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的資訊,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
----《聰明的投資者》
研究者發現:在 2014 年牛市初期的上漲中,大部分投資者減少了股票持倉。這也不難理解,熬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能解套,那肯定是要落袋為安。
可到了牛市頂峰前的那幾個月,眼看著市場不斷上漲,大量投資者按捺不住,重新入場,買在了高位。接下來,牛市結束,市場轉頭向下。短短几個月內,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選擇了「割肉」離場。但是很顯然,在牛市頂峰附近進場的那些投資者,無論選擇賣出還是套住不動,都虧損了很多錢。
不只是股市這樣,基金市場也是如此。
大部分基民都是在市場剛開始上漲時贖回,又在牛市頂峰附近大量申購
我們把這個原因稱之為:人沒有直接感知事物價格的能力。
人對絕對數字的感知其實是非常模糊的,尤其是對一些本身就很難估價的東西。所以人對一個東西價格的判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絕大多數人,是無法給市場、企業或者股票正確地估價的。
由於金融市場「邊際定價」的特性,在極端的時刻,你看到的價格往往是最不懂這個東西值多少錢的人定出來的。
這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小區有 100 套房,那麼在二手房市場上,肯定不是時時刻刻都有 100 套在交易的,可能有 10 套就很多了。這個小區幾個月之前平均價格可能是 5 萬一平米,但這個時候,突然有兩套房以 6 萬一平米的價格成交了,你猜小區業主覺得自己的房子值多少錢?一定是 6 萬而不是 5 萬。換句話說,是剛剛交易的這一兩套房子的價格,決定了整個小區房子的價格,這就是所謂的「邊際定價」。
而股票市場也是一樣的。在市場極度狂熱的時候,是誰在拼命買入呢?
一定是最不懂一支股票多少錢,覺得用 100 塊錢買價值 30 塊錢東西也沒問題的人在給這個資產定價;同樣,在市場極度恐慌的時候,很多人願意以 30 塊錢的價格賣出其實值 100 塊錢的資產,而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價格,就是這些人決定的。
股價是由什麼決定的?
股價 = 價值 × 估值
假如你購買的股票價格上漲了,那麼這部分上漲,可能是由兩個因素引起:第一個因素是內在價值的提升,這既可能是因為企業經營增值的過程中賺了更多錢,也可能是由於融資、增發等引起內在價值突發的方式,第二個因素就是投資者的預期變好,情緒更加積極了。
公司的內在價值,投資者是難以看到的。它隱藏在公司中,隱藏在經濟裡。企業家和員工一起,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和企業的盈利增長而不斷努力,一個一個產品地製造,一行一行程式碼地編寫,一個訂單一個訂單地積累,這些緩慢的進步造成了公司盈利和淨資產的增加。
內在價值是客觀的,但估值背後的預期和情緒是我們主觀的。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一樣,面對同樣的企業,同樣的市場,同樣的資訊,我們也很難做出正確的估值。與此同時,我們的情緒還會被市場的其它參與者所影響,在貪婪和恐懼中切換,而這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行為。
拓展學習:
沉錨效應,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資訊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資訊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前景理論下的個人選擇特性
確定性效應: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選擇確定的收益。
反射效應: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選擇“賭一把”。
損失規避: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同,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小機率迷戀:即使小機率事件很少發生,很多人還是熱衷於買彩票、買保險。
參照依賴: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透過計算該結果相對某一個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