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原因不明的有代表性的紅斑、丘疹、鱗屑性慢性面板病,在紅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銀白色鱗屑,以四肢伸面、頭皮和背部較多。一般冬重夏輕,男性多於女性。因為其根治困難,容易復發,遷延不愈,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十大頑疾之一。
銀屑病又名牛皮癬,屬中醫白疕、乾癬、松皮癬、風癬、蛇蝨等範疇。
臨床表現:
①進行期:初起為大小不等的紅色丘疹或斑片,邊界清楚,逐漸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自覺瘙癢或劇癢。皮損不斷出現,可相互融合,形狀不一,呈點滴狀、片狀、錢幣狀、地圖狀不等。以後銀屑病損佈滿全身,颳去鱗屑後,露出發亮薄膜,再颳去薄膜即有點狀出血。多層鱗屑、薄膜、點狀出血是銀屑病的臨床特徵。《醫宗金鑑》說:“此證俗名蛇蝨,生於面板,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外科證治全書》描述白疕:“面板燥癢,起初疹疥為白色,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拆裂,血出痛楚。”②靜止期:紅斑鱗屑皮損停止發展,但也不消退,瘙癢可有減輕。紅斑鱗屑處於靜止狀態。③消退期:鱗屑減少,紅斑漸呈褐斑,逐漸縮小,甚至鱗屑褐斑完全消退,遺有白斑或色素沉著。瘙癢明顯減輕或消失。此情況夏季多見,冬季可復發或加重。銀屑病能自然痊癒,但容易復發。
病因病機:
《實用中醫外科學》認為銀屑病的病因病機多由於飲食不節、膏粱厚味而致脾胃實熱;或情志內傷、鬱久化火而致熱伏營血;或衝任不調,營血不和;或感受風寒、潮溼、日曬等,風、寒、溼、熱諸邪侵襲面板,使內熱外邪相搏,蘊發面板而發生銀屑病。《醫宗金鑑》曰:“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因由風邪客面板,亦由血燥難榮外。”
銀屑病病機多為風燥熱蘊,蓄而不散,“燥久生熱,熱久生毒”,出現皮損、色紅或淡紅、鱗屑層層、大小不等的斑片狀、或癢或痛等症狀,提出了“血熱風燥,日久蘊毒”的發病機制。進行期當以清熱涼血、疏風解毒為主,靜止期及消退期應以涼血養血、祛溼解毒為法。
治療銀屑病,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慎用外敷藥物。進行期銀屑病常有Koebner現象(同形反應),外用藥物不當可誘發斑疹加重,甚或紅皮病形成。
2.慎用激素治療。由於本病易復發、病程較長,激素使用不當可導致藥物副作用及疾病嚴重反彈。
3.銀屑病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表皮基底層的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加速,表皮更迭時間縮短為3~4天,從中醫陰陽五行角度而言,此表皮更迭過快的特性暗合“木極生火”特點,與“熱伏營血”這一中醫病理相吻合。因此治療銀屑病的大法,應緊扣“清熱涼血”。
4.由於銀屑病多病程較長,易反覆,中藥治療忌過用苦寒藥物,以免傷及後天生化之本。病程較長者,恐“生風生燥”,治療時應兼顧滋陰補血。
一、血熱風燥證
【臨床表現】皮損鮮紅,皮疹不斷出現,紅斑增多,颳去鱗屑可見發亮薄膜,點狀出血,有同形反應,伴瘙癢,心煩,口渴,大便幹,尿黃,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滑或數。
1、涼血地黃湯加減。
生地黃、當歸、地榆、槐花、黃連、天花粉、陳皮、赤芍、防風、黃芩、荊芥、甘草。癢劇者,加蒺藜、地膚子;鱗屑較厚者,加紫草、茜草。
2、涼血化瘀疏風湯加減。
生地黃、雞血藤、赤芍、當歸、白鮮皮、土茯苓、紫草、金銀花、烏梢蛇1、重樓、白芷、防風。
血瘀者,加丹參、桃仁;血熱者,加玄參、大青葉;溼熱蘊結者,加龍膽、黃芩。
3、涼血解毒方加減。
水牛角、生地黃、丹參、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蒺藜、重樓、牡丹皮、赤芍、當歸、莪術、甘草、青黛。
血熱盛者,去當歸,加羚羊角;服藥後腹瀉者,加白朮。
4、銀虎湯加減。
金銀花、虎杖、丹參、雞血藤、生地黃、赤芍、當歸尾、槐花、大青葉、桔梗。
咽痛明顯者,加山豆根、麥冬、玄參;情志不暢者,加鬱金、柴胡、枳殼1;皮疹以背為甚者,加山茱萸、菟絲子、肉蓯蓉、知母;癢甚者,加白鮮皮、蒺藜、地膚子。
二、血虛風燥證
【臨床表現】皮損色淡,部分消退,鱗屑較多,面板乾燥,伴頭暈眼花,面色胱白,口乾,便幹,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
1、當歸飲子加減。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防風、白蒺藜、荊芥、何首烏、黃芪、甘草、雞血藤。
大便燥結者,加火麻仁。
2、龍蠍合劑加減。
地龍、烏梢蛇、白鮮皮、生地黃、全竭、蜈蚣、蒺藜、蒼朮、當歸、梔子、牡丹皮、甘草。
皮屑覆蓋較厚者,加烏梅;口渴者,加玄參。
3、愈癬湯加減。
板藍根、生地黃、丹參、地膚子、白鮮皮、雞血藤、制何首烏、紫草、生槐花、當歸、山茱萸、赤芍、荊芥、防風、白茅根。
熱鬱血分、血燥者,加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耗傷陰血、血燥者,加麥冬、天冬、石斛;氣血凝結、血瘀者,加桃仁、紅花、益母草;風溼熱蟲瘙癢者,加土茯苓、百部、枸杞子、蟬蛻、全蠍、蒺藜、烏梢蛇;氣虛者,加黃芪、黨參。
4、愈銀湯加減。
白鮮皮、苦參、土茯苓、地膚子、蛇床子、當歸、炒白芍、熟地黃、川芎、丹參、何首烏、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全蠍、蜈蚣,甘草。
急性期皮損紅甚者,加紫草、生地黃、牡丹皮;穩定期鱗屑多者,加桃仁、紅花;恢復期,加黃芪、黨參、白朮、麥冬。
5、養血祛風方加減。
生地黃、紫草、赤芍、益母草、雞血藤、丹參、土茯苓、槐花、白鮮皮、甘草。
三、溼熱蘊阻證
【臨床表現】多發在腋窩、腹股溝等屈側部位,紅斑糜爛,瘙癢,或掌蹠部有膿皰,或陰雨季節加重,伴有胸悶納呆,神疲乏力,舌紅,苔薄黃膩,脈儒滑等症狀。
1、萆薢滲溼湯加減。
萆薢、薏苡仁、黃柏、土茯苓、牡丹皮、澤瀉、金銀花、丹參、木通、甘草。
上肢皮疹明顯者,加川芎;下肢皮疹明顯者,加獨活。
2、藍川清熱合劑加減。
板藍根、白茅根、生地黃、紫草、丹參、赤芍、川芎、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烏梢蛇、白鮮皮、甘草。
下肢重者,加獨活;脫屑多者,加徐長卿。
3、消銀方加減。
黃連、山豆根、重樓、當歸、鬱金、白芍、生地黃、丹參、烏梢蛇、麥冬1、黃芪、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