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記
我爺爺的爺爺,也就是我的高祖,從我們家族現在在陝西的家譜上知道,高祖他的名字叫楊海盛,大約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山西安邑,他是陝西家譜裡輩分是最高的人,是陝一代,也是秦晉聯絡的重要紐帶。為了便宜他後人的尋根問祖,為此他在陝西家運初興之後,給自家的堂號(也是商號),取名“公盛義”時,頗費了一番心思,可謂用心良苦。
堂號“公盛義”註解推測:三個字因為分別取自祖籍山西安邑上輩義子輩的“義“字,取他們那輩的“盛”字,取他下輩的“公”字,三字由近到遠組成在陝西周子、戶縣的堂號“公盛義”。
除此之外關於他和山西安邑再無其他書面記錄,口傳下來關於山西安邑的資訊還有順郭村,村子南面有條名叫涑水河的小河,河上修過橋,是高祖楊海盛的爺爺修建的,據傳說他爺爺修建的橋,成了當時順郭村和附近十里八村上上下下關注的事情。橋放走了野馬奔湧的洪水,方便了鄉黨,是不是也給他的後人招來麻煩?。
家族傳承印記:以農為主,詩書傳家,祖傳郎中,兼之土特日用商務。
聽父親(八十五歲)、大嫂九十二歲、古來稀的五哥等人講,大約在十八世紀中葉的時候,處在中壯年的、我爺爺的爺爺家裡糟了大事,不得已家族裡他們一家五口攜妻遷子逃離安邑。
這裡我先把知道的事記錄一下。高祖楊海盛是個郎中,他們夫婦帶著他們的三個兒子,跳著貨郎擔作些針頭線腦和郎中的小生意,維持生計,從風陵渡口跨過黃河進入三秦大地。
不知道用了多久,一家人走到秦嶺腳下的商洛縣,在一個叫黑龍口的地方,他們大約十五歲的大兒子留在了那裡,開始了自己獨立找生活的歲月,從此也失去了音訊。
他們繼續啟程,一邊西行,一邊做針頭線腦的小生意,也給人看病,賣點秘製膏藥維持生計。
又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當他們走到澇店鎮的時候,他們選擇在這裡定居了。二兒子在澇店鎮的橋東成家立業,他和他的小兒子在一橋之隔的橋西定居。
關於我爺爺的爺爺的事先說到這裡,以後有了資訊待再補充。
我的問題:
?高祖楊海盛當時是什麼原因讓他在中壯年的時候,攜妻托子離開世世代代居住之地?是什麼原因導致離家出走?當時家裡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只是他一家人?他離開安邑家族裡還有些什麼人?都是誰?他的父母當時還健在嗎?他本人有幾個姊們?族裡排行老幾?……
今日臘八我做的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