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珍為張銘長子,從小就跟隨父親輾轉南北,到過許多地方。中學畢業後,父親送他到美國,進入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商學院深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訊息傳到美國,年輕氣盛一腔熱血的張國珍不顧父親的反對,中斷學業,回國參戰。1985年,其子張賢亮在哈佛大學講演的開場白中說到:“30年代初期,我父親在曾在這條查爾斯河畔漫步。當時,抗日的烽火已經瀰漫了中國,我父親在幾次漫步之後,終於毅然地放棄了在哈佛商學院就讀的機會,回到祖國參加了抗日戰爭。”回國後,張學良聘請他為英文秘書。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暴發,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言而無信的蔣介石囚禁了張學良,張國珍一怒之下棄政從商。
張國珍善於交際,與許多國民黨黨政要員及包括戴笠在內的特務頭子都有密切的聯絡,經常在一起狎遊。他憑藉在官場上廣泛的人脈在上海、北京等地開工廠、辦公司,一方面大把大把地撈錢,另一方面又揮金如土,“不務正業,吃喝玩樂,交際廣到濫交的程度”(張賢亮《遺傳》)。家裡有兩部高檔汽車,十多個僕人,每天早上都是在床上等傭人把牛奶麵包端來用早餐、看報。他長得特別帥,衣著得體入時,完全是一副紳士派頭。他的生活用品全在上海專賣高檔洋貨的惠羅公司購買。每當他出現在櫃檯前,售貨員總會把他當成洋人,要用英語跟他說話。他興趣廣泛,擺出藝術家的架勢,經常與一群票友在一起唱京劇、吟崑腔;他又花費很多精力創作油畫,“回憶兒時看過的他的作品,已經蒙上了一層印象主義的色彩。……這位享樂主義者在當時那種繁華的氛圍中,筆下所有人物的面部表情卻都帶著憂鬱的神色。這不知是流露了他的深層心理呢,還是暗示了他未來的不幸?”(張賢亮《遺傳》)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張國珍加入了反蔣行列,但是為時已晚。不久,他就被捕入獄,由於沒有具體罪惡,關了很長時間也不判決,1954年死於北京監獄中,年僅45歲。18歲的兒子張賢亮接到通知,到獄中領遺物,見到的衣服都爛成了碎片,無法收拾,惟一完整的是一塊懷錶,撥弄一下還能嘀嗒嘀嗒地走。懷錶銀質的表面上刻繪著張學良將軍的頭像,這是“少帥”贈給他的禮物。已從富豪墮入困頓的張家,為了活命,立即以10萬塊(舊幣,摺合現在10元)的價錢把這塊懷錶賣給了一個街頭敲小鼓的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