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華夏數千年曆史,那真是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臺。縱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個個的都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在這星光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得不說說由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建立的趙宋王朝。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說起宋朝,大家必然會想起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漢;被秦檜害死的嶽武穆;女中豪傑穆桂英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而歷史的長河,也恰恰由這些英雄人物的愛恨情仇、征伐殺戮所構成。
宋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可謂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朝代。在這個朝代裡,經濟高度發達,文化長足發展,科技層出不窮。也正是這樣一個國祚三百多年的朝代,卻因為備受北方少數民族的武力霸凌,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不斷地割地納貢,俯首稱臣,將漢民族的錚錚鐵骨遺失殆盡,而倍受人們的詬病,倒底是出於何種緣由呢?
要想理清楚這其中的愛恨情仇,不得不說說趙宋王朝的軍事。
眾所周知,北宋建立於五代十國之後。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最為混亂、最為黑暗的時期。在那個大分裂的時代,王朝皇權的更替,猶如女人的衣服,一天換幾套。也正是由於這樣一個時代背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從周世宗遺孤手中奪取了皇權,建立了北宋王朝,結束了華夏大地近百年的混戰史,使中國又一次進入一個趨於一統,大發展的時期。
宋朝的建立是透過兵變實現的,按照古代正統的價值觀,這種政權的建立,在法理上並不是合法的。也就是說,既然趙氏能透過兵變,一舉實現人生的小目標,那麼王氏、劉氏等人也能透過兵變,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巔峰。對於這一點,作為人傑的趙匡胤深知肚明。為了防止趙宋政權重蹈覆轍,趙匡胤實行了一系列以高度中央集權為宗旨的軍事改革,確立了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實行以文制武,以確保趙宋王朝的長治久安。
樞密院: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
樞密院與中書門下並稱二府(中書門下為政府、樞密院為樞府),同為中央政府機關,類似於國防部。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
三衙: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
中央最高指揮機關,掌管禁軍的機構。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三衙的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
三衙雖然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
率臣
為禁軍出征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地分屬三衙的禁軍,事畢皆撤銷。
綜上所述,宋代實行兵將分離制度,將領並不能直接管理基層兵士,所以宋代軍隊會僱選武師作為教官來負責操練軍隊。林沖林教頭就是負責管理軍隊日常訓練的基層低階軍官。
以文制武的軍事制度,導致武官地位及權力日益低下,更可怕的是一旦文官上位,便近似瘋狂地打擊武官,導致趙宋王朝自始至終都無可挽狂瀾的良將,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按在地上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