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親戚只是你一廂情願地去走,實際上他家並不怎麼歡迎你,所以為什麼要熱臉貼人家冷屁股呢?我就看得很明白,真的有些親戚還不如朋友……
來說說今天刷手機一天後的“刷後感”,這個詞很刺眼,也很讓人冷靜,反思,甚至想一想後突然靈光一閃,也就那麼回事!
開始我很納悶啊,啥叫“無根一代”,賣大蔥的只賣給你一袋子蔥葉嗎?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關於生孩子跟誰姓這個問題!
轟轟烈烈討論了好幾個月後,得出來一個結論,孩子跟父親姓呢,對於一個男人來講可以具有約束效果,簡單的講就是,排除一切問題之後,一個孩子是否必要讓父親擔任撫養責任來自於這個孩子姓啥,
結婚後大部分就開始造人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然後撫養呀啥的,當爹的多半都是掙錢,當媽的多半是帶孩子,這一來呢,就會有個別的情緒出現,
極端下的爹:我就是出錢而已。
啥也不是,也就是說孩子更親近當媽的,有可能孩子對於爹的概念就是“養媽和我的”!然後孩子就會認為媽才是自己這輩子最重要的人,其他人都無所謂,這時候的根在哪,在自己媽那。
當然啊,這是一個很荒唐的說辭,
為什麼要聯絡這個話題?因為根源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思想!
根就是根源問題,起了追根溯源的目的性,假設孩子和媽姓,都姓王,那憑藉著多年的經驗,這孩子在別人看來就是老王家的種,根源追溯到古今華夏第一王姓,然而,這是錯的,或許通婚過呢,根源就錯了!
以上講的是根的大義,跟今天要說的“無根一代”沒有關係!
這個詞的根,應該理解為蒲公英一樣的東西,小的時候有家,長大後就隨風飄了,到哪都是自己一個!
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看風的心情,有的一直飄,有的就地立足,還是沒有閒暇的,時間緊迫,忙碌過後也需要休息不是,所以親戚變成了很奢侈的一個詞,走親戚就更加奢望了,久了呢,好像也就那樣了,更何況長時間不熟悉,導致也沒什麼好感,甚至不及同事朋友的感覺。
慢慢變成一家親而不是一族親,這時候就沒根了。
而這個原因的發展過程還包括了:
視力、勢力、實力、失利、市裡、十里、例項、事例、失禮、事理。
看見裝出沒看見;
別人看你窮不待見;
沒禮貌不喜歡;
距離遠不想見或嫌麻煩;
自己窮覺得不想被小瞧;
看過聽過太多案例怕自己深受其害;
聽說誰破產了怕求幫忙;
中國的詞彙就兩個字的拼音給造了好多個詞出來,而這些詞彙聚成了一件事情的根源所在。
是自己想無根嗎?是又好像不是,把這個詞扣到90年代群體的身上好像很扎心啊,是他們不想嗎?
60,70,80年代的人們,一個院子的,一起共同發展的,互相扶持的,再加上老一輩講解的:兄弟如手足呀!
他們是這樣,可到了90呢?
生一個就好;
個有個的院子;
大城市裡買房;
按照一老表的話來講:
根?
根幫我付房貸車貸?
還是交保險交孩子學費?
管埋還是管抬?
與其忙著走那些親戚還不如跟客戶朋友多喝兩杯,多走些門路,多想點法子掙錢。
嘆氣一下!
說到底,不是90一代無根,而是在環境下,被迫走上了蒲公英的方向。誰還不想著有七大姑八大姨疼,二大爺三大舅愛呢。可是,他們也要愛自己的孩子呀,哪裡還有心思來愛自己呢?
插播一下:有人說走親戚會被調侃結婚一事,外人誰在意你要不要結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