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近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對中國館的說明,也許這篇說明,會讓你感慨良多。
The Chinese have created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and sustained civilizations that is unique in the world. Their language, whether spoken or written, has remained almost unchanged for nearly four thousand years, linking this vast country together, and closely connecting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and conveying a unified culture that it is unparalleled i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為廣博、持續的文明。他們的語言,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近四千來幾乎保持不變,將這個遼闊的國家連結在一起,並將過去與現在緊密聯絡在一起,傳達了世界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都無與倫比的統一的文化。
In contr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geographically diverse regions. Mountains, grasslands, and deserts are the borders, and the large plains surrounded by wide rivers nurture a dense population. They are always attached to this land, and they show their superb skills with high-quality material products.
與此相反,中國又是一個地理上多樣性極大的地區之一。山脈、草原、沙漠為疆,被寬闊的河流環繞著的大平原養育著密集的人口,他們始終依戀著這片土地,並且他們以高質量的物質產品顯示出他們高超的技能。
Inspite of the vast siz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riodic eruptions of social unrest within or invasion from outside, China’s rulers have always sought a single, strong, unified state administered by an educated elite. The bonds of society have been held in place by language, codes of law, custom and ceremony, as well as by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ts of the arts and manufacturing.
儘管這個國家幅員遼闊,並且內亂外侵不斷,但中國的統治者總能透過依靠社會上的傑出人才探索出獨一無二、強大和統一的國家管理方式。語言文化、法律法規、風俗習慣,以及藝術與製造產品的廣泛交流將這個社會恰當地聯絡起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等。
這2萬3千件中國曆代稀世珍寶中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
1、景泰藍瓷壇
來自於中國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中國明代的工匠採用拜占庭工匠的景泰藍製作技巧,並於15世紀早期改進了這項技術。透過瓷壇頸部的題字可以看出這個瓷壇是御用匠師們為宣德皇帝打造的。明代景德鎮的工匠們製作的青花瓷,其形狀和裝飾與皇家工廠出品的瓷器一模一樣。宣德皇帝很可能下令在紫禁城內使用這種瓷壇。色彩亮麗的景泰藍瓷器在宮廷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世界上只有兩個像這樣有蓋的景泰藍瓷壇,一個在大英博物館中,另一個則是私人收藏。景泰藍瓷器的製作耗時且費用高昂。工匠用金屬絲在青銅器皿上勾勒出矯健的龍和雲紋後,再用玻璃漿填充。用景泰藍工藝標記的六字標識是宣德瓷器的特徵。據說估值上億元,可是放在一個三層架的最底層。
此罐口沿處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監造”兩處內外重複款識,罐內又重複鐫刻一遍,表明了此罐為宣德皇帝獨享。馬未都先生曾在電視上提起過這個景泰藍罐,他說:“西方人認為景泰藍特別代表中國文化…,認為古董店裡要沒有景泰藍就不叫古董店。”“除了故宮,中國有景泰藍收藏的只有三個館,主要是故宮,其次是西藏博物館有一批,還有南京博物館有一點,剩下的博物館裡都沒有這些東西,為什麼不收藏?過去就都流往國外了。
2、三菩薩壁畫
這幅壁畫,大多數人認定是從敦煌偷去的。
畫上的三尊菩薩裙帶飛揚,面容慈祥,形象端莊,體態豐滿,神貌各異。
整幅畫線條流暢,畫風細膩。
儘管年代久遠,依然可以看出當年的絢麗色彩。
清晰地割痕把畫面分成了12塊。
可是看了說明,才知道,它和敦煌沒有關係,而是來自河北省行唐縣的清涼寺。
行唐縣清涼寺建於金大定(公元1162年)年間,曾經是五臺山下的第一大寺。三菩薩壁畫由五臺山一寺廟的和尚所作,始繪於明永樂年間(1424年),後期繪製分別於明正統年間(1437年及1468年)進行,前後歷經40餘年。當時的清涼寺規模宏大,各大殿內皆有壁畫,其人物畫的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其山水畫的巍峨壯觀,有一覽如身臨其境之感。
而三菩薩則是繪製在後殿北牆上的主畫。這幅壁畫並不能代表中國頂級的壁畫藝術,寫它是因為當時運輸的困難性,也因為我的家鄉是山西。1926年秋冬,英國人與當時的縣政府勾結,買走了三菩薩壁畫。後在日寇侵華期間幾經戰亂,清涼寺被毀為平地,餘下的所有壁畫均遭滅頂之災。壁畫前分別是:明彩瓷道人、遼三彩羅漢、明彩瓷彌勒佛。
3、三彩羅漢像
來自中國北部,河北省易縣,中國遼代,三彩羅漢像之一;
早年被認定為唐代作品,總計16尊。
20世紀初被盜運出境的過程中至少譭棄了三尊,迄今為止存世僅11尊。
對於這批三彩羅漢像的年代斷定也是幾經變化。因為羅漢像採用白色陶胎,質地緊密,通體施三彩釉,與唐三彩相似,故最初被認為是唐代之物。
之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專家們對羅漢像的年代又提出了多種不同意見,從北宋到遼、金時各有人支援,甚至有人認為這些雕像可能製作於明代。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學界基本達成共識,認為其年代當為950-1050年。
1996年,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ies)透過對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所藏羅漢進行熱釋光測試,將羅漢像的年代定在836-1222年,底座則定在892-1260年。因此他推測羅漢像的年代在12到13世紀之間,相當於遼金時期。
後來,這尊羅漢像的修復者斯圖亞特·弗萊明(Stuart Fleming)對這一斷代進行了修正。在他1997年10月給寫給博物館館長詹妮弗·懷特(Jennifer White)的信中提到,他認為斯密斯的實驗低估了環境的影響力。因為這些羅漢像本身體積龐大,胎體對於γ輻射有反作用。因此,他更傾向於羅漢像的年代是在1210年前後的一百年(即1110-1310年間)。
總之,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八佛窪羅漢像,遼塑,不僅是中國古代寫實藝術的無上瑰寶,更是高僧大德們氣韻生動、神容畢真的傳神寫照。其結禪定印的一雙手塑造的尤其出色,就藝術成就而言,堪稱繪塑雙璧。
梁思成先生在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期間,曾經親眼瞻仰過易縣三彩羅漢像。在其《中國雕塑史》中,梁思成寫道:“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皆由對於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體之結構,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寫實為主;其第三量之觀察至精微,故成忠實表現,不亞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
在遼代藝術家看來,羅漢不應該只是獨自享受智慧帶來的法喜,更應該是承宣佛法、自渡渡人、精進不懈的“準”菩薩。
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證得此果就已經能脫離了六道輪迴,進入享諸樂而無諸苦的極樂世界,教化眾生、普渡群迷乃是自覺、覺他的菩薩應負的責任,但八佛窪這些三彩羅漢多作蹙眉沉思之狀——既是對現世苦難的反省,又是對芸芸眾生的憐憫。在他眼光中,金錢、權利、地位、享受、恩怨、戰爭甚至天長地久的愛情,這些人世間一切的價值和觀念都在冰消瓦解。
這是怎樣的鬼斧神工,一尊能奪造化之功的八佛窪羅漢像,對虔誠的僧俗信眾而言,抵得上千卷萬卷承載宗教智慧的佛經!
這批代表遼代以來寫實主義最高成就的雕塑,堪稱後人無法企及的宗教美術作品,全部流散異域,遺憾國內早已蕩然無存。
附:中國遼代三彩羅漢像海外其它館藏
1、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1尊(頭部補塑)
2、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1尊(殘)
3-4、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2尊
5、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藏1尊
6、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藏1尊
7、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1尊
8、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有1尊
9、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館藏1尊
10、日本私人收藏家松方幸次郎舊藏1尊(明代)
11、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冬宮)藏1尊(現在僅存胸像) 舊存於柏林
4、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摹本
曾藏於我國圓明園、當今存世最早的我國絹畫《女史箴圖》,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但多出樊姬、衛女2段。
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中國獲得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以25英鎊的價格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由於英國方面知識欠缺,按照日本畫的方式進行裝裱,且將其攔截為三段,並出現了掉渣現象。此畫卷一年僅對外展出兩次,平時儘量防光防照,以防褪色。
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全卷長348.2CM,高24.8CM,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9段,絹本繪畫。作品主要根據張華的《女史篇》描繪,漢代的“馮媛”以身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有班捷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等。
第一段是漢元帝率宮人看鬥獸,後宮佳麗在座,一黑熊突然躍出圍欄直逼漢元帝,馮婕妤以身護主的故事。
第二段是班婕妤辭謝與漢成帝同輦的故事。
第三段畫的是一座崇峻嶺,錶王“崇猶塵積”。
第四段畫的是兩個婦女對鏡梳妝。
第五段是一張懸掛帷縵的床,床前有幾。
第六段畫的是夫妻二人並肩端坐,對面一婦女懷抱孩子。全段人物眾多,表情各異,豐富多彩。
第七段畫的是一男一女,指“歡不可以讀,寵不可以專”。
第八段畫的是一婦女端坐,微低頭似乎在沉思什麼。
第九段表現三個女人形象。獨自站立的女史官,右手執筆,左手託著一本書,在批註什麼內容。對面兩位女子,一女子回首與另一女子形成對視,在交談著什麼。這正是“女史箴篇,敢告庶姬”。
雖然作品蘊涵了婦女應當遵守的道德信條,但是對上層婦女梳妝妝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繪,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他所採用的遊絲描手法,使得畫面典雅、寧靜又不失明麗、活潑。畫面中的線條迴圈婉轉,均勻優美,人物衣帶飄灑,形象生動。女史們下襬寬大的衣裙修長飄逸,每款都配以形態各異、顏色豔麗的飄帶,顯現出飄飄欲仙、雍容華貴的氣派。真實而生動的再現了當時貴族婦女的嬌柔、矜持,無論身姿、儀態、服飾都合乎她們的身份和個性。
《女史箴圖》中人物儀態宛然,細節描繪精微,筆法細勁連綿,設色典麗秀潤。畫卷中的山水與人物關係是人大於山,山石空勾不皴,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風格。
5、中國館其它
上圖:唐寅,1470-1523年,《老子騎牛畫》;
上圖:1489年,漆器,《蘭花館聚會》;
上圖:1522-1566年,朱邦,《紫禁城前掛著官員的肖像》;
上圖:中國最大的絲綢刺繡,8世紀,高2.5米,《薩迦穆尼佛陀與兩弟子》;
上圖:中國瓷器多不勝數,歷經數個朝代,美的讓人目不暇接;
其他精品還有“北宗”之祖、唐代畫家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圖》、五代江南畫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圖》、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范寬的《攜琴訪友圖》、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華巖變相圖》、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墨竹圖》。此外,還有商代青銅雙羊尊、西周康侯青銅簋、邢侯簋、漢代玉雕馭龍、唐代黃玉坐犬、《永樂大典》10冊等。
恩格斯說,博物館是城市的眼睛。
有哲人說:“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天,我將用一天來逛大英博物館。”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卷物化的歷史,遨遊在博物館,可以穿越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可以跨越物質與精神的界限,探索文明的點點滴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