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傳統武術的朋友肯定都聽過打拳要氣沉丹田、命門外頂云云,當你問為什麼的時候,別人會告訴你這是在培養內氣等等,你聽得也是半信半疑,雲裡霧裡。
今天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結構力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做法對身體發力的輔助作用。
在很多搏擊場景中,我們會經常面臨手部打拳的動作,或者身體受到衝擊的過程,我們研究一個非常常見的場景——弓步衝拳。
當我們打拳時,拳頭碰到對方的身體,拳頭受到對方的向後的反作用力,同時腳部透過蹬地產生的向前的水平摩擦力。此時,人體受到水平方向的兩個外力對身體產生了一個旋轉力矩,這個力矩有讓身體產生向後傾倒的趨勢,同時人體受到的重力、地面對左右腳的支援力讓身體有一個與上一個力矩相反的效果,以保持身體不向後傾倒。但是人的身體內部會因為力矩的產生導致身體內部產生產生相應的應力以平衡外部力矩。我們簡化這一場景,圖a為弓步衝拳簡圖,圖b為人體豎直方向受到的剪力圖,圖c為人體豎直方向的彎矩圖。由圖可以看出由上到下,人體受到的彎矩逐漸增大。
工程力學基本常識,構件的抗彎能力除了跟材料本身的抗拉、抗壓能力有關外,還與構件的截面抗彎模量有關,而截面抗彎模量大小主要跟截面尺寸有關,在截面外形相似情況下,截面尺寸越大截面抗彎模量越大。
人體腿部受到的彎矩最大,腿部透過人體重心的向後偏移來平衡外部力矩。腿部可以增加前後腳之間的距離來增加人體抗傾覆的能力。腰部透過腹部肌肉的拉力和脊柱的壓力來平衡旋轉力矩,至於直的脊柱直的受力效果好還是彎的受力效果好就不必解釋了。而腰部是軀幹受彎矩最大的位置,人體可以透過命門外頂(如圖d和圖e所示),將脊柱與腹部肌肉的距離拉大,腰部受彎能力增大。同時腹部的臟器本來是軟的,既不能受壓,又不能受拉力,所以內臟部分對發力沒有任何幫助。但是如果能透過腹式呼吸,讓自己的內臟能夠下移,從而提高自己腹部尺寸,同時發力時讓自己的膈肌、小腹的肌肉同時繃緊來增加自己的腹腔的壓力,就可以讓自己的腹部臟器、臟器間的脂肪和液體同時變的堅硬,從而有了一定的承壓能力。所以,很多傳統武術強調命門外頂;所謂的氣沉丹田其實就是訓練時放鬆小腹,採用腹式呼吸,站樁練氣的過程可以透過膈肌與小腹肌肉的相互拮抗作用,來提高膈肌力量,來提高自己小腹發力和傳力的能力。
傳統武術已經很多年沒有進步了,傳統武術的發展還需要藉助現代科學加以提高。現代武術的發展還需要傳統武術提供很多的營養。傳統武術需要傳承,更需要思考和實踐,更需要提高。知道要氣沉丹田沒用,知道氣沉丹田的作用才有用。知道氣沉丹田的作用沒有用,知道氣沉丹田的練法才有用。知道氣沉丹田的作用和練法沒有用,知道多大的丹田之力匹配多大臂力和腕力才有用。
對待傳統武術採用迷信的態度和無腦的否定都是在糟蹋傳統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