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貓的熊
剛剛過去的2021年,對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而言,無疑是波詭雲譎的多事之秋。反壟斷的“大錘”揮向阿里、騰訊等行業巨頭。
除了遊戲營收佔比較大的騰訊,其他公司都遭遇營收和利潤增長的顯著放緩。即使是風頭正勁的位元組跳動,也開始在年底“賣慘”,聲稱其廣告收入停止增長。面對不確定的宏觀形勢,廣告商的預算之手也的確越來越緊。
在年初頂著短影片第一股光環的快手,甚至被曝大規模裁員。為了節流,快手還調整了租房補貼,取消了免費下午茶和免費三餐。
相較於頭部大廠,愛奇藝、蘑菇街等、頸部、腰部企業的日子還要更難。當然,最難熬的還是校外培訓行業,從風口走向了潰敗,成千上萬的教培人員不得不開始重新就業。
此前,網際網路行業在中國,從未遇到過如此巨大的挑戰。
01
告別人口紅利
政策監管環境的變化,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都是讓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出現調整的重要因素。
但應該看到,這絕不是變化的唯一因素。
歸根結底,經過了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有兩個:其一,網際網路行業滲透率的提升;其二,經濟長期增長帶來的消費升級。
第一個因素,指向“人口紅利”,第二個因素,指向“發展紅利”。如果沒有這兩個紅利,網際網路行業是不可能“單兵突進”的。
當下,網際網路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和中國經濟面臨的轉型挑戰息息相關。
人口紅利正在迅速減退。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202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而權威資料機構QuestMobile的秋季報告顯示,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在2021年9月達到11.67億,雖然創下歷史新高,但顯然已趨向飽和。
另一方面,中國必須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率。這意味著在關鍵技術上的突破,和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
顯然,過去網際網路行業單純靠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本來就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02
“虛實之爭”為何再起
在中國,對網際網路企業的批評其實從未消失過。2017年,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上,格力董明珠直言不諱道,90後喜歡開網店是“國家隱患”;而娃哈哈的宗慶後,更是不留情面地炮轟,所謂新零售、新制造等是“胡說八道”……
這一場爭論事實上很快就結束了。“新零售”的成功實踐,雲計算等數字產業的蓬勃發展,讓當時的人們形成共識,網際網路並不等同於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也並不對立。
然而,隨著2018年以來中美關係的變化,“卡脖子”問題成為全社會焦點,疫情對線下經濟帶來重大沖擊,那些質疑“網際網路”不是“實體經濟”,指責網際網路擠佔了實體經濟資源的聲音,又有甚囂塵上之勢。
但其實,這種聲音顯然是偏頗的。
遭遇了“反壟斷”調查的阿里巴巴,在過去一兩年裡收穫了很多批評。但很多人卻忘記了,這家公司從誕生第一天起,就是和實體經濟緊密連線的。
最初創業的阿里巴巴國際站、1688兩個業務,壓根不是消費者業務。它們的出現,是為了幫助外貿和內貿商家,在網上更高效地找到自己的交易對手,消除外貿和內貿領域的資訊不對稱,讓它們能夠藉由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做全世界的生意。
這根本談不上“線上”對“線下”的搶奪。反而,這讓阿里巴巴搭上了中國融入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春風,和生態裡的商家共同成長。
2003年,淘寶出現。這首先是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讓那些租不起線下店面的人,可以在自家電腦前就做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意。
對於線下店來說,淘寶也是新的機會。原來,一家線下店只能做方圓一定範圍內的“本地生意”,但因為有了淘寶,他們能夠把生意做到全中國。許多特色農貨、小眾商品,就因為中國龐大的市場,獲得了新的生機。
這些其實都是很簡單的常識,但卻被一些人刻意忽略了。
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就是擁有14億人的統一大市場。阿里巴巴這樣的平臺,對於最大限度挖掘統一大市場潛力,讓商家享受內需紅利而言,顯然是有貢獻的。如果這都不是“服務實體經濟”,那麼什麼才是“服務實體經濟”?
03
面向未來攻堅
在新形勢下,幾乎所有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都在談科技創新,談實體經濟。大家都已經意識到,賺容易錢的時代過去了,接下來要賺辛苦錢了。
網際網路行業是不是相信“基因”決定論,一直都是行業內的顯學。但有一個事實在行業內是有共識的,在中國的主要網際網路公司裡,長期都在“賺辛苦錢”的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阿里。
阿里的商業模式,不是自己做零售商,而是要把商家和消費者撮合到一起,這樣的商業生態本來就高度複雜。這比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出一款遊戲或者一款虛擬產品,直接向C端消費者收費的模式,要重很多。
所以對阿里而言,業務要服務實體經濟,是從誕生第一天起就刻在基因裡的。阿里不需要突然轉向“2B”,阿里巴巴一直就是一家“2B”的公司。
阿里巴巴從來不是中國流量最多,利潤率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但是過去多年來,阿里巴巴一直是中國技術投入最多的網際網路公司,每年技術和研發投入都超過1000億。在普華永道釋出的全球1000家上市企業的研發支出排行榜上,阿里巴巴已經連續3年蟬聯中國第一。
2008年,阿里巴巴成為中國最早做公有云的公司。2017年,阿里巴巴成立了“達摩院”,關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2018年,阿里巴巴設立晶片公司“平頭哥”。
這些佈局,都反映出阿里的未雨綢繆。
事實上,在2021年,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在技術上的投入,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在晶片設計方面,阿里巴巴在2021年10月公佈了全球首款基於ARMv9架構設計的5nm製程的通用晶片(CPU)“倚天710”;在雲計算方面,阿里巴巴在12月公佈的全球權威第三方機構Gartner報告中,計算、儲存、網路、安全四項核心類目獲得最高評分。
當今時代,雲計算正成為重要的商業基礎設施,亞馬遜、微軟等全球頂級的科技公司,雲計算都是非常重要的業務。
阿里巴巴在2021年取得的新的技術成績,不僅證明了自身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實力,更意味著它服務實體經濟的潛力。
科技的生命力在於應用。一家既有科技能力,又和廣泛的實體企業產生了深度聯絡,兼具2B服務和商業運營能力的公司,正是契合當下中國社會所需的。
歲末年初,展望新一年經濟,決策層最重要的要求是“穩字當頭”。一手“穩增長”“穩預期”,一手抓科技創新,這是中國經濟的“文武之道”。中國經濟不僅需要“造晶片”的“星辰大海”,也需要擴大內需穩定市場的腳踏實地,而這兩件事,都是阿里巴巴能做的,也是阿里巴巴正在做的。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