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面積27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也是前蘇聯境內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國。在蘇聯時期,哈薩克曾是蘇聯境內的重要工業基地。
▲哈薩克的行政區劃
儘管國家以“哈薩克”而得名,然而在一段時間裡哈薩克的第一大民族卻不是哈薩克族,20世紀5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末,俄羅斯族是該國的第一大民族。
▲1926年-2009年哈薩克的民族構成
1959年,俄羅斯族佔全國42.7%的人口比重(539萬),哈薩克族僅佔37.8%(529萬)。到1991年哈薩克獨立時,全國總人口1600萬,哈薩克族僅佔人口的40%(640萬),俄羅斯族依然佔38%(602萬)的比重。
隨著哈薩克獨立,該國人口結構在過去30年內發生了轉變。哈薩克族人口增長迅速,如今全國1800萬人口中,哈薩克族從獨立時的640萬增長到1301萬,佔總人口的68%,成為主體民族。
▲哈薩克的俄羅斯族的比重(左邊為1959年,右邊為2010年-2014年)
俄羅斯族人口則急劇下降,2021年,俄羅斯族人口從1991年的602萬下降至380萬,僅佔總人口的20%,變成了第二大民族。
那麼,俄羅斯族是怎樣“反客為主”成為哈薩克的第一大民族,哈薩克又是怎樣在短短的30年間人口結構轉變的呢?
一、沙俄的東征
中亞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爭奪的地區。公元6-11世紀時期,突厥人曾經在這裡建立過諸多政權,然而沒有任何一支突厥部落統一過中亞。公元13世紀時期,來自東方的遊牧部落蒙古人征服了中亞,建立了金帳汗國。
15世紀,隨著金帳汗國的分離,在黃金家族後裔(蒙古和突厥混血)的帶領下,一支部落遷往巴爾喀什湖地區定居,建立“哈薩克汗國”。這批遊牧部落被稱為“哈薩克人”,他們在與伊斯蘭文明的接觸過程中,逐漸皈依了伊斯蘭教。
▲哈薩克汗國
中亞自古是亞歐陸上貿易的重要通道。哈薩克汗國自建立伊始,就面臨各方勢力的入侵。尤其是來自東歐平原的俄國,當蒙古帝國覆滅後,俄國逐漸成為了中亞的新主人。
16世紀之前,俄國和中亞的遊牧民族並不接壤。隨著俄國南方人同遊牧民族貿易的展開,俄國和中亞開始產生交流。
▲俄國到達之前的中亞
1718年,哈薩克汗國的雄主頭可汗去世後,哈薩克汗國分裂為大玉茲、小玉茲和中玉茲三個政權。俄國趁哈薩克族分裂的時機,大舉南下入侵中亞。
▲哈薩克汗國的分裂
俄國憑藉戰爭逼迫大玉茲和小玉茲臣服,迫使他們建立親俄政權。隨著俄國的實力的增強,1822年和1824年,俄國將哈薩克的北部納入俄國行政區。
征服哈薩克北部後,俄國向當地派出大量騎士,並透過駐紮在當地的總督以行政方式圈佔哈薩克人的土地。
俄國的野心是要吞併整個中亞地區。1863年,俄國將中亞納入版圖,設立了俄屬突厥斯坦中亞總督區以及草原區。特別是與俄國本土接壤的哈薩克地區,俄國派出總督、商人移民當地,並驅逐了當地的哈薩克人。
1871年,俄國派出東正教主教,在哈薩克地區設立東正教轄區。此後,俄東正教教會驅逐異教徒(穆斯林),佔有了大批土地。不堪忍受壓迫的部分哈薩克人流亡至中國新疆等地區。
▲俄國在哈薩克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建立的東正教教堂
20世紀,為了加強對中亞地區的控制,俄國修建了中亞鐵路,方便俄羅斯移民的南遷。1905年時,為了緩解俄國日益尖銳的土地矛盾,時任俄國內政部長的斯托雷平制定了斯托雷平改革方案,鼓勵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在哈薩克草原開辦農場。
▲俄羅斯到中亞的鐵路
在斯托雷平改革的推動下,大批來自烏克蘭以及俄羅斯南部的農民將哈薩克人的土地據為己有。到1917年,在哈薩克地區生活了100萬俄羅斯人,佔到了哈薩克地區人口的30%。
二、大饑荒和工業移民
斯托雷平的改革沒有緩解俄國的國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戰爆發使得俄國經濟遭嚴重打擊。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
中亞地區以四個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了蘇聯。蘇聯成立後,對加盟共和國領土進行了重新劃分。
為防止大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蘇聯將中亞劃分為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五國。出於削弱較大民族——烏茲別克人的需要,鬧獨立最兇的烏茲別克北部的錫爾河州和七河州劃給哈薩克。
▲蘇聯地圖
為鞏固對於哈薩克地區的統治,進一步稀釋哈薩克人的比例。20世紀30年代,蘇聯將原屬於俄羅斯的俄羅斯族聚居區劃給了哈薩克。哈薩克的面積增加至270萬平方公里,成為了蘇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國。
蘇聯建立後迅速開啟了工業化程序。開發較早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加盟國成為蘇聯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然而,蘇聯的工業化是以犧牲農業發展為代價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嚴重損害了哈薩克、烏克蘭等傳統農業區的利益。1930年,哈薩克遭遇旱災,蘇聯賑災不力造成了持續3年的大饑荒,有150萬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以農業為生的哈薩克族。
▲哈薩克歷年的各民族人口趨勢,哈薩克族經歷大饑荒,人口銳減
然而,納粹上臺之後,英法禍水東引,對納粹的擴軍備戰採取綏靖政策。蘇聯工業區恰恰位於蘇德戰線前沿,面臨著嚴峻的安全問題。
▲蘇聯工業轉移
為了保護國家安全,蘇聯於20世紀30年代開啟工業轉移的過程。地處腹地,遠離戰爭前線的哈薩克成為了重要目標。哈薩克的卡拉幹達等礦業城市,正是在工業轉移時期建立的。
▲卡拉幹達,哈薩克第四大城市
工業轉移必然帶來大量人口遷入,大批俄羅斯族移民到哈薩克北部定居。到二戰後,哈薩克族由於在饑荒中減少了150萬人口 ,使得俄羅斯族人口逐漸在數量上超越哈薩克族。
二戰後,哈薩克發現了大量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戰略地位日益重要。為了促進資源的開發,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提出“處女地計劃”,給予中亞開發定居者高額的獎金,以促進開發中亞。
▲處女地行動郵票
蘇聯在二戰後藉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機,大力發展核工業技術以及航天技術,力求在國家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人口密度小、工業基礎好的哈薩克是理想的核試驗場地和航空發射基地,成為蘇聯的新工業基地。
▲哈薩克鈾礦分佈(及佔全國比例)
伴隨著哈薩克的快速工業化,大批來自俄羅斯、烏克蘭的移民遷入哈薩克。到1979年,俄羅斯族人口增加至599萬,占人口40%的比重。哈薩克族540萬,佔39%。俄羅斯族成為哈薩克的主體民族。
三、稀釋俄羅斯人比重
移民至哈薩克的俄羅斯族主要以高階知識分子為主,生育率相對較低。當地的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牧業和農業生產,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哈薩克族保持著較高的生育率。
到蘇聯解體前,哈薩克族憑藉著高生育率反超俄羅斯族,成為了哈薩克的第一大民族。
1991年蘇聯解體。獲得獨立的哈薩克,雖然哈薩克族在人口數量上完成了反超。但俄哈兩個民族的人口數量十分接近。哈薩克獨立之初面臨著國家認同問題。
▲哈薩克國旗,金雕是哈薩克國鳥
哈薩克獨立,意味著境內的俄羅斯族成為了“外國”人,他們更認同的祖國是俄羅斯。
語言也是哈薩克面臨的重要問題。哈薩克長期受俄文化影響,俄語在哈薩克使用比例達到60%,哈薩克語僅佔30%。1993年,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宣佈將哈薩克語定為母語,將俄語定位民族交流語言。
然而,此舉引起俄羅斯族的不滿。1995年,哈薩克在修改憲法中規定哈薩克語為國語,俄語與哈薩克語有著相同地位。
▲哈薩克語逐漸改為採用拉丁字母
即便是確立了哈、俄語相同的地位,哈薩克族不佔絕對優勢依然是國家面臨的難題。當時國內的哈薩克族有大約640萬,而海外生活的哈薩克族有350萬。其中,200萬生活在前蘇聯的獨聯體國家。
為了確立哈薩克族的絕對優勢,哈薩克先是出臺了《移民法》,鼓勵海外的哈薩克族回哈並給予其國民待遇。《移民法》出臺後,有大約100萬海外哈薩克族迴歸。
哈薩克獨立之後,也採取了“去俄化”政策,俄羅斯族被排擠在重要職位之外。為了增強主體民族的認同,哈薩克出臺國籍法,廢除雙國籍。因為俄羅斯族主要是在蘇聯工業轉移時期從俄遷至哈薩克的。
獨立之初的俄羅斯族普遍擁有俄羅斯和哈薩克雙重國籍。因俄羅斯的實力強於哈薩克,俄羅斯族更願意選擇俄羅斯,而非哈薩克。
▲1995年,俄總統葉利欽和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達成協議
哈薩克取消雙重國籍同樣面臨著來自俄羅斯的壓力。哈薩克同俄羅斯於1995年達成了《雙方公民法律地位》的協議,簡化雙方入籍的法律程式。隨著該協議的達成,哈境內的俄羅斯族紛紛回俄,俄羅斯族從巔峰時期的近600萬減少至329萬(1999年)。
雖然哈境內的俄羅斯族大批迴俄,但該國北部依然是俄羅斯族聚居區。當地俄羅斯族一直以來不滿哈薩克的“獨尊”哈薩克語,打壓俄語,並且有獨立的傾向。
▲俄羅斯族主要分佈在北方地區(2021年)
哈薩克首都原本是位於東南部的全國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距俄羅斯族聚居的北方有1000多公里。
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1997年哈將首都從遷往北方的阿斯塔納(後改名努爾蘇丹)。
▲哈薩克遷都(紅色剪頭)
隨著新首都的開發,大批哈薩克人從東南部遷移到北部,改變了北方地區的民族結構,進一步稀釋了俄羅斯族在哈北方的比例。
▲哈薩克中北部的民族構成變化,俄羅斯族比例逐漸下降
經過長達30年的“人口置換”,哈薩克族從獨立之初的640萬增至1300萬,變成了主體民族。俄羅斯族人口下降至300多萬,為第二大民族。
不過,雖然哈薩克的一系列“去俄化”,使得俄羅斯族的人口比重減少,但從總體上看“去俄化”並不帶有較強的政治壓力和脅迫色彩,整體上不影響哈薩克與俄羅斯的關係,
與烏克蘭、立陶宛等前蘇聯加盟國獨立後紛紛與俄羅斯“鬧僵”的情況相比,哈薩克依舊始終與俄羅斯保持著緊密的政治、經貿和軍事關係。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