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越來越成為當下人們生活的必須品,不僅是人們獲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工具,更是人們視覺的延伸和記錄生活的工具。同時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和人們分享生活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手機的影像系統強弱越來越成為人們選擇手機的重要維度。
事實上,從2017年起,隨著手機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手機的影像系統就成為手機廠家追求差異化的一個方向,而最近有消費者行為調查表明,手機拍照效能的強弱成為使用者購買手機的第一考慮的因素。
手機的影像系統,不僅成為幾乎每個人生活的記憶,而且還正在推動著手機行業在影像行業的技術發展。
2021年的手機影像領域,仍然是由華為、蘋果雙強並立的時代,這兩家最早把手機拍照轉變為計算攝影的廠家,在2021年再次把技術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而其它手機廠家,則延著傳統手機拍照的路徑,雖然時有亮眼的作品出現,但總體而言,在手機影像的技術體系上,仍然與前兩家走在不同的路上。
一、大底(CMOS)仍然是傳統手機拍照的不二法門
2021年3月之前,整個手機影像領域,仍然是由華為主導的計算攝影大殺四方的局勢,雖然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華為的產品出貨量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但P40 Pro、Mate 40 Pro的影像水平,仍然是行業難以企及的高峰。
2021年3月底,小米推出了搭載了三星GN2 CMOS的小米11 UItra,CMOS的尺寸增大到了1/1.12英寸,第一次讓手機的CMOS真正有了與數碼卡片機對抗的基礎。
在此之前,華為的P40 Pro+採用的索尼IMX700的1/1.28英寸的大小,一直是手機CMOS領域中最大的感光元件。而小米11 UItra採用的三星GN2,確實給手機影像帶來了另外一種可能。
儘管小米11 UItra以及小米的手機拍照,仍然只是延續了傳統攝影的方式,也就是不同鏡頭負責不同焦段的影像,但相對大的CMOS卻給小米11 UItra的影像帶來了肉眼可見的提升,相對於小米以前產品的影像能力,小米11 UItra的主攝表現出來的影畫素質可圈可點。
但受制於小米在影像演算法方面的影響,小米11 UItra在推出後的一段時間裡,無論在對焦和細節方面,發揮並不穩定,在高光和白平衡以及色彩還原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小米11 UItra給小米在手機影像領域帶來優勢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2021年7月底華為P50系列的釋出,2021年手機影像領域再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華為P50 Pro再次將計算攝影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2021年7月底,在遲到了4個月後,華為P50系列終於出現。這一次華為在計算攝影方面,革命性地加入了“計算光學”和“原色引擎”兩大技術,讓華為的計算攝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技術體系。
在手機攝影中,特別在長焦端,影象進入光學器件的過程中會損失50%的影象資訊(這個損失非常大),如果沒有計算光學參與,只能通過後期影象資訊處理技術來提升。以前沒有計算光學時的影象處理,只能叫作是半段式影象處理,按照半段式,前面的光學部分損失50%,後面想辦法做還原、恢復,最多隻能做到60%影象原始資訊的恢復。而在P50系列手機上,計算光學的加入,可以多還原25%的影象資訊。從以前半段式還原60%的影象資訊,可以提升到81%,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在不佔用過多手機空間的情況下,就能獲得高效能鏡頭模組帶來的成像質量。
可以說,計算光學進入手機影像領域,解決了手機攝影中光訊號在傳遞過程損失的問題,為提高手機影像開闢了另一條技術方向。
華為的“原色引擎”,透過擬合人類感知色彩的流程(人類感知色彩有兩部分:一是人眼看到,二是人腦處理),模擬人眼的部分做了獨特的色彩空間的轉化,影象感測器和多光譜感測器獲得環境資訊後,把RGB轉為CIE-XYZ色彩空間,再進行人腦環節的模擬,使得光源色彩變化時保持感知到的物體色彩儘量恆定,這就實現了拍攝的影象基本上和我們人眼看到的一樣。
這一技術與傳統的標準白平衡校準的技術路線完全不同。在傳統白平衡校準方式中,想拍顏色非常準確的照片需要手動設定白平衡,先拍一張白紙做基準,然後再拍我們所需要拍攝的主體,主體色彩和環境色彩都會以這張白紙作為基準進行校正,這麼做的結果的確把視野裡面的白色拍成純粹的白色,但事實上我們人眼看到的可能並不是這樣,人眼感受的色彩會隨著環境色彩發生變化。
在如何恢復光訊號在傳輸過程中的損失和透過模擬人眼的色彩還原方面的技術突破,讓華為的“計算攝影”以獨特的技術體系再次將手機攝影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受益新技術的影響,在華為P50 Pro上,雖然受供應鏈的影響,華為P50 Pro在CMOS等硬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妥協,但透過全新的“計算攝影”技術體系在光學恢復和演算法層面的提升,華為P50 Pro的細節和色彩表現成為2021年手機攝影領域的巔峰之作。
三、iPhone 13 Pro再次奠定了蘋果在手機攝影方面的地位
2021年蘋果在其秋季釋出會上推出的iPhone 13系列,再次用技術實力證明了其在手機攝影領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特別是在iPhone 13 Pro/Max上,蘋果透過提升CMOS的面積和光圈(儘管iPhone的CMOS面積與安卓系還有很大的差距),全面改變了iPhone產品的進光量,這樣做的收益就是,iPhone 13 Pro/Max不僅徹底改變了其在夜景拍攝時的短板,也極大地提升了iPhone產品以前在逆光環境中主體曝光不足的問題,同樣在色彩還原方面,iPhone 13 Pro/Max與其以前的產品相比,更加準確,一改以前給使用者形成的照片“偏黃”的印象。
在手機影像領域,iPhone影像體系一直是行業的一個另類,至少在2017年之前,iPhone表現出來影像質量,一直是行業的實際產業標準。但自從華為P20/Mate 20系列出現,打破了這一行業格局,手機影像體系,開始由華為主導。iPhone 13 Pro/Max的出現,讓iPhone有重回手機影像頂端的跡像,無論是CMOS和鏡頭的硬體素質,還是光學防抖和CMOS防抖的使用,或者說鐳射對焦的使用對夜景拍照體驗的提升,都讓iPhone 13 Pro/Max與前一代產品有了較大的不同。
事實上從iPhone 13 Pro/Max實際表現來看,在細節還原、色彩還原、描寫效能等方面都極為優秀,雖然在抗眩光方面仍然不及安卓系的旗艦產品,但總體上來看,其影像水平仍然是手機攝影領域的頂級之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iPhone 13 Pro/Max的CMOS仍然採用的是1200萬畫素的產品,這並不意味著蘋果沒有能力處理5000萬畫素甚至1億畫素的CMOS影像的能力,而真正的原因可能在於,在手機攝影中,受鏡頭低解析度的影響,CMOS能表現出的解析度也就在1200萬畫素左右,再高的畫素對最後的成本沒有幫助,只能增加處理的複雜度。
iPhone 13 Pro/Max所採用有1200萬畫素的感測器,基本上打敗了99%的安卓旗艦機號稱5000萬畫素或1億畫素的影像系統,這還不能讓手機影像行業思考以畫素論畫質這條路是否正確嗎?
四、另一種路徑,迎合中國女性審美趨勢的影像嘗試
仔細研究中國手機市場中的影像發展,其實長期還糾結於“真實”與“美”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選擇,技術趨勢與使用者審美一直很難得到完美的統一。
最典型的表現在於,對許多女性使用者而言, 他們對iPhone過於真實的還原並不買帳,她們更看重的是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拍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2021年的手機影像領域,雖然在技術進步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但在使用者表現方面則是另外一種景象。
2021年9月間釋出的vivo X70 Pro不僅在影像硬體上配置了後置四攝的規模,最大CMOS面積達到了1/1.31英寸,仍然配備了一隻5倍潛望式長焦,配合獨立的影像處理晶片和vivo V1影像處理單元,在預覽和拍攝不同風格方面有給使用者一個全新的便攜的使用體驗。
在保證一流的成像品質的前提下,vivo把自己的個性化影像更偏向於如何適應女性的審美習慣和趨勢。
去年年底推出的#vivo S12#更是將這種影像理念延伸至了主力出貨市場。縱觀這幾年手機影像的發展,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家都是在旗艦機上將影像單元的配置拉滿,但在主力出貨市場上的產品,其影像水準往往與其旗艦機有著巨大的差距。
vivo的S12似乎是一個另類,一方面vivo透過獨家的“極致變色2.0”,讓手機後背在不同的紫外線強度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讓手機的後背更具時尚化特別,另一方面透過前置雙攝定製化的感測器,柔光環和柔光燈的補光方式的加入,配合vivo獨特的人像演算法,讓自拍更符合中國女性的審美趨勢,而各種拍攝造型方案的參與圖示,更為喜歡自拍的使用者提供了隨時拍出海報特點的構圖風格。
不能不說,在手機影像領域,vivo是最懂中國女性需求的一家廠商,也是把手機影像向易用、好用發展的一家代表性廠家。
回顧2021年手機影像的發展,整個產業從年初的影像“軍備競賽”發展到年末的動力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年初的手機旗艦一般都配置了四攝和潛望式長焦的硬體規格,而到了年底,這種配置已不多見。無論是小米12 Pro還是OPPO的Find N、realme GT2都已下降至了3攝配置,潛望式長焦也都消失了。
之所以產生這種市場趨勢,其實並非是市場需求的影響,更多因素在於技術、成本以及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具體而言,多攝配置更加考驗廠家對不同攝像模組的影像統一性的調校,也對其影像演算法在適用不同模組時帶來了更高的技術要求。而潛望式長焦,由於光訊號在狹窄的光路中傳輸,整體資訊號缺失超過了50%,這對後期影像的最佳化帶來了更高的挑戰,事實上,從以前的產品表現看,除了華為的5倍長焦外,很少有廠家的5倍長焦的畫面素質具可用的價值。
事實上,從目前的市場環境看,處於手機影像頂端的華為和蘋果,一家的產品並不會與國內廠家的產品形成直接競爭關係,另一家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出貨量已經嚴重下降,在這種環境中,國內手機廠家在手機影像方面也就沒有了直接的競爭壓力,各廠家在產品中不斷削減影像配置也就在情理之中。與其在技術門檻越來越高的影像技術方面投入巨大,而且並不一定產生技術提升,不如透過減少配置,提高基本拍照水平來得更實惠一些。
我們每個人的手機中,至上也有幾百張照片,這比十幾年前一個家庭的照片還要多。手機已經成為我們記錄生活的工具,記錄著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喜怒哀樂。如果再過十年,當我們回頭再看我們手機中的影像,也許那才是生活留給我們每個人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