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央蘇區,當時廣泛流傳著這麼一首民歌《當兵就要當紅軍》,歌詞是這樣寫的:
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人來壓迫人。
當兵就要當紅軍,工農配合殺敵人,買辦豪紳和地主,堅決打他不留情。
當兵就要當紅軍,退伍下來不愁貧,會做工的有工做,會耕田的有田耕。
當兵就要當紅軍,衝鋒陷陣殺敵人,消滅反動國民黨,民權革命快完成。
這首民歌充分體現了當時紅軍深受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八子參軍》的故事就是在此時期發生的。
當時的工農紅軍力量還很薄弱,面對國民黨的圍剿,為了擴大隊伍,1932年到1934年先後在江西的革命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
1934年1月22日,毛澤東同志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特別提到了擴紅運動的模範鄉——江西長崗鄉和福建才溪鄉。
這兩個鄉在擴紅運動中最為積極踴躍,長崗鄉每100個青壯年中就有80個加入了紅軍隊伍,才溪鄉每100個青壯年88個加入了紅軍,他們都投入了蘇區反圍剿的戰鬥之中。並且每次的戰鬥,蘇區的群眾都要組織起運輸隊、擔架隊為前線的紅軍將士送去糧食和彈藥,搶救傷員。
楊榮顯是瑞金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的農民,他有八個兒子,分別叫一生保、二生保......八生保。紅軍來之前,楊顯榮是家徒四壁,窮的飯都吃不上。而紅軍來了之後,楊顯榮家分得了土地山林,幾個兒子還娶了媳婦,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於是在1931年,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成立的第二天,楊顯榮便帶著自己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報名參軍。
不幸的是,僅僅三個月,兩人便犧牲在了戰場之上。
一年後,蔣介石調集40萬大軍瘋狂進攻中央蘇區,楊顯榮乾脆直接將自己剩下的六個兒子全部送上了戰場。
“擴紅”幹部請楊顯榮留一個兒子照顧家裡,楊顯榮說:“不要緊,要上都上!”
在之後殘酷的戰爭中,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相繼犧牲。
時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的鄧小平聽說這件事後,打算找到老七和老八,將他們送回楊顯榮身邊。
聽聞六個哥哥都已經犧牲的訊息,老七和老八在悲憤之餘決心一定要打贏這場仗,為哥哥報仇雪恨。但是天不遂人願,這場戰爭結束後,傳來的是兩個兒子壯烈犧牲的訊息。
1934年深秋,楊顯榮老人在彌留之際,囁嚅著呼喚8個兒子的乳名,卻無一子在身旁,身邊的家人都不忍將8兄弟犧牲的噩耗告訴他,就這樣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為了銘記父輩的光榮,楊榮顯的幾個孫子在家鄉的山坡上堆起了8座空墳,每年去掃墓祭拜。
1934年,《紅色中華》曾在第三版裡報道了楊榮顯一家的在革命中做的貢獻。
2005年,瑞金市歌舞團以楊榮顯一家為原型編排了歌舞劇《八子參軍》。
2019年,以八子參軍為故事原型的電影《八子》上映。
古有楊家將七郎八虎滿門忠烈,今有楊榮顯一家滿門革命英雄,在國家危難時刻,不畏艱險不計個人得失,捨生忘死,前赴後繼,譜寫了一段英雄史詩。楊家八子壯烈犧牲的事蹟是革命年代鬥士的縮影,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將士,早已凝成天安門廣場上那座不朽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本期分享到此結束,喜歡的朋友點贊關注支援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