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逐漸成為個貸不良行業最高頻的詞彙。
那麼科技如何賦能個貸不良?縱觀個貸不良市場,毫不意外,“AI智慧”成為了各大處置機構的口頭禪,從語音機器人到智慧質檢以及智慧管理系統等。智慧處置服務無處不在,但同樣智慧處置卻處處受限!根據市場的相關人士透露,不管科技如何發達,在資產處置的後端,尤其是逾期賬齡較長的個貸不良包,95%的機構依然還在靠人工。科技,更像諸多處置機構為自己描繪的大餅!
那麼,事實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資產處置的智慧化程序
當前,國內金融領域對語音催收機器人已有較高的接受度,例如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自2016年起就引入自動語音催收系統、平安集團旗下的金融壹賬通也是較早就推出了智慧催收機器人。與此同時,小局根據“企查查”企業信用系統進行公司經營範圍關鍵詞查詢得知,截至目前,國內涉及智慧催收的註冊公司270家,其中存續的仍有172家。智慧處置公司儘管不能隨處可見,但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市場普遍的表述來看,語音催收機器人的技術關鍵點在於AI、NLP、ASR等機器學的技術,實現個貸處置中較為固定化的操作模式,比如自動外呼、精準識別、智慧打斷、多輪對話等。
同時,伴隨著智慧機器人的拓展應用,為高效處置個人不良資產,市場又衍生出了智慧分案和語音質檢等技術,對個貸不良處置進行多維度的智慧化和定製化的操作。比如在各大金融科技公司的宣傳層面,這些技術能夠將分群模型和賬齡策略相結合,對不同使用者群採取不同的催收手段,還能做到將客戶與機器人的通話全文轉寫,為追款提供結構化資料線索等等。
智慧催收的優劣勢
具體實踐中,智慧催收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降本增效。於處置機構而言,人工往往是企業最大的成本。舉個例子,湖南最大的催收公司——永雄曾在招股書風險中提到,2017年和2018年,公司員工成本分別為3.42億元和4.55億元,平均僱員薪酬為4733元和5575元。
但是依據人工處置案件的效率,每個人工坐席每天處理客戶量不過在300件左右。引入智慧催收後,一個機器人每天能夠處理6000件逾期貸款,是人工的二十倍。甚至有些機構的催收機器人可以做到7天無休執行,每日撥出量可達到百萬級別。
其次,在合規方面智慧處置也有著非常大的優越性。尤其是暴力催收方面,人工往往會因為情緒波動對案件處置做出過激反應,但機器人則不會。再則在各大機構都關注的質檢環節,智慧催收的優越性不僅能夠百分百替代人工,更為關鍵的是文字質檢、影象質檢、語音質檢及影片質檢等多維度進行檢測,不僅能及時捕捉記錄違規情況,實時監控預警及評價,更可以實現事前的預警,這是很多人工所不能完成的。
毫無疑問,智慧催收的出現、成熟,改變了我國處置行業粗放型的模式。但在智慧化的程序中,始終未能徹底解決資產處置難的問題。首先不論智慧催收如何高效、創新,但始終無法完全達到人與人交流的效果。進而導致智慧催收目前還停留在逾期較短的階段,對於長賬齡的客戶觸達和催收,催收主力仍以人工團隊為主。而且藉助智慧催收始終避免不了與債務人進行正面的交鋒,債務人與催收公司始終站在對立的兩面,進而引發的監管問題和投訴一直居高不下。
科技蝶變,在於重塑人的價值
痛點未破,科技如何能助力處置行業華麗“轉身”?
隨著消費信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以及個貸不良批轉試點工作的放開,資產處置行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催收行業的科技創新,拘泥於處置演算法有多快,處置量有多大已然不能完全解決處置的根本問題,更需要在思維模式上尋求突破。
在過去幾年裡,科技與金融不斷碰撞,產生過諸多火花。而在處置領域,是否也有不一樣的火花呢?在小局的收集中,發現在美國無孔不入的信用體系之下,有這樣一家處置公司——TrueAccord憑藉著幾十個員工就透過AI和社交網路催收,管理著近16億美元的債務。
而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與國內催收機構完全不同的境遇是:TrueAccord作為一家催收公司卻在Google評論上獲得高達4.8分(滿分5分)的高度評價,其中大多是在TrueAccord協助之下襬脫債務困擾的消費者留下的感謝。
邏輯在哪裡?!!
關鍵的一點,TrueAccord改變了傳統催收與債務人之間你追我跑的對立關係,和債權人討論彈性,比方說:授權他們提供債務人期限內還款享折扣、分期攤還、延遲付款等不同方案。要是債務人還不滿意,TureAccord的客服甚至會請對方提案,回頭和債權人進行協商更有彈性的還款計劃。
在科技剛性的邏輯基礎上,融入彈性的方式重塑人的價值,改變了處置的意義同時,也讓處置的雙方從對立面走到了統一戰線。TrueAccord創新點正是基於此。
“把已經丟了的客戶重新找回來,把壞客戶變成好客戶,把好客戶變成黏度很高的忠誠客戶,”這樣的理念正在影響著新一代的催收處置,也讓科技催收的未來,充滿了無限象限。
小局發現,在國內的市場上,陸續出現了這類的科技處置公司。他們逐漸淡化債務本身,並將目光焦聚在“人”的身上,以陪伴債務人成長的方式,為客戶建立可承擔的重組分期計劃,透過重塑客戶關係和對價值鏈的重構顛覆著傳統的催收模式。
不管這樣的處置是否能夠長遠發展,但至少我們看到,催收逐漸褪去暴力的外衣,人的價值正無限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