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派系鬥爭一直是國軍未能形成戰鬥力的一個限制因素,就全國來看,除了中央軍系之外,還有眾多的地方派系。廣西李白的新桂系、雲南龍雲和盧漢的滇系,四川劉湘去世後的鄧錫侯、楊森和劉文輝等組成的川系聯盟,北方閻錫山的晉綏系和馮玉祥的西北軍繫系統。
而除了地方軍閥們,即使是老蔣自己的中央系也分派出來很多派系來,雖然都叫中央軍,但並不是鐵板一塊。比如在黃埔系裡面分出來陳誠土木系、何應欽系、胡宗南系,非黃埔出身的湯恩伯系、顧祝同系等。除此之外在這些派系下面還有自己的小團體,比如遠征軍小團體、第五軍小團體等。
當然,如果在解放戰爭中對這些派系進行排名的話,在中央軍系統裡面,最強的派系無疑是——以陳誠為魁首的國軍土木系。
解放戰爭國軍派系
在瞭解土木系的實力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國軍其他派系。
抗日戰爭結束後,隨著四大金剛蔣鼎文、錢大鈞等人退出一線,以黃埔學生胡宗南和湯恩伯等人為首的少壯派軍官們迅速上位。在中央軍中(除土木系外)形成了:何應欽系、胡宗南系、劉峙-顧祝同系和湯恩伯系。
先說,何應欽系。
在黃埔學生中如果說老蔣是校長的話,那麼執行教導主任職能的肯定是何應欽,在很多黃埔學生心目中一直信奉“蔣爹何媽”的信條。在北伐時被委以重任的何應欽,卻在寧漢之爭中站錯隊,同時因為在抗日戰爭多次正面戰場的潰敗,到了解放戰爭時,何應欽實際上已經被架空。
即使在解放戰爭中擔任國防部長等職務,但自己的嫡系部隊基本上已經散了,雖然內部還稱為何應欽系,但這個派系實際上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大家只不過是礙於不能加入其它派系,在一起抱團取暖罷了。
在何應欽系統裡面,包含了:杜聿明的第五軍系,包括他們創始人徐庭瑤、邱清泉、熊笑三等人,以及第五軍出去遠征軍的鄭洞國、廖耀湘和鄭庭笈等人都算在裡面,但在這些人裡面,相對於何應欽,他們更聽杜聿明的話,不過老實人杜聿明不搞派系,所以這些人實際上並沒有上下之分。屬於何應欽系的還有關麟徵52軍系統(此人和土木系關係鬧得很僵),52軍體系裡面還有張耀明(此人是黃埔第三任校長和杜聿明、關麟徵號稱黃埔陝西三傑)、張治中、趙公武、劉玉章等人。
除此之外,一些沒有明顯導向的派系,因為是從黃埔出去的,也可以勉強算在何應欽派系裡面。比如宋希濂派系(14兵團為基本盤),74軍系的俞濟時、王耀武、邱維達、施忠誠、張靈甫和李天霞等,以及何應欽侄女婿的海軍上將桂永清及他掌管的中央系海軍系。
總的來說,何應欽集團就是忠於老蔣,但不投靠其他派系,藉著何應欽名頭獨善其身的國軍總稱。
再說,胡宗南系。
胡宗南作為黃埔一期生,也是黃埔太子爺,也是黃埔學生中首個上將,其派系人員組成都是黃埔學生,不得不說稱為學生會主席胡宗南籠絡人心真的有一套。比如一期的李延年、範漢傑、李鐵軍和劉戡,二期的鐘松,四期的羅列、保定出身裴昌會等同學也甘願為其效力。
在軍隊層面,胡宗南集團主要是以第1軍為基本盤,在西北的時候透過蘇援以及軍校和訓練基地後方之便不斷擴編而成,人數強盛時有60萬。主要部隊有胡宗南起家的第1軍、李鐵軍的新2軍、27軍、36軍、67軍、80軍和90軍。值得一提的是軍政雙修的康澤等政工系的黃埔學生,也聚集在胡宗南麾下抱團取暖。
最後是,湯恩伯、劉峙-顧祝同系。
黃埔系學生們都是心高氣傲的主,雖然黃埔系裡面相互內鬥也很嚴重,但他們同樣都看不上人品不咋樣的湯恩伯、劉峙和顧祝同等人。這些人組成的派系,自然也是處於黃埔鄙視鏈的最底層。
比如以13軍為基幹組成的湯恩伯系。其核心成員吳紹周貴州講武堂出身、石覺也是不受重視的黃埔三期。同病相憐的還有劉峙和顧祝同,顧祝同和何應欽一樣都是不掌權,其派系核心的黃伯韜也並非黃埔出身,劉峙更是沒有自己的基本盤,只能依靠川軍44軍等雜牌部隊孝敬。因此這三個派系較弱,但凡有點盼頭的黃埔學生們都不會跟著這三位能力不足的大佬。
最強派系土木系
在瞭解完其他派系之後,再來看看號稱國軍最強的土木系。就能明白,為何說土木系是國軍中央軍最強的派系呢?
人員幹部最強。
相對於人人都不想去的湯恩伯系以及鬆散抱團取暖的何應欽系,土木系應該是人才濟濟和最為團結的。魁首陳誠以下有,羅卓英、周至柔、林蔚和郭懺組成的四大金剛,而且都是浙江人,最符合老蔣“黃、浙、陸、一”,即黃埔軍校畢業、浙江人、陸大畢業、第一軍出身的用人標準,說句不好聽的,這幾位比何應欽都難倒。四大金剛麾下有郭汝瑰等13太保,以及黃維、胡璉、牟廷芳、夏楚中和闕漢騫等一眾虎將。
而且除了這個基本盤之外,陳誠系人才還有兩個特徵。
第一是半路加入土木系的非常多,對於陳誠來說,只要你是效忠國軍就都是自己人。陳誠這種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及“小委員長”的金字招牌,讓他收容了很多原先是國軍的旁系的集團,比如薛嶽所代表的粵軍,名將薛嶽和吳奇偉都在裡面,再有就是自己老丈人譚延闓系的湘軍以及附屬的唐生智剩下部隊,也基本上都被土木系吞併,有了湘軍和粵軍的加持,陳誠的勢力迅速得到了擴張。
第二,其他國軍派系的核心基本上都是前線作戰的將領,但陳誠系部在國軍中的職務是全方位的,這主要得益於解放戰爭中的陳誠長期擔任參謀總長。比如參謀系統的就有楊業孔、郭汝瑰、劉雲翰和羅澤闓等人,負責情報的呂文貞和洪懋祥等人,負責軍隊訓練的黃維和羅卓英等人。相對於其他派系只是簡單軍官聯盟,土木系的架構更復雜,這也讓他們能長期把持參謀本部和國防部。
你杜聿明帶領的徐州80萬國軍再強,還不是要乖乖地聽從郭汝瑰的作戰命令,讓你往哪打就往哪打……
精銳部隊最多。
除了基幹的將軍很多之外,土木系還掌握國軍一線大量的精銳部隊,很多人經常說五大主力土木系也就佔一個能有多強?但拋除五大主力之外,其他國軍裝備基本上都讓土木系先分。在國軍組建成為首批美械軍的時候,陳誠就利用軍政部長的職務之便,大力擴張土木系軍隊.
在國軍首批13個美械軍中,土木系就佔了大頭,其中全美械裝備的有:王凌雲的第2軍、胡璉18軍、闕漢騫54軍、牟廷芳94軍,以及半屬於的陳誠系的新1軍(當時除了孫立人下面的新編38師,剩下的14和50師都是陳誠塞進去的嫡系部隊)。13個美械師,有4個半都是土木系,佔據1/3以上。湯恩伯系1個,何應欽系6個分屬於杜聿明、王耀武、李仙洲等幾個小團體,因此就美械裝備來說土木系最強無疑。
而除了首批美械師之外,土木系還有一眾能打的國軍精銳,羅文廣的14軍、宋瑞珂的66軍、方靖的79軍,李樹正的80軍等等,以及薛嶽帶出來的張瑞貴63軍、張馳64軍(華野主要對手作戰頑強)、孫連仲系統的40軍。當時大量裝備美械的青年軍,當年陳誠仗著和大公子關係好以及羅卓英的擔任青年軍總教官的職務便利,大量將嫡系放進青年軍中。比如青年軍戴之奇的201師(99軍)、羅澤闓的202師、劉安琪204師、邱行湘的整編206師、羅友倫的207師,吳嘯亞208師。青年軍在當時有多強,可能進攻洛陽的劉鄧最有發言權。
而且除了陸軍之外,土木系還掌握了國軍的空軍,和對戰局影響不大的海軍相比,掌握空軍的土木系受到的好處最多。其中空軍總司令部、聯勤總司令部分別由號稱“土木系四大金剛”之二的周至柔、郭懺擔任。當年在南麻和豫東等戰役,國軍土木系陸軍能死裡逃生,都是多虧同系的空軍玩命增援。
雨田君說
因此,從上述綜合評定上來看,土木系毫無疑問是國軍中的第一大派系。
不過隨著國軍在正面戰場的節節敗退,土木系基本部隊損失慘重,蕭乾,戴之奇陣亡,黃維、邱行湘等人更是被我軍俘虜,曾經輝煌的土木系也陪著國軍一起隕落。當然,回顧國軍的派系之間的相互傾軋,經常是友軍有難,八方點贊的局面,大量的內耗和猜忌以及分贓不均等,都讓國軍派系鬥爭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這也直接影響國軍戰力,最終讓其走向毀滅的深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