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
名字是一個符號,它可能是陪伴你這一生最長久的事物。它是你,又不是完全是你,當你的肉身灰飛煙滅之後,你的名字卻可以留下來,在漫漫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記住。
許多革命家就選擇改名,以表明他們立志於革命事業的決心。
李大釗為什麼叫李大釗?他原名李耆華,字守常。1913年東渡日本時,他依揚雄《方言》中的“釗,遠也,燕之北部曰釗”,改名為李大釗,以表明自己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
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謝覺哉、向警予等等無不如此,他們的原名並不是很多人瞭解,而他們為了革命事業改過的名字卻如雷貫耳家喻戶曉,因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永垂不朽!
朱德(1886—1976年),原名朱代珍,字玉階。
朱德原名朱代珍,後來朱德自己改名為朱德。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這個名字很貼切,因為這個名字由於在文字上的奇異巧合,在中文中的兩個字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
劉少奇(1898—1969年),譜名紹選,表字渭璜。
1918年夏天,正在中學讀書的劉渭璜對同學張子珩說:“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應當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拋頭顱、灑熱血,也要為國家、民族的振興獻出自己的一切。”從此,他改名為劉少奇。
彭德懷(1898-1974年),原名彭清宗,字懷歸。十大元帥之一。
彭德懷的名字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彭德懷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一個胸懷坦蕩的君子,他的人生無愧於此。
葉劍英(1897—1986年),原名葉宜偉。十大元帥之一。
葉劍英之父葉鑽祥生有8個子女,葉劍英排行第二。父親很喜歡這個兒子,按照葉氏族譜,給他取名葉宜偉。
1917年,葉劍英進入雲南講武堂後,他躊躇滿志,決心在學校習文練武,作革命的“前驅”,為了表示投筆從戎的決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偉”改為“劍英”,立志做“民之利劍”,為國為民,英勇奮戰。
謝覺哉(1884—1971年),原名謝維鋆,字煥南。“延安五老”之一。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1927年他讀到日本版《列寧主義十二講》,他明白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感到自己的覺悟大大提高了,故改名“覺哉”,也就是“覺悟了啊”的意思。
向警予(1895—1928年),原名向俊賢,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及早期領導人之一,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她在周南女校讀書時,一次學校舉行運動會,一位運動員奪得400米冠軍,到達終點後卻暈倒了。有人說這個運動員雖然精神可嘉,但為了一次比賽拼命不值得。向警予不同意這種觀點,說:“這位同學的拼命精神十分可貴。從今天起,我決定改名為‘警予’,警鐘的‘警’,‘予’就是我。我要時刻敲響警鐘,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用這種拼命精神去求學救國家。”
彭湃(1896—1929年),1927年10月,他在廣東海陸豐地區建立了海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原名彭漢育,留學日本時改名彭湃,意即像浩瀚的大海那樣澎湃,去沖刷黑暗社會的汙泥濁水。
王若飛(1896—1946年),幼年原名大倫,後曾改名王廕生。“四八”烈士之一。
王若飛從小就崇拜岳飛,在讀了《木蘭辭》後,又有感於“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佳句,遂改名為“若飛”。
張太雷(1898—1927年),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原名張曾讓,字泰來,學名張復,自號長鋏。投身革命後改名太雷,寓意震醒痴頑,打擊強暴之意。
項英(1898—1941年),原名項德隆,號江鈞。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新四軍的建立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任新四軍政委,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1922年4月,他經“一大”代表包惠僧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拯救苦難的中國,要做華夏的英傑。從那時起,他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署名“夏英”。不久,他又恢復了自己的姓,改名“項英”。
何長工(1900—1987年),原名何坤,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曾在紅軍時期創辦過工農紅軍學校,後長期領導抗日軍政大學、東北軍政大學。
大革命失敗後,革命處於低潮,何長工離開了團防局,與蔡協民等人專程到武昌找到了毛澤東。毛澤東提出反動派對你已經瞭解,並且把你列為“暴徒”之一捉拿,現在要改改名字,避避風頭。毛澤東又說:“何坤1918年在長辛店做過工,就叫何長工吧!為民眾扛一輩子長工。”就這樣,“何長工”取代了他的原名“何坤”。
徐海東(1900—1970年),原名徐元清。歷任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師長、紅二十五軍軍長、紅十五軍團軍團長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1929年,他領導“年關暴動”失敗後,徐氏家族被殺害66人,得知訊息後,徐海東狂怒,改名“海動”,意為像哪吒鬧海一樣把黑暗的社會鬧個天翻地覆。但很多人都聽成了“海東”,叫他“海東哥”,時間一長,他也就隨俗從眾了,把自己的名字寫成“海東”。
彭真(1902—1997年),原名傅懋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1937年,他去延安開會的時候,原來都是單線的許多同志終於有了見面和一起工作的機會,喜歡“真”的傅懋恭給自己正式改名“彭真”。後來,各級黨組織就開始用彭真這個名了,而傅懋恭這個名字卻很少用了。但傅家子女仍然姓傅,彭真想讓孩子們不要和他聯絡起來,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
關嚮應(1902—1946年),原名關致祥。曾任八路軍一二○師政委。
1924年5月,關嚮應離開大連來到上海,從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在閘北市民協會協助陳為人從事革命工作的同時,又進入共產黨人創辦的上海大學學習,並改名“嚮應”,意在立志響應“主義”之召喚,為之而奮鬥。
羅亦農(1902—1928年),原名羅善揚。1927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長江局書記等職。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大革命時期,羅亦農從事工人運動,曾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領導者之一。他曾對其夫人說:“我過去的名字叫羅善揚,現在叫亦農,意思是我既能為工人服務,亦能為農民服務。”
楊靖宇(1905—1940年),原名馬尚德,字驥生,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建立者和領導人之一。
楊靖宇原來根本就不姓楊!
1929年8月,馬尚德被劉少奇派到東北工作,化名張貫一。在東北工作期間,他還自稱過“乃超”。後來,他在磐石領導南滿游擊隊抗日的形勢異常嚴峻,因為工作需要,又改名楊靖宇。
他之所以會姓楊,是因為南滿游擊隊原政委叫楊奠坤,因戰鬥負傷,由馬尚德頂上,姓楊,周圍老百姓不容易感覺到原來的楊政委受傷了,能避免影響他們的抗日情緒。靖宇,就是安定宇內的意思。
許世友(1905—1985年),開國上將,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務。
世界人民的朋友,就叫許世友。
許世友原名許仕友,在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路上,他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時,毛澤東問他的名字是哪三個字。許世友回答,老爹給我起名叫許仕友,參加紅軍後,發現“仕”是做官的意思,幹革命光想著做官怎麼行?就自己改成“士友”。
聽罷這一席話,毛澤東連贊改得好,但提出商量,可否再改個字?他撿起一根草棍在地上畫字,替他把士友改成“世友”,意為紅軍幹部,不僅要做士兵的朋友,還要做世界人民的朋友。其另一層意思則是,“做朋友嘛,就要做它個一生一世”。
薄一波(1908—2007年),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顧委常務副主任。
薄一波是化名,薄一波原名薄書存,1929年為便於地下革命工作,而取了一個化名叫一波。
陳再道(1909—1993年),開國上將,曾任武漢軍區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
原名程載道,參軍填表格的時候,對方聽錯了,“程載道”聽成了“陳再道”,就這樣陰差陽錯名字成了陳再道。
曾志(1911—1998年),原名曾昭學,陶鑄夫人,曾任中組部副部長。
她立志要做巾幗英雄,因而改名為曾志。
賀炳炎(1913—1960年),原名嚮明言,開國上將,人稱“獨臂將軍”。
“炳”是點燃的意思,“炎”就是讓焚燒舊社會的大火沖天。
谷牧(1914—2009年),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
谷牧原名劉家語,所以他的孩子都姓劉。他在老家文登師範讀書時,中共黨員的身份暴露,黨組織讓他撤出來。離開家鄉後,怕影響家裡人,不但不敢給家裡寫信,連名字都不斷變換。他在北平左聯發表文學作品也用過幾個筆名,比如劉曼生、劉景希,後來用谷牧這個筆名比較多,慢慢的人們就叫他谷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