去司馬大營送了一件女人的衣服,司馬懿不但沒有生氣,還讓人把這件衣服為自己穿上。
司馬懿為什麼能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
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用心,就是以戰養戰來消耗魏國國力,以達到延續漢祀的目的。所以採用以守代攻的方針。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
莊子曾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順境的時候不要狂喜,遭遇侮辱的時候不要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得遊刃有餘。
不辯就是智慧
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跟別人講道理,即便是你是對的,也不用非得證明別人是錯的。
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不辯。三觀不合,浪費口舌。
在《莊子》裡面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士成綺的人,聽說老子是位聖人,士成綺不遠千里來請教老子。
他見到老子之後,他卻非常失望,他說:“先生,我觀察你的樣子,一點也不像聖人吶?”
晚上回去以後,他反思自己不該以貌取人。於是第二天,他再去見老子,老子並沒有昨天的話,讓他吃閉門羹。
士成綺感到十分意外,他說:“先生,昨天我對你不恭敬,我心裡十分的愧疚。”
老子卻淡淡地開口說:“啊,我已經領悟了大道的實質,你說的這些不會對我有什麼影響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爭辯不是和別人過不去,反而是和自己過不去。
鬼谷子曾經說過: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遇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
遇到不順心的事,不發怒或埋怨。遭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時,不驚慌失措。受到他人無理的指責或誹謗時,不爭辯或者反駁對方。
有智慧的人忍辱不辯,有境界的人寡言不爭。
在《史記》當中記載: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有人能超得過他。
有一次,趙括和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道,趙括一番討論以後,把趙奢說的啞口無言。
即便是這樣,趙奢認為趙括不能帶兵打仗。因為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大事,趙括卻把大事說的那麼容易、那麼輕鬆。
正如趙奢所料,趙括在長平之戰當中,讓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士兵,直接導致趙國覆滅。
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有能力,他們與別人辯論處處表現自己的能力,表現自己有多麼棒,其實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屈隨和。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很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心地善良的人不喜歡巧辯,而善於巧辯的人往往心存不善。
不爭就是慈悲
在電視劇《天道》當中,丁元英吃完混沌起身走了,卻被小攤販叫住:“你怎麼走哇,你還沒給錢呢?”
丁元英看了一下小攤販也沒有解釋,從口袋裡掏出來錢給小攤販。
丁元英走後,另一位食客給小攤販錢說:“剛才一來了那人就給你錢了,我親眼看見的。”說著給小攤販轉錢。
小攤販接過錢後說:“哎呀,你看我這忙的,啥都想不起來了,這個人天天來,等明天來了少要他一塊錢就行了。”
丁元英吃餛飩被小攤販收兩次錢,換成別人的話,早就和小攤販理論起來,丁元英卻沒有,他不計較也不爭辯。
《道德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
只有提升自我修養不與他人爭一時之長短,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夠和己爭。
有這種一則故事:有兩個人爭吵,一個說3×8=24,一個說3×8=21,吵了大半天,吵的面紅耳赤都沒有結果,最後來到縣衙評理。
縣令聽完後就說:“把那個3×8=24的人,給我拖出去打20大板。”
被打的人很不服氣,明明是得21的人錯了,你卻為什麼要打我呢?
縣令說:“你能跟一個3×8=21的人吵了大半天,我不打你打誰。”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在扮演著這個被打的人。總是習慣和一些爛人爛事糾纏不清。
《道德經》中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在告訴我們要學會不爭的智慧,高尚的人處事,是做而不爭功。
不怒就是修養,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
人這一輩子來這世間走一遭,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要身正心正,就能坦然面對,一生無愧。
往後餘生,願你我遇事不怒,對錯不辯,輸贏不爭,內心安然,一生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