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一個硬體科技產品產業成熟以後,機會肯定會轉移到各種應用創新層
其實一個變革性的大賽道機會,不會輕易消失,但機會會不斷向產業鏈下游移動。
譬如智慧手機從2010年誕生以來,其作為一個基礎性的變革,誕生了消費電子—移動網際網路(軟體—遊戲—網際網路金融)—蘋果供應鏈等多主題的長期機會;
因為上游的成熟,才為下游行業提供了舞臺;因此我將其總結為:匯入期看上游—成長期看中游—成熟期看下游;
新能源汽車就是當年的智慧手機,機會不會消失,但注意機會下移,看好智慧駕駛。
從滲透率的角度,現在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從19年的5%上升到今年的20%左右,現在是滲透率快速攀升的時候。
可供類比的是2009年到2013年的消費電子行業,同樣是滲透率快速攀升的時期,智慧手機的上游——消費電子行業的地位,是絕對可以和當下的新能源車中上游所媲美的。
曾幾何時,蘋果的每年釋出會都會引發市場的追捧,因為它是創新的風向標,當時我就在想,什麼時候咱們也能引領行業風向標?
汽車智慧化就是下一個智慧手機的產業鏈。
從市場空間來看,汽車智慧化的市場空間要遠高於手機;從行業地位來看,我國智慧手機是從跟隨到領先;但是汽車智慧化則是引領全球。
當前,全球汽車智慧化做得最好的是特斯拉+三大造車新勢力;就連國產的汽車在智慧化上都要優於海外傳統廠商。
於量而言,很多新產品從0到1,從1到10開始滲透;於價而言,是“單車價值量的提升”,因為智慧化很多產品,帶來的是增量價值,比如說線控制動,高頻高速聯結器等。
另外汽車智慧化是“點狀機會”,還是“面機會”?必然是後者。
智慧化簡單來說,可以分為感知層,決策層,執行層,感知層比如說攝像頭、模組,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決策層比如硬體的晶片、域控制器,軟體的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執行層比如線控制動等。
智慧汽車是新一代的入口級產品,因為它是一個高頻應用的產品,類似於智慧手機,所以會給上述的環節,帶來的是純增量市場。簡單來說就是:電動化是第一步,智慧化是第二步。
二、投資標的選擇一定要向資源平臺型公司鎖定
拿智慧手機的投資歷史做借鑑,我們知道投資機會會向下遊應用層轉移,那如何鎖定投資標的,就涉及到另外一項經驗總結:
那就是基於資訊科技的產品具備金字塔結構,金字塔越往上集中度越高;
網路效應越強,能夠達到的集中度往往越高。而我們不難發現,軟體的網路效應要強於硬體、電子產品的網路效應強於機械產品;
那麼優選賽道時,一定是越靠近核心圈越好。
但可惜的是,作業系統和核心晶片必然是巨頭們的市場,只可惜我們在A股,還暫時投資不了這些層級較高的創新平臺型龍頭,但是我們還是能優選出了電子化零部件廠商。
三、
智慧駕駛的三大機會分支——環境感知系統、中央決策系統、車輛控制系統
就目前來說,電動化是大勢所趨,而智慧化是錦上添花。
汽車要想實現智慧化,就需要增加電子裝置。傳統燃油車的動力是依靠機械部件電控難度大,且搭載的蓄電池容量有限;
而電動車是以電力為驅動、機械結構大幅簡化,可以實現更精確的控制和更快的反饋。並且電子裝置所需要的電力,直接來源於動力電池,新能源車天生具備智慧化發展基礎。
以前的智慧化主要是車上多了個能導航、播放多媒體的車機,大家開著自己的舊車應該都能感覺。很多時候車機系統往往很雞肋,跟手機的作業系統無法相提並論,就更別談人類“無人駕駛”的夢想。
再看現在的智慧汽車水準,多聯屏、語音互動、HUD、自動泊車、毫米波雷達已經成為中高階車型的標配。
智慧座艙:硬體為基、軟體賦能。建議關注座艙人機互動(HMI)的底座——座艙SoC與座艙域控制器、視窗—— IVI和HUD、靈魂——作業系統、鏟子—— HMI設計開發工具。
更有一些車型配置了鐳射雷達,鐳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這些之前科普過,效能上提升不少。
目前也漸漸可以定義為“移動的智慧終端”、“移動的第三空間”了。
來說說自動駕駛。
簡單概括下,智慧駕駛的三大核心就是環境感知系統、中央決策系統、車輛控制系統,好比是駕駛員的眼睛、大腦和四肢。
先說環境感知系統,目前L2級別主要靠的是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到了L3及以上級別中,鐳射雷達開始成為重點,其已被大多數主機廠及Tier1認為是L3及以上所必需。
現階段鐳射雷達還處在規模量產前夜,主要是成本高。
而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還被博世、大陸、海拉等傳統Tier1壟斷,國內如德賽西威、華域汽車、華為等正在加速國產化替代。
智慧駕駛的兩大路線。一種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視覺路線,另一種是其它廠商代表的視覺+鐳射雷達路線。
但是不管是哪種方案車載攝像頭是必不可少的,伴隨智慧駕駛等級提升,單車車載攝像頭數量用量顯著提升。
到了L5預計單車需要超12個。下圖是車載攝像頭分佈情況,每個角度都需要攝像頭眷顧。
再說說中央決策系統,其核心硬體就是自動駕駛晶片,相當於是智慧電動汽車的“數字發動機”。
目前能夠提供自動駕駛大算力晶片或計算平臺的,還有海外的英偉達、高通和國內的華為等。國內AI晶片供應商地平線等也在由低算力逐漸向高算力發展。
再提一下車輛控制系統,線控底盤,線控底盤一定要提。
線控底盤主要由線控轉向、線控制動、線控換擋、線控油門以及線控懸掛五大系統組成。線控底盤是自動駕駛與新能源汽車中間的一個結合點,它是實現無人駕駛的關鍵載體。
其與傳統底盤系統的變化在於,就是從機械控制轉向電訊號控制。
當駕駛者做出剎車等相關動作時,各個位置感測器將力訊號轉化為電訊號,傳導至ECU後計算出所需要的力,然後由電機驅動執行機構完成相關動作,這是車輛控制系統智慧化提升的必由之路。
在智慧汽車時代,因為汽車軟硬體解耦之後,汽車“由硬變軟”,軟體和演算法的重要性發生了巨大的提升。
網際網路巨頭可以利用自身在軟體、演算法、生態和資金方面的優勢,助力中國智慧汽車的發展。所以好多網際網路公司下場造車也就見怪不怪了。
電動化這一大趨勢,我們已經造就了寧德時代等一眾鋰電產業鏈,讓中國汽車零部件首度躋身世界之巔。而智慧化這一新趨勢,是否能讓中國品牌,躋身世界主流?我覺得還是很有機會的。
但是,智慧化不會一蹴而就,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先慢慢提升,之後才會是更加智慧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最後總結下:相較於智慧手機而言,智慧駕駛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其優勢是市場空間更大;其劣勢是它並不像iPhone 4出來就是一款成熟的產品,可以高速滲透一樣;它是非常成熟產品,因此要完成這一個技術工程,路很長,滲透速度也必然不會很快。
未來的汽車是創新的航母、是未來的智慧手機產業鏈;智慧駕駛這個賽道從機械化到電子化,甚至到未來的資訊化,絕對會是一個長坡後雪的過程
我會在微信公眾號:海涵財經 中每天更新最新機構調研報告、元宇宙、鋰電池、綠電、中藥、科技國產替代、高階製造等未來核心賽道龍頭分析,以及低位趨勢板塊預判分析,未來沒有全面牛市,選對賽道,把握內在核心價值才是盈利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