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了12周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這週五落下帷幕了。
我從頭喜歡到尾的“逐夢亞軍”組合,以及他們整個社團,獲得了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我曾經寫了一篇文章“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來表達我對這對組合的喜愛。
今天還要再不吝筆墨,吹爆他們一次。
奪冠之後,我忍不住把他們所有的劇目又重新看了一遍。
要說我最喜歡的劇目,其實是《臺下十年功》。
不是說《這個殺手不大冷》《最後一課》《悟空》這些劇不好啊,這些也是我幾乎看了十遍以上的。
但如果綜合來看藝術性、創意性、劇作完整性、表現豐富性,以及精神核心的話,《臺下十年功》可以說是冠絕群雄了。
他們的幾乎所有作品,都是圍繞著“熱愛”這個核心。
如果說,
《這個殺手不大冷》是套在綁架外殼中的“亮活兒”,
《最後一課》是演員職業裡的無可奈何,
《悟空》是經典名著框架下的反叛與不甘,
那麼《臺下十年功》,就是對傳統文化與精粹的傳承與堅守。
張弛在舞臺上,最後長達十秒鐘的停頓,表情不斷凝重,眼睛不斷變紅,拳頭逐漸攥緊,眼神逐漸堅定。
能用畫面展現的,絕不用語言來表達。他完全用無聲的語言,完美地詮釋了這一段情感和戲劇衝突。
最後一句“叫小番——”,原本因為情緒的影響,而一開始些微地走了音。但他的聲音逐漸穩定,眼神逐漸堅毅,逐漸進入戲劇狀態,音色也變得清冽和高亢起來。
我相信這不是演員提前設計好的走音,卻因為現場真實的情緒,造就了一段難以復刻的經典。
可能是同樣對古典藝術的追求,和不被人理解的堅守,讓我對這段戲格外有共鳴。
在這個組合的成神之路中,有一個人不應該被忘記。
就是他們的“御用”編劇六獸老師。
在看前兩個劇目的時候,我就感覺到,這個編劇老師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他能把他們所有的才藝也好,點子也罷,創造出一個合理的框架,把它們裝進去。
我在採訪中看到,他們認為,就算不需要在舞臺上展現那麼多,也要完全瞭解自己演的這個人。
觀眾只能看到舞臺上人物短暫的互動,但他們卻把角色想得非常清楚,包括這個人物的個性、經歷、所處的人生階段。
他們會花很長時間去把每一個角色的前史做紮實,包括《最後一課》裡的老師和學生。
老師不知道學生當密室NPC慘嗎?
他當然知道。
他是個有社會經驗的老師,他當然知道學生賺不著錢,活得很慘。
但是在那一刻,他可以不在乎學生慘不慘。
因為即使在這樣的境況下,學生依然在用自己教的東西,學生依然銘記著自己的教誨。
這,是老師這個人物立足的基礎。
也是他能夠站得住腳、足夠鮮活、產生巨量戲劇衝突的核心。
在這其中,編劇是功不可沒的,甚至可以說,是構建過程中的靈魂人物。
他使得這些看似有些離經叛道的點子,合理化起來,戲劇化起來。
他出色的完成了把故事講清楚、講好笑的任務。
剩下的,包括人物的塑造、表演的狀態,就是演員自己去揣摩、去精進的了。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演員與編劇,其實是互相成就的。
編劇賦予了戲劇以魂,演員讓這個魂變得更加鮮明,更加有血有肉起來。
最後回到了這個問題——
喜劇必須要好笑嗎?
沒錯,喜劇必須要好笑的。
可是有人偏偏要追求,在好笑的基礎上,再為它增添一份情感的執著和共鳴。
比如說,
《臺下十年功》把很多人看哭了,但那些人極少是熱愛京劇的。
他們並非是因為京劇而感動,而是,自己也曾經學過什麼技能,最終迫於生活又放棄了。
這是情感共鳴的核心。
這種共鳴是模糊的。
但,模糊的才是準確的。
很多人說,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誠然。
即使放在足夠無厘頭、足夠搞笑的框架裡,
喜劇,也依然會因為有那麼一點點,不被理解的堅持和熱愛,逆勢而上的執著和勇氣,而變得更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