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第一是必須讀。第二,一定要懷疑。第三,一定要提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不讀不行,不讀不知道。誰也不是生來就知,而是學而知。但不能死讀,只讀書而不敢懷疑,不敢提出不同看法,等於白讀。”
毛主席在1975年和護士孟錦雲談起資治通鑑。
毛主席本人特別喜歡《資治通鑑》《史記》,要說最愛,非資治通鑑莫屬。毛主席也特別喜歡和人探討資治通鑑。
他曾經和歷史學家吳晗講過:“資治通鑑這本書寫得好,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皆具。後人可以批判地讀這本書,可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毛主席把資治通鑑這本書放在自己的床頭,已經翻爛了,他從頭到尾讀了17遍,“每讀一遍都受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中國古代的歷史,學問大得很。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既要傳承,又要批判分析”。
孟錦雲作為毛主席晚年的護士,和毛主席有過多次深入的對話。
這一天他們談起資治通鑑,孟錦雲突然問了一個問題。
“司馬光為何不從有史以來就書寫,而是從周威烈王23年寫起?”
毛主席給出的答案是:司馬光認為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事實上這一年確實發生了大事。
周威烈王23年,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為諸侯的事實。原本這三家自稱諸侯是不合法的,可是由於周威烈王的承認,使得這件不合法的事變成了合法的。這是周室衰落的關鍵。
周天子做事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無是無非,政局必然大亂。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是不應該承認的。承認了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孟錦雲又問:“為何只寫到5代就不寫了?”
毛主席坦然一笑。
“司馬光是宋朝人,倘若讓他編寫本朝的歷史,很多事不好寫也不敢寫。本朝人寫本朝的歷史,往往是不真實的,總是要交由後一代人去寫。”
“資治通鑑在最後一部分寫了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全是溢美之詞,誇讚趙匡胤勇敢英明,白璧無瑕,十全十美。你信嗎?”
孟錦雲接著問:“為什麼資治通鑑裡面對於經濟文化的描述那麼少,幾乎全部筆墨都用於寫政治?”
毛主席的看法是:
政治是軍事家和政治家的結合。傑出的政治家多數是軍事家,但軍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
改朝換代之時不懂軍事,政治就沒有辦法搞。關鍵時刻的政治,往往靠軍事實力來說話。沒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
資治通鑑這本書裡處處描寫了戰爭,只是許多人看不出來。資治通鑑寫戰爭,寫的神采飛揚,寫得充滿辯證法。
他們是要幫助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你說維護統治靠什麼?能靠寫詩作詞這類文化?
所以古人一直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古人還是說少了緊靠秀才,別說30年就是300年也不行。
孟錦雲聽到這裡非常不解,“為何從古至今都看不起秀才”?
毛主席回答:
“秀才有個通病,說得多做的少,而且文人相輕,誰也看不起誰。秦始皇焚書坑儒有一種說法是擔心秀才造反。可是最後推翻秦朝統治的居然是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不怎麼讀書的人。”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孟錦雲調侃毛主席為人很固執,毛主席笑笑說:
“司馬光這個人非常固執,做學問是需要固執的,比動搖不定要好。如果看法是對的,我們當然要堅持,如果是錯的當時沒有認識到,又為什麼不堅持?
當然,對與錯是會轉化的。當時看起來是對的,過了許多年未必還是對的。當時看起來是錯的,過了多年一看或許不一定還是錯。歷史自有公論,不要對事情輕易下結論。”
毛主席提到讀書的方法論,孟錦雲說自己讀書從來沒有提過不同的看法。
毛主席表示每個人在寫書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選擇,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在寫書這方面都不會達到絕對客觀。
毛主席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些史書裡把武則天描寫得荒淫不理朝政心狠手辣,一塌糊塗。
“倘若武則天真是這樣,怎麼可能統治得下去?我就不信。”
作為新中國的領袖,作為紅軍曾經的領袖,毛主席深知帶領團隊治理國家是多麼不容易。倘若一個人能把國家治理得好,那麼就不可能沒有任何優點。
“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低下,男尊女卑。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都不敢想。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倘若人們一味相信某些史書野史裡所寫的那些判斷,只會被誤導。所以人必須要懷疑,盡信書,不如無書。”
毛主席在讀史書之時,有懷疑精神。作為一個文化人,他深知文化人的特點,也知道每個人的特點。
我們每個人在寫作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選擇,自己的立場,也有自己的侷限性。所以讀書的人一定要學會懷疑,學會找別的史料去對照,學會還原真實的歷史。
就比如史記對於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描述,往往是不客觀的。
司馬遷是六國貴族的後代,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並沒有清算六國貴族,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都學過文化。所以對於秦始皇的謾罵與詆譭,無窮無盡。
漢武帝將司馬遷處以宮刑之後,司馬遷本人對漢武帝的一些描述是不客觀的,需要辯證去看,不能全信。
比如《漢書》裡有個歷史情節,後人提出過種種疑點。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之死,充滿疑點,是個歷史懸案。
“江充造蠱太子殺”,這是這本書對於太子死亡的評價。
但這個評價是主觀的,甚至經不起推敲的。
第1點,江充為什麼要和未來的太子過不去?
劉據不僅僅是漢武帝的太子,要繼承以後的皇位,而且外戚勢力很強。舅舅是衛青,掌握軍政大權。
江充,是個讀書人,也是個聰明人。為什麼非要以卵擊石?而且漢武帝難道不會偏幫自己的兒子?
做這件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風險,如果成功了,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如果失敗了,將來一定會受到清算,下場悽慘。
第2點,即使太子被誣陷搞巫蠱之禍。那麼為什麼不回到朝廷和自己的父親漢武帝面對面把事情講清楚,洗清自己的嫌疑?卻非要匆忙起兵進入京師?
太子的行為怎麼看怎麼不對勁,其中必然有一些隱情是外人不知道的。
透過查閱不同的史書,能知道的是:江充因為奉公執法得罪過很多權貴。
江充曾經舉報過自己的妹夫,他的妹夫就是趙王的太子劉丹。他為什麼要舉報自己的妹夫?
以他妹夫的身份地位,他完全可以過著逍遙灑脫的生活,可以攀附權貴。為什麼非要斷了自己的後路,以權貴為敵?
因為江充是一個奉公執法的人,他並沒有把個人的私利放在國家大義之上,看重的是國家的發展而不是個人的蠅頭小利。
所以他到朝廷去舉報劉丹,漢武帝處置了劉丹。不論是漢武帝還是江充,都沒有袒護自己的親戚。他們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法治,而不是放任自己的親人違法犯罪。
太子和江充是有過節,太子的家奴犯了法,要受到處罰。太子出面說情。
太子的做法原本就不合理,他出面說情究竟是為了包庇家奴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臉面?
太子劉據對江充說:“不是為了包庇迦羅,而是不希望父皇知道我管理不善,從而追究我的責任。”
從太子的說法來看,漢武帝是嚴格執行法制的。太子並不希望在漢武帝面前留下一個壞的印象。不論太子出於什麼目的,江充沒有給他面子,就是要依法執政。
如果江充真的是影視劇或者一些不權威的野史裡面所寫的那樣是個奸臣,完全可以拿捏太子的把柄,跟太子做交易。根本沒有必要得罪未來的繼任者。
奸臣的習性是迎合最有權力的群體,而根本不可能堅持奉公執法,得罪最高權力,堵死自己的後路。漢武帝即使是大權在握,但總有歸天的那一天。
從江充的為人和太子劉據的行為分析,江充並不太可能在太子的地盤偽造巫蠱之禍的現場。
而且從客觀的事實記載,江充並沒有在漢武帝面前誣陷太子劉據,所謂的巫蠱之禍,反而是太子自己說的。
太子對外聲稱,江充在他的地盤上,製造巫蠱陷害他。但是江充可沒有說話,因為江充已經被太子殺了。
江充死後,太子對外給出了這樣一個殺死江充的說辭。死人已經不能站起來為自己辯解,死無對證。
按照漢朝的法治,假如江充真的誣陷太子,太子大可以對簿公堂。難道漢武帝真的要殺死自己的兒子?虎毒尚且不食子,何況此時漢武帝和太子也不涉及權力之爭。
更可靠的說法應該是太子心裡有鬼,可能是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被江充發現了。江充這個人秉公執法又不可能不對漢武帝訴說實情。殺人滅口可能才是真實的歷史真相。
在江充死後,漢武帝還沒有清算太子的行為。而太子劉據拿著被誣陷的藉口衝進京城。
太子劉據為何要這麼做?他已經是太子,而且漢武帝並沒有殺他的心思。為什麼要用這麼極端的方法?他的行為形同結黨謀逆,犯上作亂。
可是歷史真相卻被《漢書》掩蓋篡改,罔顧歷歷真實。
毛主席說,讀書一定要有懷疑的精神,要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不同的看法,否則等於白讀。
每一個寫書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也有自身的侷限性,雖然是白紙黑字,可也不能完全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