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體內很多的代謝活動都離不開肝臟的參與,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
如果肝臟出了問題,身體的整個代謝系統都會出現紊亂,嚴重的將危及生命。
所以,當出現身體不舒服,特別是肝區的不舒服甚至疼痛時,一定要及時就醫,檢查一下問題是否來源於肝臟。
因為不良生活方式的緣故,現在肝病,尤其是脂肪肝、肝硬化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肝細胞一旦發生損傷,就會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慢慢發展到變性壞死,發生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最終導致肝硬化。
據統計,發生肝硬化的主要人群是35-50歲,但年輕化趨勢非常顯著,因此,即便是年輕人也不能忽視肝的問題。甚至在門診中,還不乏一些祖國的花朵,竟然也是因為肝硬化而來。
幾個月前,10歲的女孩小花(化名)在父母的陪伴下來到醫院檢查。
家長說,小花一直有肚子不舒服的情況,他們以為孩子只是著涼或者是吃錯了東西,喝點熱水就可以了,但是孩子依然經常說肚子不舒服,聽別人說:“孩子都有脾胃不好的問題,小花可能也是如此,看她平時能吃能喝的,長得還白胖白胖的,能有什麼大毛病,給吃點好的,多揉揉肚子就可以了”。
所以,家長就一直沒有帶孩子檢查過,只是按別人說的做,實在不舒服就去藥店買點助消化健脾的藥給孩子吃。
就這樣一直到孩子出現吃不下飯、嘔吐、嚴重的腹脹、黑便,以及嘔血,家長才發覺不對勁,急急忙忙帶到醫院。
醫生為小花做了緊急胃鏡,查看出血點,並進行了止血治療。
結合小花表現出的全身症狀,包括腹脹、腹壁靜脈曲張、乏力、面色暗沉、肝掌、蜘蛛痣等,醫生雖然感到吃驚,但高度懷疑才10歲的小花是患上了肝硬化。
醫生告知小花的家長這個可能性之後,建議做相關的檢查進一步確認一下,家長一開始不相信,但是面對醫生的推斷,看著被病痛折磨的小花,也沒有別的選擇。
經過一系列檢查,結果顯示小花的各項血細胞指標,特別是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值偏低;轉氨酶、膽紅素數值明顯偏高;
B超檢查,肝臟腫大粗糙,有結節樣改變和增生,進一步做肝穿刺活檢後,醫生非常肯定地告訴家長,小花已經發展到重度肝硬化。
小花的父母難以置信,平時全家人精心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從不敢怠慢,從小到大,一直是班級里長得最高最胖的孩子,怎麼就突然得了肝硬化?
醫生看著對健康知識一無所知的小花父母,很是無奈,也很心疼小花,因為正是家長長期以來的錯誤養育,才導致了孩子今天的病。
一家人看似精心的呵護,或者說“好習慣”裡,恰恰藏著傷害孩子的兇手,特別是以下三方面。
“好習慣”一、飲食上“補”得太狠,營養過剩導致脂肪堆積
小花的父母都是在農村長大的,從小家裡條件差,吃不上什麼好的,有時甚至吃不飽。長大以後,透過自己的努力打拼,終於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
有了小花以後,更是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從小就給她吃一些補品,平時的飲食也是以大魚大肉為主,小花從小就愛吃肉,幾乎頓頓不離。
零食也從來不限制,想吃什麼買什麼,冰淇淋,奶油蛋糕,奶茶,西式快餐,各類甜食、飲料樣樣不落。
甚至到了晚上要睡覺了,只要小花說餓了,或者想吃點東西,家人也都無條件滿足,奉上高糖高鹽高脂高熱量的食物。
在他們看來,只要孩子吃得多,吃得好,長得胖,就是好的,這也是很多家長對健康的認知誤區。
身體需要很多營養物質,但是有營養的東西,就能多吃了嗎?實際生活中,大家往往從多吃一點演變成不限量地吃,想吃多少吃多少的地步。
但是大家要明白,不管多麼健康有營養的食物,長期大量攝入,都會打破身體的平衡,就是我們每天喝的水,過量飲用都會發生水中毒,何況是大魚大肉和各類糖油混合的零食糕點呢?
這些高脂高鹽高糖食物,進入身體以後,都需要肝臟參與代謝,日積月累的超負荷工作,使肝臟不堪重負,代謝不了那些高熱量食物,就慢慢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肝臟中。
肝臟異常在早期是沒有任何感覺的,當出現小花這樣明顯症狀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脂肪堆積使得肝臟出現增生和結節,最終導致肝臟硬化。
有一句老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對於孩子來說,健康的飲食,首先應該是有節制、有規律的,不能暴飲暴食;
其次,在飲食結構上,也是有講究的,大魚大肉不是不能吃,但是要少吃,適量吃,日常飲食還是要以粗細搭配的主食、新鮮應季的蔬果,以及清淡的烹調方式為主,零食要有選擇性,儘量避免那些高糖高鹽高脂的食物,選擇一些堅果、酸奶等作為孩子的零食更為合適。
再一個,不要把飲料當水喝,即使是無糖飲料,也不意味著對身體完全無害,要讓孩子養成多喝白開水的習慣,促進身體的代謝功能。
最後再強調一點,即使是自家鮮榨的果汁也要少喝,儘量吃完整的水果,並且控制好量,水果中主要是果糖,果糖過多時,也會經過肝臟的處理轉化為脂肪,因此,不要認為水果健康就不限制孩子的食用量。
“好習慣”二、生怕孩子累著,從小缺乏運動,導致超重肥胖
小花從小到大,上學一直是車接車送,沒上學之前,出門也都是坐嬰兒車,家裡人就怕孩子磕了、碰了、摔了、累了,所以,走哪抱哪,走哪推哪。
有時候,孩子想去玩一些爬高的滑梯,家裡人都會阻止,一來二去的,小花也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去哪都要坐車,沒有車就不走,安靜地坐著看別的小朋友玩,放棄了加入他們的想法。隨之而來的,就是小花的體重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虛。
因為缺乏運動,體內脂肪比重越來越大,而肌肉比重越來越小 ,身上沒有力氣,代謝減弱,據統計,肥胖兒童中有20%-30%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臟問題,有的輕,有的重,而像小花這樣發展到重度肝硬化的也不在少數。
家長愛孩子沒有錯,但是過分溺愛就是大錯特錯了。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出現了很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才有的健康問題,這都是因為父母的無底線溺愛造成的,有些孩子即使現在沒有問題,長大以後出現問題的機率也比其它孩子高很多,這不僅僅是兒時留下的身體上的健康隱患,更是從小耳濡目染下,形成的跟父母如出一轍的錯誤的健康意識,這也是更為可怕和長期的傷害。
“好習慣”三、逼出了好成績,卻輸了健康
小花從小到大成績都很好,經常是班級裡的第一名,從沒上幼兒園開始,家裡就給她報了各種早教、才藝班。
上了小學以後,更是每天忙於各種學習課程和課外培訓班,因為小花學習成績好,家長也感到非常自豪,認為只要學習好,才藝多,孩子以後就能成為人中龍鳳,長大以後生活得如魚得水。
但這些到底是小花希望的,還是家長希望的呢?明明小花才10歲,看起來卻一點也沒有這個年齡的孩子該有的笑容和活潑,醫生經過跟孩子的溝通,也明顯感覺到孩子在心理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自從生病以後,住院以來,醫生髮現小花雖然身體病了,但是笑容卻慢慢多了起來,出於好奇問她為什麼看起來很開心,小花說,因為生病了不用學習,也不用去才藝班,每天多出來很多自己的時間,就算只能呆在醫院裡,看著窗外,心裡也是開心的,聽著真讓人心疼。
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孩子的身體也會更容易出現問題,家長在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將來發展之外,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內心真正的需求。
很多時候,如果強加給孩子一些東西,以後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加倍反彈回來。逼出來的成績,即使再好,如果輸了健康,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目前,小花經過抗纖維化藥物的治療,配合飲食調整,生活方式指導,病情已經得到不錯的控制,家長也在瞭解了孩子的起病原因之後,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願意為了孩子,為了家人,多學習健康方面的知識。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也不再看得那麼重了,只要孩子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比拿多少個第一都強。
總結:
人總是在經歷了痛苦之後,才悔不當初。但作為小花來講,家長的錯誤,要她一個小小的孩子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來承擔和驗證,這真的是太殘酷了。
可是這樣的事情,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即使沒有發展到肝硬化,沒有出現特別的症狀,那些沉浸在溺愛中的孩子們,那些體型肥胖的孩子們,依然是很多疾病的危險人群,肝硬化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負起責任,多學習健康知識,這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來,真心希望像小花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在其他孩子身上了。
參考資料:
[1]李波華,鄭世華,楊進.兒童肝硬化15例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1,7(12):122-123.
[2]段金巧,衛淑英.肝硬化合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J].山西職工醫學報,2005,(2):20-22.