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若是驅車或是乘車途徑京城西四,會看到在西四“十”字路口西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座外形非常獨特的臨街建築,它們就是清代遺留下來的轉角樓。
西四這兩座轉角樓看似規模不大,建造它們卻與中國晚清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有關,此人就是慈禧太后。
清代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是中國農曆甲午年。這一年的十月初十(公元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七日)是慈禧太后的壽辰。為了這一天,提前一兩年,清廷戶部、禮部、工部和宮廷內務府就已經開始聯合籌辦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了。
慈禧六十壽辰那天的具體計劃是,早上先在皇宮接受王公大臣朝賀,然後大排鑾駕,浩浩蕩蕩,出紫禁城西華門和皇城西安門,經西四牌樓,過新街口,走西直門,到頤和園,在頤和園內聽大戲、開大宴。為此,慈禧太后命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擔任慶典總辦,按照當年乾隆皇帝的氣派,除在皇宮、頤和園妥為籌辦外,還要在西華門到頤和園的幾十裡沿途點綴景觀,搭建經棚、戲臺、牌坊、樂樓,組織僧人唸經、戲班演戲,張燈結綵,夾道歡迎,營造普天同慶的氛圍,這就是所謂的慶壽“點景”工程。
西四牌樓路口的兩座轉角樓,就是慈禧慶壽“點景”工程中的靚點。建造這兩座轉角樓的作用有三,一是遮掩其後不夠美觀的民居,二是增添喜慶氣氛,三是用作護衛。這兩座轉角樓為雙層建築,一層是寬敞大廳,可以屯兵;二層有窗戶和看臺,作為制高點可設定警衛。兩座轉角樓既裝點了道路,又增添了喜慶,還可以屯兵警衛,實為一舉三得。
不料,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攪黃了慈禧奢華的慶壽計劃,不得不在九月二十五日下旨,取消在頤和園的慶典。最終,中國農曆甲午年十月初十(公元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七日)這一天,慈禧只是在紫禁城寧壽宮中黯然度過了她的六十歲生日。
慈禧太后的慶壽大典沒能如期舉行,但慶壽“點景”工程中西四牌樓的兩座轉角樓卻建造完成,可是沒能真正派上用場。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九五四年,為了拓寬城市道路,西四的四座牌樓被一併拆除,而西四轉角樓卻被幸運地保留了下來。
西四牌樓被拆以後,兩座轉角樓就成為了西四的地標性建築。
原來兩座西四轉角樓均為雙層磚木混合結構建築,平面呈曲尺形,轉角呈九十度指向十字路口中央。西北轉角樓樓體分別向西、向北兩翼對稱延展大約三十米,西側、北側樓體均面闊五間。東北轉角樓樓體分別向東、向北兩翼對稱延展大約三十米,東側、北側樓體均面闊五間。兩座建築外觀,屋頂灰瓦起脊,簷柱絳紅油飾。兩座建築內部,柱、梁、檁、柁用材壯碩,有別於一般民居。
新中國成立後,西四西北轉角樓一直被用作新華書店,而東北角樓則是用作銀行。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就居住在京城西四,經常進出這兩座建築,對它們記憶深刻。
西四新華書店店門開在西北轉角樓北側樓一層中央,面東,店門兩側各有兩塊玻璃展窗。
走入西四新華書店須下一步臺階,便來到一層大廳。大廳東側(大門測)是店外展窗背板,沿大廳南側、西側、北側是售賣櫃檯。大廳高約兩米,中部有四根立柱,上方是樓板,立柱和樓板均被漆成淺米黃色。二層不開放,做何用途全然不知。
童年和少年時期去西四新華書店主要是購買連環畫和中短篇小說。
改革開放以前,新華書店的櫃檯可不是開放的,要了解書架上的書籍,必須請服務人員“勞駕”給拿下來翻翻。有時真不願意看她們的臉子,低沉著好大個不情願,也許是擔心你不買而去翻閱會將書籍弄髒、損壞似的,所以不買會不好意思去要求翻閱。倘若要想看一看,必須裝出很想購買的樣子和表情,或許服務人員的臉色會好看一些。如果不買還要找個藉口將書還回,以免遭到冷眼。若是真的要買某一本書,語言會有底氣得多。現在,新華書店都是開架售書,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尷尬。
走出西四新華書店須上一步臺階。進書店門下沉一步,出書店門上抬一步,這一下一上,似乎在暗示:求知需要謙遜,學習使人進步。
西四東北轉角樓在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是被用作銀行,但可不是中國工商銀行,對外標識是“中國人民銀行”。它有兩個大門,一個位在北側樓一層中央,面西;另一個位在東側樓一層中央,面南。一般只開南側大門,西側大門通常緊閉。進入南側大門,西側與西側大門南側這片區域是個人業務區,只佔整個樓內面積約五分之一,共有兩個開放式通體櫃檯。西側大門北側區域和南側大門以東區域佔整個樓內面積約五分之四,為對公業務區。
由於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工作也很忙。為了讓我分擔些事情,同時可以鍛鍊一下我這個長子(當時上初中)的能力,母親的定期存款讓我去辦理到期轉存和提取利息。
辦這件事我可不敢疏忽大意,從家去銀行,再從銀行回家,兩點一線,中間從不去任何地方購物和遊玩。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銀行的櫃檯都比較高,大致有約一米,估計坐在櫃檯裡面向外看,只能看見我的頭部。
那時代辦個人銀行業務不需要、也沒有身份證,更沒有人臉識別技術,辦理業務交單時銀行櫃員給你的一個圓形金屬號牌是“驗明正身”的唯一憑證,上面除了有阿拉伯數字號,記得還有“出門無效”四字警示。圓形金屬號牌與一個金屬夾子是配套的,金屬夾上也有相對應的阿拉伯數字號,夾子用來夾持顧客的銀行單據,同時將圓形金屬號牌交到顧客手裡。
每個個人業務櫃檯裡面都是四張桌子聚攏在一起,兩桌相鄰,兩桌相對,桌前坐著四名女性櫃員。一單業務順時針由四人先後共同完成。第一人接單併發放號牌;第二人填寫銀行留底卡片並開具存單;第三人核對卡片與存單;第四人叫號,確認顧客後給與存單和/或現金。
起初去銀行辦業務,非常緊張,每次都是說:“繼續存錢,只取利息。”然後就手握那張圓形金屬號牌,不敢離開櫃檯一步,幾乎是目不轉睛地看著櫃員如何傳遞和辦理我那張銀行存單。
以後去的次數多了,也就不那麼緊張了,語言也不再刻板而會靈活、簡化一些:“續存,取利息。”雖依然是不離櫃檯(顧客都是站在櫃檯前靜靜等候),但腦子有時會“開小差”,會看看哪位櫃員阿姨長得漂亮,也會抬頭看看銀行內部的建築結構。
只記得東北轉角樓內部沒有樓板或吊頂,大廳內幾根立柱直抵樓頂,上部還有複雜的木製架構與支柱一起支撐著建築頂部,立柱和上部木製架構表面沒有塗漆,呈現深棕褐色,樓的上部有一排玻璃窗戶,頂部還有天窗。
現在,西四“十”字路口東北轉角樓已被用作中國工商銀行,雖大致保持原貌,但建築體量已比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有所變小,主要是北側樓體從北端變小了許多,東側樓體從東端也有些變小。這種變化原因在於目前的西四“十”字路口東北轉角樓是重建的新樓,不再是原來的古建築物。
如今,清代西四牌樓的兩座轉角樓僅存留下“十”字路口西北角的一座,但其依然以古樸的風貌和別緻的造形矗立在北京的老城區內,向過往的人們講述著古都的百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