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候,也是農曆八月的一半,正所謂“天上月圓,地下月半”。那麼中秋節是晴天好?還是下雨好?有啥預兆?老話說:“春節冷不冷,就看八月半”,啥意思?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諺語怎麼說?
古人是如何判斷天氣變化的?
雖然以前人沒有天氣預報,但是人們會記錄下每天的天氣變化,比如冬至的數九和夏至的數伏,不僅僅是掰著手指頭數天數,而是要記錄下每天的天氣變化,這種習俗被稱為“畫九”或者“寫九”。
所謂“畫九”就是畫一枝空白梅花,共有九朵,每朵梅花有九個花瓣,從入九開始,每天描一個花瓣,並且記錄下當天的天氣變化,當九朵梅花畫完之後,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春暖花開了。而“寫九”也是一樣,就是用九個九劃的字,每天寫一筆。
在長期的記錄中,人們就發現了天氣的變化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今天是陰天或者下雨,在之後的某一天就會出現同樣的天氣,而這種關係一般是三十天的倍數。也就是說今天如果下雨,在三十天後或者六十天後就會出現與之對應的天氣,氣象學家稱之為“大氣的韻律活動”。
一、八月中秋雨,節後雨水多
八月十五是人們賞月的時候,如果是陰天或者下雨,也就看不到月亮了。如果中秋節下雨,也就代表著以後的雨水較多。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節位於秋季之中,已是深秋季節,這時候下雨往往是比較冷的。
如果中秋過後,雨水較多,也就代表著之後的天氣比較涼,在立冬之後,寒冷的天氣也會跟著早來。而冬季寒冷的天氣過早到來,並不是好現象,因為冬季冷的早,來年春季溫暖的天氣也會跟著早來,這種天氣就很容易出現“倒春寒”。
比如去年冬季就是這樣,在冬至過後剛剛入九,天氣就非常寒冷,於是有人說那將是六十年不遇的寒冬。結果到了三九和四九的時候,河面解凍,還下起了小雨,之後的天氣就再也沒有冷過一九和二九了,一直到正月十三下雪,也沒有多冷,畢竟那時候已經立春二十多天了。
所以八月十五下雨,代表著冬季寒冷的天氣會早來,也就是說人們還沒有來得及適應冬季的寒冷,突然間就降溫了。
二、中秋不見月,冬節大晴天
意思就是中秋節如果是陰天或者下雨,到了冬至那一天就是晴天。雖然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但是冬至並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冬季最冷的天氣一般在冬至過後二十多天左右,也就是三九和四九前後。
老話說:“冬至出日頭,過年冷死牛”,“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意思就是冬至那天如果是晴天,在春節前後,天氣會比較寒冷。那麼中秋節是陰天或者下雨,就代表著冬至是晴天,也就意味著過年的時候很冷。
三、中秋月明,冬至寒風
意思就是中秋節如果是晴天,冬至就是陰天或者很冷,老話說:“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所以中秋節如果是晴天,也就代表著冬至那一天會比較冷,而冬至冷,也就意味著春節前後會比較溫暖。所以中秋節是晴天,也就代表著春節前後比較溫暖。
冬季冷不冷,就看八月半
由上可知,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天氣與冬至那一天是相互對應的,如果八月十五下雨,冬至就是晴天,如果八月十五是晴天,冬至那一天就是陰天或者下雨。而冬至那一天的冷暖又與春節的天氣相互對應。
所以八月十五下雨,也就代表著春節前後會比較冷,如果八月十五是晴天,也就代表著春節前後溫度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