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的智慧是在於完善自身的德行,人生的境界是在於靈魂的保全和豐盈。
一個人會被生活處境影響並改變自己,這種改變會讓一個人變得世故、庸俗,這都是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層面下存在的,而人生的智慧和境界恰恰是能夠在經歷了世俗之後依然不改初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更能知道誘惑自己的事情是什麼。
因為當我們在世俗之中生存和成長的時候,自己的觀念意識行為都會逐漸受到影響,比如從最剛開始的簡單、通透,逐漸被物質誘惑而變得世俗、自私、功利,甚至為了追求物質,而喪失了自己的人格底線,或者違背道德和法律的去追逐物質,這就是由內在意識陋習產生的影響。
這些東西都是在我們意識不到的狀態下存在的一個過程。然而,決定我們人生模樣以及自己看待世界態度的根本,就是這些我們意識不到的狀態。
真正能給人生帶來幸福感和好的生活狀態的根本,就是在於靈魂的保全和對德行的修養,如果能做到這兩點,這樣的人生一定不會壞到什麼地方。
但是當一個人意識不到這個層面,任由世俗的東西侵蝕和改變著自己,讓自己跟隨所謂世俗的標準去生活,那麼這樣的人終將被世俗所吞沒,最終因趨於世俗而痛苦,因心性狡詐而悲傷。
莊子說過這樣一段話,說: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備,德行完備的人身形才完整,身形完整的人精神才健全。精神健全才是聖人之道。這樣的人寄託形骸於世間,跟萬民生活在一起,卻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內心世界茫昧深遠,德行淳厚而完備。功利機巧必不放在這種人的心上。像這樣的人,不合自己意志的不會去求,不是自己心願的不會去做。縱然天下的人都讚譽他,其言詞合乎他的心意,也孤傲不顧;即使天下的人都非議他,非議使其名聲喪失,他也無動於衷不予理睬。天下的非議和讚譽,對於他們既無增益又無損害,這就叫做德行完備的人。我只能稱作心神不定被世俗塵垢所沾染的人。
這段話出自於《莊子》之中“子貢與漢蔭老人”的對話之中,當時子貢看到老人正在用一個很小的甕從井中取水,然後澆灌菜園非常費勁,收穫又小,他就告訴老人說:“你可以用一種機械操作,每天可以澆灌很多菜地,非常快。”
而這個老人則告訴他:“當一個人身上存在機巧之心的時候,淳樸之心便不得完備,純潔空明的心境不完備,精神就不會專一安定;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不會充實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說的方法,只不過感到羞辱而不願那樣做呀。”
在這兩段話中所體現的,就是一個人保持淳樸心性的智慧,子貢與漢蔭老人的對話討論的是人工與機械兩種方法對人生產生的作用與影響。
二、
在現在高速發展的文明下,機械代替人工是不可違逆的規律,也因為正是機械化的方式,才為整個社會創造了更便捷有力的生活環境。
但同時,我們更應該深思的則是當自己處在越來越快的環境下,所有人都在用急功近利的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時,這樣的方式真的能讓自己感受到幸福嗎。
如果一個人在忽略了內在德行修養以及豐富靈魂的基礎上一味去向外索取,那麼他又能得到多少外在的回報呢?即便是有所得,他的內在德效能否駕馭所得呢?既然不能,那麼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所感受到的都必然是痛苦,這就是被世俗吞噬的人生。
所以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速度與生活之間找尋平衡,而不是一味以喪失內心的淳樸為代價,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一個人不能保全自己的淳樸之心,被世俗的機巧和外界的事物吞噬之後,即便有所收穫,但心性缺失所付出的代價,也將大於功利性的內心給人生所帶來的問題。
世俗總在教會一個人如何用急功近利的心思去得到什麼,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事物,就是真正能夠給自己帶來幸福感的東西,不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心思所能獲取的,而是能夠在向外追求物質的同時,有一份向內反省的心思,不忽略德行的修養以及靈魂的豐盈,能用自己內在的靈魂去駕馭外在的世界,否則終將被世俗吞噬。
人生的幸福感是從慢下來閒下來之後所獲取的,不是一味透過機巧心思向外獲取的,物質是生活的基礎,但不應該成為人生終極追求的目標。
當一個人太過於在意外界時,外界事物的得失變化都會在無形中牽動著他的內在情緒,所以對於很多人的人生來說,外在得失未必會在客觀上對自己產生實質性的負面影響,但是自己卻在萬物變化的同時生出的負面情緒,對自己造成非常大的打擊和痛苦。
不管是一個人用機巧心思一味去追逐外在,還是被外在事物駕馭自己的內心,根本上就是我們開篇所說被世俗生活改變了自己的淳樸心性,而導致心神不定的錯誤。
當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不斷追求的同時,在這種不斷變化和追求的過程中並不會感到快樂,時代發展越快,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越大,內心的焦慮就會越重。
就是因為當我們不斷向外追求和索取的同時,忽略掉的是心性的保全和德性的修養,我們總在用投機取巧的心思去追求一些什麼,但是真正能夠給生命帶來幸福感的東西,則是能夠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
所以不要一味被外在的物質吞噬了內心,保持心神的完備,用豐盈的靈魂來填補人生。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